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582篇 |
免费 | 20509篇 |
国内免费 | 113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70篇 |
大气科学 | 5706篇 |
地球物理 | 8730篇 |
地质学 | 31505篇 |
海洋学 | 9262篇 |
天文学 | 643篇 |
综合类 | 3859篇 |
自然地理 | 62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0篇 |
2024年 | 1686篇 |
2023年 | 1913篇 |
2022年 | 3118篇 |
2021年 | 3729篇 |
2020年 | 3190篇 |
2019年 | 3496篇 |
2018年 | 2980篇 |
2017年 | 2834篇 |
2016年 | 2874篇 |
2015年 | 3318篇 |
2014年 | 3185篇 |
2013年 | 3738篇 |
2012年 | 4019篇 |
2011年 | 3934篇 |
2010年 | 3815篇 |
2009年 | 3566篇 |
2008年 | 3602篇 |
2007年 | 3390篇 |
2006年 | 3273篇 |
2005年 | 2769篇 |
2004年 | 2088篇 |
2003年 | 1428篇 |
2002年 | 1584篇 |
2001年 | 1352篇 |
2000年 | 1114篇 |
1999年 | 539篇 |
1998年 | 297篇 |
1997年 | 214篇 |
1996年 | 216篇 |
1995年 | 139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21篇 |
1979年 | 26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11篇 |
1957年 | 17篇 |
1954年 | 3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天然胶结钙质土是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中由生物碎屑经碳酸钙胶结或固结而形成的碳酸盐岩类。其独特的工程性质常常给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麻烦,也正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并对其开展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工作。针对天然胶结钙质土、人工胶结钙质土的室内试验以及人工胶结钙质土试样的制备等3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回顾,汇总了胶结钙质土的基本应力-应变行为以及围压、初始密度及胶结度等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指出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对胶结钙质土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该工作必将对此领域的研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本文概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大庆油田联合资助的九五油储重大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目标和学科内涵、实验基地及地质目标、组织措施、具体成果概述、实际效果、人才培养和九五油储后续的重大成果产出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3.
上海地区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扁铲侧胀试验和试验机理的研究和对试验指数的对比分析 ,提出了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利用上海地区部分重大工程中的扁铲侧胀试验数据 ,在与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十字板剪切试验的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经数理统计后给出了上海地区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最后 ,通过与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计算的地基承载力对比 ,分析了本经验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精度。研究分析表明 ,可以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84.
基于1973-2010年长系列日降水、径流数据,利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M-K统计检验和降水集中度等方法,结合HIMS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潮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38年来,潮河流域降水变化较小,但径流下降趋势显著,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两次突变,即在1973-1983年、1984-1998年和1999-2010年三个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存在明显差异;(2)大雨日降水总和(P≥20)与径流深关系较为密切,其变化是导致降水-径流关系在1983年发生突变的主要驱动因子;(3)HIMS模型模拟结果显示,1999-2010年潮河流域下垫面条件较前两阶段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效应由第二阶段的14.93%增加至第三阶段的25.78%,人类活动是导致降水-径流关系在1998年发生突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1/12°)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模式对1993—2003年的模拟结果出现了3次显著的黑潮大弯曲现象。研究表明,日本以南这3次黑潮大弯曲路径的形成与2种机制有关:沿30°N西传的海洋Rossby波将太平洋145°E附近海面高度正异常信号传到九州岛东南海域是第二次黑潮大弯曲的主要形成机制;而冲绳海槽北部海水的位势涡度负异常则有利于九州岛东南反气旋再循环流海域海面高度正异常,有助于第一次和第三次黑潮大弯曲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86.
近30a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1978-2011年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和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臭氧总量资料,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臭氧廓线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气象场资料,对比研究了近30a南北极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差异,重点分析了2010/2011年冬末春初北极臭氧出现的异常损耗现象,探讨北极春季臭氧低值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与南极地区一年四季都保持一个臭氧低值中心明显不同,北极臭氧总量的减少则是伴随着整个春夏季(4-8月),在秋季(10月)达到最低值,冬季(11月-次年2月)北极臭氧快速恢复,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半球极地地区环流差异和温度差异造成的。南北两极年均O3总量呈下降趋势,两极地区O3总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季节是春季。近30a,北极在1997和2011年春季(3-4月)分别达到极低值355DU和361DU,但近年来两极臭氧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出现的较严重臭氧低值现象从3月中旬至4月中旬持续了近1个月,2010/2011年冬春季平流层低温和臭氧低值对应关系很好。 相似文献
87.
Effects of 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China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The first-stage of 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TRSR), China, has been in progress for eight years. However, becaus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is project remain unknown, decision making for futur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hindered. Thu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by integrating field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 and process-based models. Effects were assessed using trend analyses of ecosystem structures and services. Results showed positive trends in the TRS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but not yet a return to the optima of the 1970s. Specifically, while continued degradation in grassland has been initially contained, results are still far from the desired objective, ‘grassland coverage increasing by an average of 20%–40%’. In contrast, wetlands and water bodies have generally been restored, while th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supply capacity of watersheds have increased. Indeed, the volum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chieved in the project meets the objective of a 1.32 billion m3 increase.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side project regions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outside, and, in addition to climate change projects, we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ha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Nevertheless, th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s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reversed, and to date the project has not prevented increasing soil erosion. In sum, the effects and challenges of this first-stage project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continuous and long-term ecosystem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88.
89.
90.
针对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特别是基于事件的时空模型缺乏以空间对象个体为单位的时空变化贯穿式表达能力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事件的双序列时空数据模型,将状态变化与空间对象的变化用双重序列表达,用序列存储对象的变化解决了现有时空数据模型基于空间对象个体时空变化信息表达能力弱的问题。实验表明,该模型可有效用于时空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