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所讨论的垂直构造是石油勘探中最常见的小尺度局部升降作用所引起的各种构造 ,按成因可分为跨塌构造、压实构造、底辟构造三类样式。垮塌构造样式是碎屑岩沉积盆地基底的碳酸盐岩地层长期被地下水溶解形成地下大溶洞 ,造成上部地层垮塌而形成的堑背形构造样式 ;压实构造由沉积压实作用所致 ,可分为基底古隆起披覆构造样式和差异压实披覆构造样式等 ;底辟构造 (又称“挤入构造”)是塑性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底辟作用而产生的 ,分刺穿底辟和拱形底辟两种 ,或冷底辟和热底辟两类。莺歌海盆地发育众多的地震异常体 ,呈底辟状 ,但比较特殊 ,可称为气烟筒 ,与通常的底辟具本质之别。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中普遍发育垂直构造 ,它们与沉积作用同步发生 ,一般无明显的挤压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62.
柳赞油田位于河北省滦南县与唐海县交界处,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构造上处于燕山褶皱带前缘,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东部。受柏各庄断层活动及古斜坡地形的影响,该区古近系沙三段地层属于近源快速堆积沉积,分选差,成熟度低,岩相复杂,为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带展布的分析,建立了工区扇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以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为手段,应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通过不整合面、湖泛面等层序界面和沉积旋回的识别,将柳赞油田沙河街组地层划分为4个准层序组,12个准层序,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准层序在垂向上的叠置样式,把准层序组归纳为进积式和退积式两种类型,确定了优质储层在准层序和准层序组中出现的位置及分布规律。论文在分析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古地形、古气候与古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砂岩厚度等值线图,恢复了柳赞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工区内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支水道是主要的砂体微相,砂体沿北东-南西向延伸,与古物源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是该凹陷的重要勘探层段。馆陶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中段发育曲流河沉积。其油气勘探的首要问题是优质储集砂体的精确对比及有利盖层分布预测。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样式、沉积特征和储盖组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具有两种短期旋回和四个中期旋回。在两种短期旋回中,一种是低可容纳空间的非对称旋回,另一种是高可容纳空间的对称旋回。四个中期旋回中,两个以上升半旋回为主体(MSC1、MSC2),一个是对称旋回(MSC3),一个以下降半旋回为主体(MSC4)。短、中期旋回均以非对称旋回为主。该地层的长期基准面具有缓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特点。从MSC1到MSC4旋回,沉积相呈现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相组合的演化过程。自北向南,各中期旋回的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主体由砾质河道渐变为砂质河道。由于受基准面中期旋回格架控制,南堡凹陷馆陶组发育上、中、下三套储盖组合。上部储盖组合,因其储、盖层条件最好,应是馆陶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64.
1 Introduction Karst topography is widespread in China (Lu et al., 1973; Lu, 1986a), but its basic feature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he main karstified areas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Lu, 1999, 2003). The karst development appears to differ not only in the karst geomorphological types but also in the forms of the different karst water systems. The eco-hydrological features have obviously been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eco-hydrogeology is thu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Th…  相似文献   
65.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欧洲和中国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且进展也是最显著的。欧洲地球化学基准值填图计划于1996年被欧洲26个国家地质调查局长论坛(FOREGS)正式批准。经过近10年的工作,于2005年出版了电子版欧洲地球化学图集。中国不仅自己开展了多层次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而且还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了全球尺度和成矿带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合作。欧洲和中国无论是在全球尺度,还是在区域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做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采样介质上中国使用统一的采样介质,在分析技术上中国使用几种大型设备作为骨干配合使用多方法分析系统;欧洲恰恰相反,欧洲在采样介质上趋向于多介质,而分析技术上只使用少数几种大型设备。欧洲的做法尽管使用多介质采样获得了元素在更多天然介质中的分布信息,但使用单一分析技术,使得很多关键元素没有分析出来,如贵金属元素Ag,Au,Ir,Os,Pd,Pt,Rh,Ru;卤族元素F,Cl,Br,I;分散元素Ge,In,Se,Te;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元素N,S,B等。尽管欧洲强调以环境为目的,但很多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元素都没有分析,所以欧洲的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的信息量大打折扣。这些不统一的做法,特别是在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不统一的做法,会影响到以后全球地球化学图的编制。  相似文献   
66.
