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4篇
  免费   2400篇
  国内免费   3353篇
测绘学   1359篇
大气科学   2099篇
地球物理   2243篇
地质学   6678篇
海洋学   1450篇
天文学   396篇
综合类   1117篇
自然地理   1565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660篇
  2021年   739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712篇
  2018年   642篇
  2017年   562篇
  2016年   625篇
  2015年   632篇
  2014年   692篇
  2013年   781篇
  2012年   854篇
  2011年   779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792篇
  2008年   728篇
  2007年   742篇
  2006年   629篇
  2005年   486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369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304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64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3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循环经济时空信息流与示范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背景入手,叙述了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介绍了循环体系中物质的时空特性,物质信息的时空流动性以及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增熵与信息负熵问题,并选择了具有一定特性的科技示范园作为实验支撑,在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的实践中展现了信息流分析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显示的优势,最后笔者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82.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三星堆壕沟考古勘探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星堆遗址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发展至商末周初,延续时间近2000年,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对三星堆遗址文明的溯源、遗址的发掘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三星堆壕沟,其研究成果与壕沟情况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78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和演变对中国城市发展、中国沿海经济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速,均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与挑战。重点论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784.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资源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设施农业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其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纹理特征体现,设计了批量设施自动生成算法,并基于GIS组件开发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底图,结合批量设施自动生成算法进行数字化,实现了人机交互式半自动化信息采集。  相似文献   
78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中国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区,固沙灌木种较多。冠幅不仅是反映固沙灌木可视化的重要参数,也是反映沙漠植被生长情况的重要变量。以3种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12种基础模型、BP(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基于固沙灌木株高和冠长率的冠幅预测模型,同时将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拟合结果与基础模型进行比较,最终选出了适合研究区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沙丘类型和不同灌木种类的最优冠幅预测模型不同,且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模型优于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最优拟合为M2(Quadratic Model)模型;(2)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拟合的最优模型分别为M2、M7(Gompertz),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最优模型为M2,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  相似文献   
786.
文章以风尘沉积的粗粒和细粒组分与季风和西风环流的联系为基础,利用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剖面、西峰剖面和灵台剖面的粒度和沉积速率记录,讨论了晚新生代中国北方季风环流和西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大气环流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大气环流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自8~7Ma风尘沉积发育至5Ma左右,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有减弱的趋势;自5Ma以来,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强度都在逐步加强;与此同步,季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增加,而西风环流对风尘的贡献逐渐减小,这一逐渐发展的大气环流趋势与北半球高纬冰盖的逐步发展有关;大气环流的这种趋势变化在8~7Ma,3.4Ma和1.2~0.9Ma这几个时期存在着突变,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中国北方季风环流演化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西风环流结构和强度的重要影响.中国北方大气环流在轨道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低空季风环流在冰期加强,在间冰期减弱.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强度和格局可能主要与全球冰量的基本状况和青藏高原原面的性质有关.黄土高原的风尘记录在万年尺度和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上都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区域差异,可能主要与局部地形的大气环流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787.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在高原及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质填图资料, 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 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海相地层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藏南半深海-深海沉积沿江孜-萨嘎-郭雅拉-桑麦一线分布, 其海水东浅西深, 西部为活动型, 反映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从东向西变新, 地壳抬升首先开始于东侧.晚白垩世隆起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 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北高, 西南低.古新世—始新世出现了腾冲-班戈、库牙克-格尔木新的隆起带, 西昆仑隆起带向东拓展, 祁连隆起带加宽, 松潘-甘孜隆起区范围向东有所萎缩.渐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掘起, 昆仑-阿尔金-祁连的进一步隆起, 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观地貌格局.中-上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高原从渐新世及其以前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 最终在上新世末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做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以多阶段、不均匀、非等速为特征, 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788.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 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 结合埋藏史分析, 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 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 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 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 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 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 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 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 气势西高东低, 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 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 早白垩世末至现今, 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 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相似文献   
789.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七号构造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在对冷湖七号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了冷湖七号构造油气藏形成期次和过程,总结了东、西2个构造高点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冷七1井N12层包裹体主要为含烃盐水包裹体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均一温度明显分为60~70℃和110~130℃两个峰值区,对应地质时间分别为N21—N22时期和N2末—现今。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N12—N22时期为冷湖七号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②冷湖七号东高点N21气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断控同生隆起—单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次生型断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西高点E3油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同生隆起—双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残留型原生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90.
冷空气侵入的暴雨过程物理量场变化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的几次有低层冷空气侵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发现很多暴雨天气过程都与冷空气侵入有密切关系,连续暴雨过程是在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发生的,K指数、Q矢量辐合、螺旋度、水汽通量辐合、涡度和上升速度等物理量大值区的范围和演变趋势,同暴雨范围及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暴雨区上空有高位涡柱存在,并有自低层到高层的高位涡上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