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349篇 |
免费 | 9812篇 |
国内免费 | 155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39篇 |
大气科学 | 4956篇 |
地球物理 | 7655篇 |
地质学 | 28612篇 |
海洋学 | 8208篇 |
天文学 | 416篇 |
综合类 | 3345篇 |
自然地理 | 59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9篇 |
2023年 | 1347篇 |
2022年 | 2682篇 |
2021年 | 3381篇 |
2020年 | 2670篇 |
2019年 | 3150篇 |
2018年 | 2640篇 |
2017年 | 2511篇 |
2016年 | 2601篇 |
2015年 | 3046篇 |
2014年 | 2945篇 |
2013年 | 3492篇 |
2012年 | 3768篇 |
2011年 | 3709篇 |
2010年 | 3608篇 |
2009年 | 3414篇 |
2008年 | 3443篇 |
2007年 | 3260篇 |
2006年 | 3142篇 |
2005年 | 2656篇 |
2004年 | 2001篇 |
2003年 | 1358篇 |
2002年 | 1489篇 |
2001年 | 1274篇 |
2000年 | 1032篇 |
1999年 | 436篇 |
1998年 | 187篇 |
1997年 | 140篇 |
1996年 | 117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5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9篇 |
1957年 | 15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探讨巴戟天提取物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大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巴戟天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对除假手术组外的其余组大鼠通过手术摘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后分别给予阳性药物碳酸钙D3颗粒0.5mg/kg,巴戟天提取物高、中、低剂量(0.36g/kg、0.18g/kg、0.09g/kg)干预,假手术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共90d,剥离右侧股骨测量股骨中心骨密度与远心端骨密度;称量股骨重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骨钙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骨密度、骨钙含量、血清雌二醇含量均显著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巴戟天高剂量组大鼠骨密度及高、中剂量组大鼠骨钙含量、血清雌二醇含量均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巴戟天提取物能够有效阻止骨丢失,促进钙沉积,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雌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52.
以广州市黄花岗为例,重点探讨黄花岗数字社区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基于SOA技术实现数字社区平台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同步数据交换,达到各种数据资源的“一张图”管理.其次,采用WebGIS技术、Silverlight技术、二三维电子地图联动切换技术、基于分词的地址匹配技术以及监控视频接人技术提供了社区信息发布、社区人口资源管理、社区设施资源管理、社区治安监控管理以及法人信息管理等功能,突出社区精细化管理与人性化便民服务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953.
移动轨迹聚类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轨迹数据是人类移动行为的表征,能够映射出人的出行模式和社会属性等信息。怎样有效挖掘轨迹数据蕴藏的人类活动规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通过轨迹聚类发现行为相似的类簇,从而探究群体的移动模式是轨迹挖掘和深度应用常见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根据轨迹数据的特点,将轨迹数据模型分为轨迹点模型和轨迹段模型,并据此定义相应的相似性度量:空间相似性度量和时空相似性度量;然后,对两类模型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不同聚类算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不同应用选取聚类算法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移动轨迹数据聚类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4.
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南海不同海区的两个地理群体耳鲍(Haliotis asinina)18S rRNA基因全长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将耳鲍18S rRNA基因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收录鲍的18SrRNA基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南海耳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与耳鲍H.asinina isolate H11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的相同率高达98%;同一地理群体内耳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不同地理群体间耳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在碱基组成上的相似率为99%,仅在某些位点处发生了碱基替换,即腺嘌呤(T)被鸟嘌呤(G)替换;同时,将这两个不同群体中耳鲍的18S rRNA基因与泰国耳鲍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之间也只是发生了碱基替换。 相似文献
955.
本项研究选取适宜于西宁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生长的2种优势草本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Linn.) Gaertn.)作为供试种,通过室内种植培育方式,采用浓度梯度分别为50mmol/L、100mmol/L、150mmol/L、200mmol/L的Na2SO4溶液对2种植物进行盐胁迫处理。在盐胁迫试验处理后的第15d、30d和45d时,分别测定2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和单根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盐胁迫浓度时,2种植物单根抗拉力随生长期增长呈逐渐增大,单根抗拉强度随生长期增加表现为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相同生长期时,2种植物单根抗拉力随着胁迫液浓度由0mmol/L增加至200mmol/L时表现为逐渐减小趋势,单根抗拉强度则随着胁迫液浓度增加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相同胁迫浓度和相同生长期条件下,细茎冰草单根抗拉力和单根抗拉强度分别较垂穗披碱草高0.008N~0.025N和9.646MPa~72.807MPa;2种草本植物单根抗拉力与根径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2种草本单根抗拉强度分别随根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均与根径呈幂函数关系。本该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探讨寒旱环境盐胁迫条件下,草本植物根系力学强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同时对于有效防治研究区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6.