电磁法综合探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针对地下隐伏资源勘查对大深度、多参量电磁法技术的发展要求,利用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的大深度探测及人工场激电法的多参量探测,在对分布式的场量接收和大功率的发射仪器硬件研制,以及数据处理资料解释研究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阵列天然场电磁法探测技术及混场源电磁法探测技术系统。经矿区试验应用表明,阵列天然场电磁法探测技术系统具有轻便高效大深度探测的特点,适宜于不同地貌景观尤其是困难条件下隐伏资源的大深度探测,而混场源电磁法探测技术系统不仅可获取大深度的天然场电阻率信息,还能获取人工场激电信息,可广泛应用于金属矿资源、地下水资源及油气资源的勘查。  相似文献   
67.
西藏驱龙铜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前景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我国地勘行业找铜工作的重大突破之一。在发现找矿线索、确定成矿类型和评价找矿前景的过程中,勘查地球化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20万区域化探异常圈定了Cu-Mo矿化的范围,异常追踪查证工作确定了Cu-Mo矿化类型和找矿的有利地段。通过测区系统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认为驱龙地区存在典型的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矿化体剥蚀程度很浅,是找寻以斑岩型Cu-Mo矿化为主的超大型铜钼矿床的良好远景区。  相似文献   
68.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黄海及沿岸强震(M≥6)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划分出了强震活动区及一些离散发生的强震。渤海的强震往往参与河北、山东、辽宁沿岸的强震分期、分区活动,且以强度高为特征;南黄海强震区自成体系,存在多期活动,与沿岸强震关系不大,以频度高为特点;北黄海内呈弱活动区的状态;朝鲜半岛强震独立成区,未向黄海内部延伸。文中给出分区的构造解释,并提出海域强震存在时空差异,在沿岸及海洋的防震  相似文献   
69.
碾子沟金红石矿床蚀变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矿区蚀变岩分为细晶直闪(片)岩、粗晶直闪(片)岩、绿泥片岩及滑石(片)岩4大类;一般绿泥片岩位于蚀变带边部,滑石(片)岩位于中部,直闪(片)岩位于二者之间;含矿岩石主要为直闪(片)岩、次为滑石(片)岩,绿泥片岩富含铁质矿物。蚀变作用过程划为细晶直闪石化、粗晶直闪石化、绿泥石化、滑石化及斜长石化5个阶段,前4个阶段分别形成了上述4类蚀变岩,后一阶段仅形成了矿物细脉;形成金红石的主要为滑石化、次为粗晶直闪石化及细晶直闪石化,斜长石化形成的甚微。高温热液使深部及围岩中的钛向成矿部位富集,蚀变过程中铁与钛的分离及滑石化在直闪(片)岩等上的叠加,是主要成矿作用。据蚀变岩分布规律分析,碾子沟地区应有较好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70.
在冀北张北县发育一套特殊的砂层,因其内部赋存有数量众多的细石器而备受地质工作者的关注,但对其成因却有不同认识。从地层学、年代学、古生物学、砂粒表面及组合特征、砂体分布及产状等方面,对砂层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砂层分布于二级阶地或向阳低矮平缓山坡之上,临近水源,呈近东西向展布;堆积物呈灰褐色,分选性差、磨圆度差,不显层理,且其中含有细石器、陶器碎片、灰烬层等古人类文化遗存;粒度分析结果及扫描电镜研究表明,砂层形成于水动力条件中等的河流环境,后期又经过了改造;砂层之中富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生成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孢子花粉;测年资料证实砂层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全新世大暖期。诸多证据表明全新世中期砂层原始环境为河流环境,后期为古人类所利用,应为古人类活动而留下的遗存,属于人工堆积,为古村落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