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89篇 |
免费 | 9729篇 |
国内免费 | 154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96篇 |
大气科学 | 4747篇 |
地球物理 | 7616篇 |
地质学 | 28385篇 |
海洋学 | 8186篇 |
天文学 | 415篇 |
综合类 | 3311篇 |
自然地理 | 58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3篇 |
2023年 | 1332篇 |
2022年 | 2663篇 |
2021年 | 3358篇 |
2020年 | 2651篇 |
2019年 | 3128篇 |
2018年 | 2620篇 |
2017年 | 2482篇 |
2016年 | 2571篇 |
2015年 | 3028篇 |
2014年 | 2918篇 |
2013年 | 3464篇 |
2012年 | 3748篇 |
2011年 | 3694篇 |
2010年 | 3575篇 |
2009年 | 3377篇 |
2008年 | 3411篇 |
2007年 | 3239篇 |
2006年 | 3136篇 |
2005年 | 2647篇 |
2004年 | 1986篇 |
2003年 | 1348篇 |
2002年 | 1482篇 |
2001年 | 1264篇 |
2000年 | 1018篇 |
1999年 | 408篇 |
1998年 | 173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5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9篇 |
1957年 | 15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页岩气资源量计算: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暗色泥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最近的勘探表明,长7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开发前景。重点利用鄂尔多斯盆地279口测井资料、18口取心井的347块岩样实验室多种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页岩气的岩性、岩相、孔隙类型、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含气性、气体储存方式及其在测井曲线的反响研究;在页岩气形成条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含气性、有机质含量与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识别含气泥页岩;选择容积法对延长组页岩气资源量进行计算,为未来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2.
113.
利用便携式土壤盐分计测量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的土壤电导率,来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表层土壤电导率的日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干旱区一膜两管膜下滴灌条件下,窄行处土壤电导率值最低,膜间最大,宽行居中,表层土壤电导率值存在显著的日内变化特征,早晚土壤电导率值低,中午电导率值高,上午的上升速率大于下午的下降速率;窄行处相对变化幅度大,膜间绝对变化幅度大,土壤电导率值日内变化幅度随深度呈减小趋势;膜下滴灌情况下,表层土壤电导率值的变化受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影响显著,但二者相关性复杂,不同深度、不同时间段的相关性不同,膜间大多呈显著正相关,窄行大多呈非显著正相关,宽行处上午呈非显著正相关,但下午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4.
为了研究废弃矿井中煤层气成因,以沁水盆地南部潘庄区块废弃矿井为例,抽采废弃矿井中煤层气并进行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测试,并采集部分废弃矿井水样品测试水中离子浓度、pH值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潘庄区块废弃矿井中煤层气CH4体积分数平均值为91.99%,CO2为1.26%,N2为6.73%;甲烷碳同位素(δ13C1)值为-31.36‰~-33.53‰,平均-32.25‰,氢同位素(δD)值为-182.76‰~-193.20‰,平均-187.538‰。废弃矿井排采水中阴阳离子主要为Mg2+、K+、HCO3-、Cl-、Na+、SO42-和NO3-等,产出水型为Mg-(HCO3)2型,表明矿井水受到地表水的强烈影响。废弃矿井中煤层气主要以热成因气为主,少量次生生物气。与附近未开采煤储层相比,研究区废弃矿井中的环境更有利于次生生物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5.
116.
文章对我国能源供求现状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利用1990-2013年的能源需求总量时间序列构建ARIMA模型,进行相关拟合与检验,并运用此模型对2016-2018年的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揭示我国面临的能源供求形势。结果表明,未来我国能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在能源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需依赖大量进口,而进口能源的稳定供应又受到各种威胁制约。在此背景下讨论北极航道开通为我国能源供应带来的机遇,以及对缓和我国能源供求形势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7.
118.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 a small pelagophyte algae, has caused brown tide blooms in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dao in recent years, presenting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shellfish mariculture industry. Under standard light microscopy, it is visu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small algae in field samples due to its extremely small size. 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 based on 18 S r DNA sequences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detect and enumerate A. anophagefferens. A linear regression(R2 = 0.91) was generated based on cycle thresholds value(Ct) versus known concentrations of A. anophagefferens. Twenty-two field samples collected in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dao were subjected to DNA extraction and then analyzed using q PCR. Results showed that A. anophagefferens had a wide distribution in coastal waters along Qinhuangdao. Elevated A. anophagefferens abundance, category 3 brown tide blooms(200 000 cells/m L) occurred at Dongshan Beach and Tiger-stone Beach in August in 2013. In shellfish mariculture areas along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dao, 4 stations had category 3 blooms, and 6 stations had category 2 blooms(35 000–200 000 cells/m L) in August and all stations had category 1 blooms(0 to ≤35 000 cells/m L) in October. Quantitative PCR allows for detection of A. anophagefferens cells at low levels in filed samples, which is essential to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prediction of brown tide blooms.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查明新疆、青海、俄罗斯三地所产糖白玉的结构、成分和成因差异,在观察原料外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宝石学方法、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电子探针研究新疆、青海、俄罗斯糖白玉样品,从结构类型、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成因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三地糖白玉的主要矿物组成均为透闪石,次要矿物组成则各有不同。新疆、俄罗斯糖白玉以毛毡状变晶结构为主,青海糖白玉以纤维状变晶结构和纤维-隐晶质变晶结构为主;初步认定以上三地糖白玉的糖色为次生色,主要由褐铁矿导致。结合相关地质背景和风化作用特征,推测以上三地糖白玉不同的外观特征主要受玉体成矿后期和成矿期结束后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夏季旱涝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NCEP/NCAR(1960—2006年)的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异常与重庆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重庆夏季(7~8月)降水偏多(涝)时,欧亚地区中高纬维持"两脊一槽"的"双阻"型: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地区分别存在阻高,贝加尔湖地区为一槽区。冷空气沿着贝加尔湖槽后偏北风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南支西风南下进入中国。热带太平洋地区为显著的高度距平正异常区。副热带地区是高度距平负异常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度偏强。来自热带海洋地区的暖湿气流分别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和经印度、孟加拉湾两条主要路径进入中国。当来自高、低纬地区的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中上游相遇,就会造成重庆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发生洪涝。反之,降水偏少(旱)年,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存在"一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附近为一深厚的槽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异常发展,一直延伸到贝加尔湖附近;西欧地区维持着深厚的高压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主体基本退出中国大陆地区。整个热带为高度距平负异常区。这样环流形势致使东亚地区中高纬地区受乌拉尔山大槽影响盛行偏南风,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低纬地区的暖湿气流沿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面的东南气流从华南进入中国。这样的环流配置易造成南下的冷空气偏弱,同时使来自热带地区的暖空气向北推进到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致使冷、暖空气无法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交汇,该区域降水显著减少,形成干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