北天山温泉群的地质特征、时代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天山温泉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古元古代的变质岩。最新的野外调查和锆石SHRIMP U-Pb 测年结果表明,温泉群可
以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1)前早新元古代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主要包括斜长角闪岩、云母片岩、石英片岩、
黑云母片麻岩、大理岩等;(2)早新元古代混合岩和正片麻岩;(3)早古生代未变质变形的辉长岩和闪长岩。上述三种岩
石组合类型均被后期二云母花岗岩(脉)所侵入。温泉县以南的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 年龄分别为
926±12 Ma 和907±11 Ma,与天山地区出露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时代基本一致。结合前人对花岗片麻岩Nd 同位素组成
的研究,花岗片麻岩应为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同期的混合岩化作用则是新元古代地壳加厚和部分熔融的直接
地质证据。辉长岩和闪长岩侵入到温泉群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中,其中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 年龄为452±7 Ma,
并含有1.1 Ga 和1.4 Ga 的继承锆石。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区早古生代辉长岩和闪长岩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可能与准噶尔-巴尔喀什洋的俯冲作用有关,这一俯冲增生作用最终导致伊犁北部与哈萨克斯坦陆块在志留纪拼贴造山,
并使温泉群前寒武纪变质岩与侵入岩发生变质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957.
LI Qiugen LIU Shuwen HAN Baofu WANG Yueran & DANG Qingning The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Crustal Evolu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Earth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5,48(10)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record a number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ositions and paleoweathering conditions of the source areas, and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depositional basin[1―6]. The traditionallypetrological study commonly utilizes the major com-ponents (Quartz, Feldspar and Lithics) of the silici-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rock composition and tectonic setting[7]. However, thepetrological method is somewhat limited, because many of the mafic components f… 相似文献
958.
959.
最佳小波包基的矿区植被及红边位置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波包变换能同时对植被光谱信息的低频和高频分量进行分解,并能克服小波变换时间分辨率高而频率分辨率低的缺陷从而具有能够探测植被细微变化的优势。实验利用Hyperion高光谱影像对云南省普朗铜矿区植被像元的光谱进行最佳小波包基参量获取与植被信息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提取重金属污染下植被红边位置的最佳小波包基系数应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最佳小波包基参量的植被信息识别及基于最佳小波包基系数的重金属污染探测具有可行性与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960.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Prospects of Potash in Chi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Mianping an ZHENG Mianping YUAN Heran LIU Xifang CHEN Wenxi LI Jinsuo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1,85(1):17-50
China was formed by amalgamation of several small continental blocks (cratons), micro, blocks and orogenic belts in different paleoclimatic settings. It may be correlated with other continental blocks but has its own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s of China’s marine and continental saline basins and salt, and potash, forming environment have som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multiple phases of salt formation, difference in salt, forming ages, mig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salt, forming processes and diversity of component materials, as well as small sizes of marine saline basins and great changes of saline basins in the late stage and occurrence of abundant liquid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ure of the tectonic basement exerted a key controlling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potash basins. The stable tectonic region was favorable for potash concentration in a quasi, stable region, and quasi, and the quasi-stable region was favorable for salt concentration and potash formation in a local stable tectonic region. Most China’s major ancient saline basins occur in “quasi, cratons (continental block)”; especially all the marine saline basins occur in continental blocks with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These regions are the key ones for potash search. Most relatively large, scale soluble salt deposits are developed in relatively stable continental nuclei.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ic domains where China’s salt, forming basins are located, the North China, Yangtze and Tarim, Qaidam salt minerogenetic domains and the northern Qiangtang, western Yunnan salt minerogenetic belt may be distinguished. Their salt and potash prospects will be discussed separate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