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9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658篇
测绘学   387篇
大气科学   368篇
地球物理   326篇
地质学   1342篇
海洋学   360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36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health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175 indicators, such as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emission intensity of waste gas, GDP etc. were chosen to describ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Of all the indicators, life expectancy can sufficiently reflect health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Consequently, life expectancy was identified as key indicator, and 42 out of 175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or establishing the environment-health indicator framework with three grades of integrative indices to asses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health of China. 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grades of indices, 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health index was calculated and contributed to classify the environment-health situation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by four predefined limi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icates that the environment-health situation of the eastern and coastal areas is superior to that of inland which is the western regions with underdeveloped economy and rigorous natural condition. Especially, the Qinghai-Tibet and Yunnan-Guizhou plateau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re most vulnerable in the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health. These fit in with the pattern of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fully shows that socio-economic context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health in China.  相似文献   
62.
文章指出了影响水体下巷道安全掘进的相关因素,总结出计算安全掘进距离的经验公式,为实际工作中评估水体下掘进的安全程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根据土相学定义,提出了包括研究内容、方法和分类命名等的土相学研究具体方案。并以贡嘎山东坡亚高山为例,对该地从海拔l820m~3650m的垂直地带土壤的土相,进行了实例研究。分析了典型土壤的土貌、土型和土壤微形态等土相要素和土相的特征;提出了各要素和土相的具体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相可系统、完整地表述宏观、中观和微观各层次的土壤形态特征。既继承了土壤学研究的传统理论,又充分吸收了土壤学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定量分析、动态变化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近20年都安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都安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裸岩地扩展与收缩,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65.
中国区域高空三种气温、湿度资料交叉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余君  李庆祥  廖捷  牟容  李奇临 《气象》2016,42(6):743-755
本文对比分析了2011—2013年中国区域L波段探空气温、湿度廓线,COSMIC掩星气温、湿度廓线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气温、湿度廓线之间的差异。对比显示,从时间变化来看,三者之间有很好的正线性相关关系。除10 hPa以上的少数层次外,三种气温资料之间互相吻合较好,彼此偏差范围在±0.4℃之间,偏差标准差在1~2℃,对流层中高层,L波段探空气温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气温偏高,与COSMIC相比,L波段探空偏高最高可达到0.64℃。而对于相对湿度,三种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层中低层到对流层顶L波段探空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干,且有较明显的昼夜、季节和区域差异:白天、春夏季和南方潮湿气候区域偏干更明显。一般来说,在对流层顶附近区域,L波段探空相对湿度偏干较明显,200 hPa附近及以上L波段探空相对湿度转为偏湿。在对流层顶以下,L波段探空与COSMIC掩星、ERA-Interim再分析相对湿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对流层顶以上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66.
聂锋  廖治杰  徐勇 《气象科学》2016,36(1):20-2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冬季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关系,发现冬季东亚高原急流与温带急流同期反向协同变化特征最为显著。即高原急流增强,同时温带急流减弱(SW型)和高原急流减弱,同时温带急流增强(WS型)。当高原急流增强(减弱)而温带急流减弱(增强)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减少)。合成分析表明,不同急流协同变化型态下冷暖空气活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高原急流与温带急流的反向协同变化可以真实反映与冬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相关联的冷暖空气活动特征,进而导致不同降水形态的产生。  相似文献   
67.
全球,尤其是特提斯域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剖面中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在华南下扬子区新发现两条深水PTB剖面(皖南牛山和蔡村)的粘土岩工作,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填补了区域研究空白。研究结果发现,粘土岩主要由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以及石英、岩浆锆石、长石等斑晶矿物组成。在地球化学上具有高K_2O、低Na_2O、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特征。据此,认为这些粘土岩为火山成因的钾质斑脱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流纹英安岩,具有弧岩浆作用的源区背景。对比华南其他地区已发现的PTB界线粘土岩,发现它们成因类似,可能来源于古特提斯洋周缘陆陆碰撞,抑或是泛大洋俯冲潘吉亚大陆东缘(包括华南板块)所导致的长英质火山岩浆喷发,且具有多期多源性特点。PTB时期全球活跃的火山岩浆活动(包括镁铁质火山作用和华南地区火山灰所指征的长英质火山作用)可能是导致LPME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廖明  廖明伟 《测绘科学》2016,41(12):120-123,156
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监测中多源多尺度数据获取、定量遥感模型半自动化条件制约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以及静态的时空快照服务难以表达动态变化过程等问题,该文从基于传感网的数据多元化实时感知获取、基于数据仓库的生态信息主题化动态汇聚、基于多尺度WFS的智能化服务、基于动态数据驱动的仿真动态模拟知识化应用方面考虑,设计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服务系统。以鄱阳湖为例进行验证,为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监测以及江西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9.
作为碎屑岩储层发育的最主要沉积相类型之一,进积型三角洲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对进积型三角洲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于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纪湖盆内发育的东营三角洲和永安三角洲在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期发生了交汇,而有关两个三角洲的交汇方式、沉积特征及交汇区储层的预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岩芯观测、录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中亚段三角洲交汇区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期次、交汇过程,建立了三角洲交汇区沉积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主要发育湖泊、进积型三角洲沉积;储集砂体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次之,浊积岩主要分布于深湖区。认为此前界定的东营三角洲的分布范围可能被夸大,而永安三角洲的沉积规模可能被低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可划分为9个期次,其作用过程可分为局部交汇阶段和完全交汇阶段。三角洲水下交汇区是水流汇聚和沉积物卸载的有利场所,叠置砂体可成为有利的油气储层,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70.
廖鑫  张晓晖  金胜贤  朴雄  郑哲寿 《岩石学报》2016,32(10):2981-2992
克拉通内部活动带变质沉积建造蕴藏了早期超大陆形成中地体聚-散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信息,碎屑锆石年代学则是揭示这种信息的最佳工具之一。针对华北(中-朝)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古元古代活动带(辽-吉-朝活动带)中巨量沉积建造精细表征方面的空白区域,本文开展了朝鲜半岛检德地区摩天岭群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SI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北大川组变火山碎屑岩样品的锆石年龄谱记录了约2.53Ga的主要年龄峰值和约2.19Ga的最年轻峰值,说明北大川组开始沉积的时代应该晚于2.2Ga。南大川组变沉积岩样品碎屑锆石记录的最年轻峰值年龄为约2.02Ga,说明南大川组的沉积时代应该不早于2.02Ga;其锆石年龄谱记录了一个主要年龄峰值区域(2.02~2.18Ga)、一个次要年龄峰值(约2.46Ga)和一些2.78~3.30 Ga的古老年龄,指示其物质源区主要为同区古元古代地质体和邻近地体上的太古宙变质基底。区域对比表明,摩天岭群与中国境内辽吉活动带中的辽河群及集安群/老岭群具有基本一致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说明它们不仅是同一时代的产物,而且分享类似的物质源区。这些时代一致、物源相近的沉积建造可以为甄别古元古代辽-吉-朝活动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重要参考。与沉积年龄相近的碎屑锆石占据主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反映了汇聚板块边缘各类盆地的典型特征,而相悖于大部分碎屑锆石年龄远大于地层沉积年龄的裂谷型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