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55篇 |
免费 | 1864篇 |
国内免费 | 30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27篇 |
大气科学 | 1097篇 |
地球物理 | 1509篇 |
地质学 | 5515篇 |
海洋学 | 1459篇 |
天文学 | 124篇 |
综合类 | 676篇 |
自然地理 | 13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222篇 |
2022年 | 511篇 |
2021年 | 580篇 |
2020年 | 427篇 |
2019年 | 524篇 |
2018年 | 469篇 |
2017年 | 452篇 |
2016年 | 458篇 |
2015年 | 538篇 |
2014年 | 533篇 |
2013年 | 625篇 |
2012年 | 669篇 |
2011年 | 778篇 |
2010年 | 790篇 |
2009年 | 764篇 |
2008年 | 757篇 |
2007年 | 712篇 |
2006年 | 645篇 |
2005年 | 561篇 |
2004年 | 426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318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206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57年 | 6篇 |
1942年 | 3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分析了GPS卫星预报星历,在比较分析EKF和UKF优缺点的基础上,将UKF引入GPS卫星轨道预报研究中。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表明,UKF方法预报更稳定,能有效地提高轨道预报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2.
983.
首次对寨沟钒矿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产于寒武系水沟口组硅质岩、泥岩中,空间分布严格受地层及背斜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呈隐伏—半隐伏状态,呈现鞍状、层状分布于背斜的转折端及两翼;成矿时间为寒武纪早期,钒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系地层,矿床形成于滨海至浅海环境中,矿床属滨海至浅海沉积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984.
为研究铅金属减震器对特高压互连电气设备的减震效果,进行由硬管母线连接的特高压避雷器设备和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设备组成的互连耦合体系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扫频、抗震及减震试验,测定互连耦合体系抗震结构及减震结构的自振频率以及关键部位的应变、加速度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抗震结构中避雷器设备的最大应变响应大于互感器设备,互连耦合体系中的避雷器设备属于易损设备;安装减震器后互连设备频率降低幅度较小,减震器基本不会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安装减震器后互连耦合体系中的避雷器设备和互感器设备在较大峰值加速度地震波作用下,设备顶端加速度响应和最大应变响应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避雷器设备和互感器设备的最大应变响应的减震效率分别为75%和50%,减震效果显著,减震器的应用大幅提升了互连耦合体系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985.
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样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新生代强烈的负反转作用是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为了解负反转构造对东营凹陷中、新生代盆地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 详细刻画了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几何学样式, 并综合运用计算断层活动速率和负反转率以及编制地层位移-距离曲线等方法, 对东营凹陷负反转断层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J3-K1和Ek-Es4两期盆地的主体均是印支期逆冲断层发生负反转作用所致, 总的负反转率约为3.367~8.3, 其中J3-K1时期负反转率为1.388~3.904;负反转构造最终定型于Es3-Es2时期; 负反转作用在空间上呈现出SW至NE逐渐增强的演变规律.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的研究对于盆地内部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6.
黑色旅游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黑色旅游开发是自然灾害发生地灾后恢复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往研究较多关注战争与事件型黑色旅游地,对自然灾害遗址型旅游地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汶川地震北川遗址公园为案例,构建了参观者动机测量量表;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教育与纪念动机、社交与亲情动机、感受与见证动机、认同与求新动机和好奇心动机五大类参观者动机类型。为分析和比较不同来源地参观者动机的特征,探究事件关注度和认知欲望对不同类型动机的影响程度差异,分别以全体参观者和四川参观者为样本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全体参观者模型中,事件关注度对教育与纪念、社交与亲情等动机影响较大,而对好奇心动机影响较小;认知欲望对教育与纪念、感受与见证以及好奇心等动机影响较大,而对认同和求新动机影响较小。在四川参观者模型中,参观者对汶川事件的关注度不能激发感受与见证动机,认知欲望对社交与亲情动机的影响也不显著,而对于汶川地震地区的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较强。 相似文献
987.
现有湿地公园仅对湿地公园个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索了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湿地公园。通过对杭州西溪、黄山太平湖和淮北南湖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情况和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比较研究,指出了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88.
采用2016—2020年福建台网所记录的爆破和天然地震事件以及背景噪声数据集,使用CNN模型、Inception10模型、ResNet18模型和Vgg16模型4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进行分类研究。针对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黑盒”问题,将梯度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 Grad-CAM)算法引入这4种分类模型中,得到每个模型的可视化图。通过可视化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模型在做出分类决策时对于不同波形特征的依赖权重,为模型的可解释性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模型的可信度。通过对模型的可视化图分析得出,分类效果更好的CNN模型和Vgg16模型在做出决策时更依赖于地震波形的震相特征,对于震前和震后的波段关注较小;而ResNet18模型和Inception10模型对于震相特征的关注不够敏锐。通过Grad-CAM算法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模型的分类效果,对于改进和选择合适的分类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9.
990.
By the mapping observations simultaneously at the 12CO (J=1-0), 13CO (J=1-0), and C18O (J=1-0) lines on the area of 24’×24’ (12 pc×12 pc) of the star forming region AFGL 5157, we have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and averaged physical parameters for the respective 13CO and C18O cores of this molecu- lar cloud. At the edge of the molecular cloud, the isotopic abundance ratio is X [(13CO)/(C18O)] ≈ 10, close to the ratio of a giant molecular cloud. The viral masses of the 13CO and C18O cores are less than the masses of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s, so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s are gravitationally unstable, and the C18O molecular cloud core is more easy to collapse. The column dens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C18O molecular cloud core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directions are, respectively, 1.1 × 1023× z−0.43 and 4.6 × 1025× z−0.58, where z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 The high velocity molecular out?ow has been con?rmed from our 12CO spectra, the mass loss rate of the out?ow has been estimated, and the mass-velocity relation of the out?ow is ?tted by a power-law function of m ∝ v−1.8.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of the 13CO molecular cloud core is as high as 23%, probably, under the in?uence o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