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0篇 |
免费 | 464篇 |
国内免费 | 6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6篇 |
大气科学 | 341篇 |
地球物理 | 322篇 |
地质学 | 1421篇 |
海洋学 | 373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204篇 |
自然地理 | 3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35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51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归纳了桥梁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模型桥梁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的意义,简要介绍了模型试验设计情况及三种隔震体系模型桥梁动力特性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992.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中低层风速辐合区;多普勒雷达观测表现为典型钩状回波、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穹隆、中气旋、阵风锋等超级单体特征;垂直累积液态水(VIL)的突然跃增比冰雹降落时间提前2~3个体扫,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卫星反演的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大值区与冰雹落区较为一致;云中粒子半径36μm的粒子越多,所占比重越大,降雹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993.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北京地区2013年气象数据以及PM2.5浓度数据与能见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地面U风、地面V风以及PM2.5小时浓度这7个要素是影响北京地区霾等级的关键因素。利用气温、地面气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U风、V风分量以及PM2.5浓度作为7个属性特征,以霾等级做为标志量构建训练样本集,结合KNN(K Nearest Neighbor)数据挖掘算法构建霾等级预报分类器,并开展霾等级客观识别实验。结果表明K=3时该分类器的分类预报效果最佳,其13个站点的分类准确率高达88.2%。基于该算法构建的KNN模型预报无霾时的漏报概率很小,准确率高达91.8%;预报有轻度霾、中度霾以及重度霾时,空报的概率仅分别为4.7%、1.4%和2.6%。2014年8月29日至9月2日北京地区一次霾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表明:南郊观象台、密云和延庆3站的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74%、64%和84%,但霾等级的精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武汉观象台2010年6—7月及2013年6月的加密探空资料,采用两种不同方法与同期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精度的变化特征。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平均廓线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温度及水汽密度探测精度较高,降水对微波辐射计探测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时次的探空与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发现,无降水时,微波辐射计探测的温度及相对湿度在14:00的系统误差较08:00及20:00明显偏大,14:00大气层结不稳定,气球的漂移会对对比探测产生一定的影响。温度及水汽密度在08:00的均方根误差均为最小。微波辐射计与探空的分层对比结果显示,无降水时, 20:00的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在4 km以上明显大于08:00和14:00, 温度的系统误差在14:00最大,特别是3 km以上。降水时,总体而言,14:00的探测偏差大于08:00及20:00。通过对比降水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天顶与斜天顶观测的廓线发现,斜天顶观测能够有效减小降水对观测的影响,但斜天顶观测在14:00的探测偏差总体上仍大于08:00及20:00。
相似文献995.
996.
通过利用Terra/Aqua卫星上搭载的MODIS传感器计算获取的16d合成植被指数产品(MOD13A2),进一步按照最大值合成法计算月合成光谱植被指数,按照USLE模型月模式评价江西省2005年土壤侵蚀,并与传统的USLE模型年模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极化干涉SAR数据地表土地类型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疆和田地区1994年10月9日和10日SIR-C-L波段全极化雷达数据。首先对极化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接着,用Cloude相干最优算法得到了与3种地物散射机制相对应的3个最优相干图。并且就地物相干性对极化的强烈依赖和3种散射机制中地物的最优相干特性进行了分析,具有最高相干值的相位图在提取DEM方面较有利,具有最低相干值的相干图在地物识别方面较有利。最后,在对最优相干系数。后向散射系数和熵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利用得到的最优相干系数,熵和后向散射系数数据进行了土地类型的识别和分类,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江西柘林湖是首批入围国家良好湖泊保护专项的示范湖泊.为揭示柘林湖富营养化现状与藻类时空演替特征,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对全湖及主要入湖支流进行了周年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柘林湖主要营养盐在地表水Ⅲ类以内,处于中营养状态.全湖藻类演替以蓝藻-硅藻交替为主,夏季以鱼腥藻和微囊藻为优势种,冬季直链藻、小环藻和针杆藻占优.藻类空间分布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上游高于下游的特征,西部部分湖区夏季甚至出现了鱼腥藻水华.柘林湖3个大型饮用水源地中东渡水源地夏季也同样面临蓝藻水华问题,但蓝藻毒素未超标.在重点监测的4条柘林湖主要入湖支流中,3条支流的藻类夏、冬季细胞丰度均在1×107cells/L以下,但烟港水的藻细胞丰度夏、冬季分别接近和超过该界限,应加以警惕并采取适当措施.枯水期水位变化、水体分层、较低的水体透明度和较长的滞留时间是影响柘林湖局部湖区蓝藻水华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