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59篇
  免费   5819篇
  国内免费   7884篇
测绘学   2589篇
大气科学   6796篇
地球物理   8125篇
地质学   16024篇
海洋学   3912篇
天文学   1382篇
综合类   3611篇
自然地理   4223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574篇
  2022年   1480篇
  2021年   1750篇
  2020年   1391篇
  2019年   1652篇
  2018年   1792篇
  2017年   1645篇
  2016年   1928篇
  2015年   1675篇
  2014年   2060篇
  2013年   1924篇
  2012年   1869篇
  2011年   1943篇
  2010年   2059篇
  2009年   1919篇
  2008年   1786篇
  2007年   1682篇
  2006年   1311篇
  2005年   1240篇
  2004年   941篇
  2003年   945篇
  2002年   905篇
  2001年   940篇
  2000年   1082篇
  1999年   1478篇
  1998年   1186篇
  1997年   1124篇
  1996年   1037篇
  1995年   908篇
  1994年   788篇
  1993年   712篇
  1992年   563篇
  1991年   450篇
  1990年   330篇
  1989年   310篇
  1988年   270篇
  1987年   150篇
  1986年   143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99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58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钟韵  赵蓓蕾  李寒 《地理科学》2021,41(3):437-445
基于企业微观大数据,从空间相似性的视角,运用核密度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对广州市6个制造行业和5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空间协同关系展开分析,在街镇尺度下从行业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城市内部的协同集聚.研究发现:行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布局形态显示,广州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具有空间相似性.制造...  相似文献   
212.
The temporal-spa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ts feature between 10.0–2.8 ka BP(ka BP=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ites of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subsistence existenc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Neolithic Age(10.0–3.6 ka BP). The sit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a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 with many river terrac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rapid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3.6–2.8 ka BP) and spread widely on the floodplai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Ganjiang River and onto the west, south, and southeast beach areas of the Poyang Lake. Holocene records of climate change sugges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Before 3.6 ka BP, westward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amelioration(becoming warmer and wetter). Th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hilly areas with high elevation. The simple mode of a fishing and gathering economy was mostly suited to this area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The scope of human activities was expanded and cultural diversity developed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However,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survival pressure in a dry-cold climatic stage after 3.6 ka BP, this simple living mode had to be abandoned, and various forms of economy, the majority being agriculture, were developed on flood plai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numerous rivers around Poyang Lake. This promoted flourishing of the Bronze culture of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213.
在国家提出的新的主体功能区概念体系和划分思路前提下,基于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定要求的8个基本指标项定量综合评价基础数据,选择“典型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在不指定初始聚类中心、指定初始聚类中心、以及PCA分析(即主成份分析)基础上指定初始聚类中心3种方法,对于全省100个县市区做4类主体功能区试划分.分别将划分结果与全省最终采用的划分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在PCA分析基础上指定初始聚类中心技术方法的划分结果更接近最终采用方案.  相似文献   
214.
甘肃省沙漠化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6,他引:17  
屈建军  马立鹏  刘丛 《中国沙漠》2002,22(5):520-524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造成省内沙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沙漠化加剧,沙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展,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甘肃省沙漠化扩展的原因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15.
丹东地区小岭组植物化石共9属12种。动物化石腹足类4属6种,叶肢介1属2种。均为首次发现。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小岭组应属早白垩世而不属侏罗纪,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同时,阐述了古地理环境和地层特征,并与邻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16.
Wang  Zhaohui  Lei  Mingdan  Ji  Shuanghui  Xie  Changliang  Chen  Jiazhuo  Li  Weiguo  Jiang  Tao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22,40(6):2322-2342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al sea areas in Qingdao coast, East China, including the inner Jiaozhou Bay, the Laoshan...  相似文献   
217.
崔艳  王新平  冯丽  苏延桂 《中国沙漠》2010,30(5):1114-1119
土壤种子库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基础,研究土壤种子库特征对于阐明退化生态系统受损与恢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野外土样采集、野外种子萌发定位跟踪调查和室内周期性种子萌发实验,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和天然固定沙地的土壤种子库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种子库包含21个物种,分属于8科;天然固定沙地土壤种子库有33种植物,属于11科。人工固沙植被区以一年生植物为主,天然固定沙地以多年生植物为主。人工固沙植被区的种子总密度明显低于天然固定沙地,但不同物种种子的密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人工固沙植被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较天然固定沙地低。人工固沙植被区和天然固定沙地的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3和0.71。尽管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种子库存在少量多年生植物种子,但仍未发展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演替阶段,说明人工固沙植被区的植物多样性恢复尚需要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18.
康蕾  马丽  刘毅 《地理学报》2015,70(9):1375-1389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海岸带中风暴潮灾害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风暴潮灾害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借鉴相关经验与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风暴潮增水灾害耕地产量损失评估模型,选择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的DEM、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当地的作物种植结构、轮作方式、作物单产、不同淹没高度下不同作物的损失率等数据资料,基于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不同时间情景,估算并分析了2030、2050及2100年珠三角地区耕地受灾范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量损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珠三角地区风暴潮影响下的耕地淹没面积比重不断上升,其中阳江、佛山和东莞等地耕地淹没面积从2030年到2100年增加较为明显,广州和珠海的耕地淹没面积增加幅度则较为缓和。从耕地淹没造成的农业产量损失来看,蔬菜、稻谷和花生等主要作物的损失产量比重呈现增加趋势,且蔬菜的增幅最大,其次是稻谷。其中广州、江门、阳江等地稻谷、花生、蔬菜的损失产量比重均表现为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219.
韩广  尤莉  程玉琴 《中国沙漠》2016,36(4):1087-1096
对13个气象台站2014年5月上旬逐时风况的分析发现:(1)受高空槽和地面低压的影响,科尔沁沙地冷锋过境时瞬时风速8h内快速增加到10m·5s-1以上,风向转为西北风;(2)上风向锡林郭勒草原的冷锋推进速度约为12.5m·5s-1,科尔沁沙地主体部分则降到9.21m·5s-1,总体推进速度因地而异;(3)风速的功率谱以大兴安岭东麓的林西县幅值最大,科尔沁左翼后旗最小;(4)沙地和草原两地区分别存在区域性10h、25h和2h、4h周期性,而冷锋过境引起的强风周期性不明显;(5)常年稳定而频繁的冷锋过境,不仅造成了沙丘的形态变化和不同程度的位移,而且还塑造和维持着该区沙丘群的多种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20.
曹永强  齐静威  王菲  李玲慧  路洁 《地理科学》2020,40(7):1210-1220
为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选取1969—2018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建立春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究春玉米气候适宜度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玉米气候年景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日照、温度、降水适宜度波动幅度较大;然而春玉米种植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差异性较弱。②春玉米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由高到低为: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播种期。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③春玉米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气候适宜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辽阳、葫芦岛、营口和铁岭。④春玉米气候年景准确率达64%,表明该评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气候年景。近50 a辽宁省春玉米偏好的年景有4个年份(1971、1979、1993、1998年),较差的有1969年(4.98%)及1973年(5.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