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590篇 |
免费 | 19982篇 |
国内免费 | 106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51篇 |
大气科学 | 5183篇 |
地球物理 | 7960篇 |
地质学 | 29981篇 |
海洋学 | 8767篇 |
天文学 | 429篇 |
综合类 | 3637篇 |
自然地理 | 59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9篇 |
2024年 | 1589篇 |
2023年 | 1803篇 |
2022年 | 2964篇 |
2021年 | 3550篇 |
2020年 | 2963篇 |
2019年 | 3321篇 |
2018年 | 2786篇 |
2017年 | 2658篇 |
2016年 | 2704篇 |
2015年 | 3172篇 |
2014年 | 3038篇 |
2013年 | 3598篇 |
2012年 | 3822篇 |
2011年 | 3764篇 |
2010年 | 3652篇 |
2009年 | 3434篇 |
2008年 | 3455篇 |
2007年 | 3275篇 |
2006年 | 3172篇 |
2005年 | 2673篇 |
2004年 | 1996篇 |
2003年 | 1368篇 |
2002年 | 1493篇 |
2001年 | 1270篇 |
2000年 | 1035篇 |
1999年 | 422篇 |
1998年 | 185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6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0篇 |
1957年 | 15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休闲旅游需求较高的上海、杭州和苏州3市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新休假制度"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实施五个小长假"和"实施带薪休假"对居民休闲旅游行为产生影响的潜在特征,确立了新休假制度9个公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法进一步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和3市居民对新休假制度的影响感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取消"五一"长假对居民休闲旅游影响较小;(2)对实施5个小长假支持态度反映出居民的旅游需求由初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3)普遍赞成带薪休假制度反映了居民对于休假权利的觉醒,使得居民能享受优质的休假旅游,加强监督和保障机制是确保带薪休假落实的关键;(4)节假日调整有利于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92.
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该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然后在该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地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① 大姚6.2级地震序列明显分为地震较密集的东南段和地震较稀疏的北西段,而且这两段存在一定的错动,速度结构也显示出高、低速交界带在错动处具有转折特点;② 大姚6.2级地震序列在深度上呈"V"字形分布,这与该地区呈倒三角形分布的低速体相对应,即余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交界带附近;③ 大姚6.2级、6.1级地震的破裂区都位于倒三角形低速体的东南侧,6.2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下破裂,而6.1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上破裂;④ 6 km深度的速度分布显示震源区具有高、低速度体交替呈四象限分布特征,而且余震主要沿北西向的高低速交界带分布;⑤ 大姚6.2级主震的东南侧的高、低速交界带处的低速体速度值较北西侧低速值高,其对6.2级地震往东南方向破裂具有阻碍作用,即东南侧处于能量积累状态,有利于6.1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994.
济阳坳陷古近系多级控砂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古近系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断陷类型;②构造带类型;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不同类型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相差较大,在不同规模箕状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也具有差异性。同时,断陷类型控制着构造带的发育,构造带类型又决定着坡折带的发育部位,坡折带类型则影响着湖盆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而沉积相类型对砂体的特征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显然济阳坳陷砂岩体的形成和分布遵循“多级控砂”的特征,5种因素共同影响并逐级控制着砂岩体在断陷湖盆中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995.
青海南山达不祖乎山北部一带的角孔变质岩系原划为早中三叠世隆务河组。通过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查明该套地层单元野外产出状态及岩石组合特征,并对其物质来源和形成时代进行分析,对进一步研究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套变质岩系为一套长石石英岩、石英岩、大理岩和黑云石英片岩组合,由下向上划分为3个岩段,叠置厚度大于3186.3m。根据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可大致划分为5个年龄组段,分别为250~304Ma、405~546Ma、649~1077Ma、1402~1620Ma和1861~2990Ma,其中250~304Ma可进一步划分为250~269Ma和289~304Ma两个亚组。综合前人研究资料与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将青海南山地区角孔变质岩的沉积时代限定为二叠纪,物源主要来自祁连造山带加里东期和晋宁期岩浆弧,柴北缘构造带海西期岩浆弧也提供了部分物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经历了陆内裂陷、洋盆拉张及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6.
997.
煤层气的成因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煤层气聚集存在着"累积聚气"和"阶段聚气"两种形式, 对于"阶段聚气" 的煤层气成因判识的地球化学研究还很薄弱.通过森林沼泽泥炭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 首次获得了不同演化阶段甲烷、乙烷和二氧化碳的碳、氢同位素组成和演化规律.发现随着原始样品演化程度越高, 生成的甲烷和乙烷的碳、氢同位素组成具有变重的趋势; 同时, 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地受原始样品演化程度的影响, 而氢同位素组成主要与成熟度密切相关.确定了成煤有机质在不同演化阶段生成的气体碳、氢同位素组成.首次获得了成煤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热解气体碳、氢同位素组成与Ro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甲烷与乙烷的碳、氢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式, 形成了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相关图.根据这些为研究不同成熟度区间生成的煤层气成因提供了科学数据, 为"阶段聚气"的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认识及其成因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 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我国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研究, 认为该地区煤层气是在中侏罗世以后聚集而成, 具有"阶段聚气"的特征, 证明了热模拟研究成果对自然界煤层气成因的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 相似文献
999.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 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 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 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对八个前兆性地声信号在沙层中的衰减特性,及其对鼠脑中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进行了测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八个地声信号在沙层中的衰减特性的图象基本相似,其基本特征相同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50——100Hz和250——630Hz内的衰减与频率明显有关,100——250Hz的优势频段内的衰减比较平缓,该频段内20——30cm沙层的吸收系数为410-2——610-2dB/cm。 2.地声信号透入30cm沙层内的洞穴中,洞内声压级的相对衰减率与同深度沙层内相比较,呈现一定的下降现象,并与地声信号的基本特性有关。在优势频段内,单次性轰隆声、连续性炒豆声等和刮风声分别下降4.40.8%、3.50.3%和3.00.2%,连续性小鼓声的下降不明显。 3.静适应48小时的小白鼠,同时分别在105——85dB和76——66dB的地声信号的随机组合声中暴露30分钟,其脑内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高24.7%和26.2%. 这些结果表明,前兆性地声波透入地表的频谱特征与介质的吸收特性有关。此时透入洞穴内的地声波,其优势频段虽然明显低于鼠的听觉敏感区,但对鼠是一种极不适应的低频噪声刺激,可直接影响到脑内5-HT的代谢过程。同时,洞穴可增强动物对噪声背景上的声信号识别。可见,前兆性地声波有可能是引起鼠等穴居动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