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54篇 |
免费 | 15721篇 |
国内免费 | 83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509篇 |
大气科学 | 3991篇 |
地球物理 | 6212篇 |
地质学 | 23685篇 |
海洋学 | 6911篇 |
天文学 | 340篇 |
综合类 | 2802篇 |
自然地理 | 468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7篇 |
2024年 | 1279篇 |
2023年 | 1413篇 |
2022年 | 2294篇 |
2021年 | 2774篇 |
2020年 | 2330篇 |
2019年 | 2609篇 |
2018年 | 2191篇 |
2017年 | 2069篇 |
2016年 | 2111篇 |
2015年 | 2485篇 |
2014年 | 2399篇 |
2013年 | 2829篇 |
2012年 | 3048篇 |
2011年 | 2905篇 |
2010年 | 2865篇 |
2009年 | 2702篇 |
2008年 | 2749篇 |
2007年 | 2580篇 |
2006年 | 2501篇 |
2005年 | 2114篇 |
2004年 | 1579篇 |
2003年 | 1073篇 |
2002年 | 1203篇 |
2001年 | 986篇 |
2000年 | 819篇 |
1999年 | 329篇 |
1998年 | 137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4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7篇 |
1961年 | 6篇 |
1957年 | 12篇 |
1954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兰州都市圈发展可行性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创新发展,对城市化理论有重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有其特殊性,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研究对促进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全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都市圈理论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以兰州为例分析了西北地区都市圈建设的可行性与前景。首先分析论证了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可行性,得出了兰州不仅迫切需要建设都市圈而具备发展都市圈的良好条件的结论;接着,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兰州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中的地位和兰州都市圈发展水平,发现兰州都市圈的雏形已经形成,在区域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兰州都市圈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重点等,展示了兰州都市圈发展的前景。兰州都市圈可行性的典型研究,也展示了都市圈发展模式在西北地区开发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对完善我国的城市化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的CSEOF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距平场具有显著的东-西向反位相振荡,且这种振荡除了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较强的准2a振荡。此外,热含量距平场还存在着负-正-负的三极式经向模态,该模态除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显著的准4a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含量的准2a振荡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有1—2月的滞后响应。 相似文献
153.
154.
155.
156.
157.
核废料贮存围岩介质THM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2):78-82
针对上期论文对核废料贮存围岩介质THM耦合过程的力学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本文推导了求解THM耦合力学模型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并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并用BM T 1问题的算例,探讨了核废料贮存裂隙岩体水热耦合迁移以及应力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58.
159.
青海格尔木早更新世昆仑河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前人所报道的新近纪与第四纪地层,主要集中于昆仑山垭口地区,而在昆仑河—格尔木河谷地中,只有中更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从而提出了发生于1.1~0.6 Ma BP间的“昆仑—黄河运动”的概念。然而在昆仑河谷中发现了厚达20 m的钙质胶结的河流相砾石层(昆仑河砾岩),其分布、特征及其与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和低阶地沉积等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ESR法测定的该砾石层2个钙质胶结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 042 ± 104 ka BP与1 269 ± 126 ka BP)均表明,早在距今1.27~1.42 Ma之前昆仑河—格尔木河河谷已经形成,而且已深切到现今的谷底。此后河谷内的多次切割与堆积,不应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而可能是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变化造成的。同样,昆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的强烈隆升至少应发生于距今1.27~1.42 Ma之前。 相似文献
160.
利用郑州市主城区196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以及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PM2.5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30 a气候均值为4.42 t·(d·km2)-1,春季大气自净能力最强,为5.20 t·(d·km2)-1;秋季大气自净能力最弱,为3.88 t·(d·km2)-1,不利于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1961—2020年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呈显著的减弱趋势,其中1969年最强为6.85 t·(d·km2)-1,2020年最弱为3.06 t·(d·km2)-1。影响因子中,1961—1980年混合层厚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正相关;日平均风速≥2.5 m·s-1的日数和小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分别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