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3篇
  免费   1734篇
  国内免费   2689篇
测绘学   1322篇
大气科学   1261篇
地球物理   1542篇
地质学   5401篇
海洋学   1668篇
天文学   191篇
综合类   751篇
自然地理   1040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429篇
  2021年   603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509篇
  2017年   505篇
  2016年   534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536篇
  2013年   645篇
  2012年   731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668篇
  2009年   585篇
  2008年   660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542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385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古近纪是现代气候和植被形成的关键过渡期, 而野火活动与气候、植被和碳循环等存在耦合关系。开展古新世-始新世(66~34 Ma)3个特征暖期, 即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 约55.9 Ma)、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 53.3~49.1 Ma)、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MECO, 约40.5~40.1 Ma)的野火活动研究, 对于揭示气候和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南部二连盆地古新世-始新世野火记录, 并结合北半球该时段其他12个地点的野火研究数据, 从长尺度地质记录视角, 重建北半球野火活动特征与演变, 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古新世-始新世不同特征暖期野火发生规模和强度存在差异, PETM极端暖期较EECO和MECO暖期野火强度更大, 但不十分显著。古新世-始新世暖期并没有持续的、大规模的野火发生, 呈现"低野火状态", 总体不支持强调燃烧活动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野火假说"。通过野火发生与温度、降水、植被以及CO2浓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 对"古近纪低火谜题"进行初探, 认为古新世-始新世气候的季节性并不分明, 较短的干季不利于可燃"燃料"和潜在火源的形成, 很可能是新生代早期"低野火"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2.
特提斯成矿带是全球三大成矿带之一,阿普塞尼(Apuseni)−巴纳特(Banat)−蒂莫克(Timok)−斯雷德诺戈里斯基(Srednogorie)岩浆成矿带(ABTS多金属成矿带)位于特提斯成矿带西缘,由阿普塞尼–巴纳特铁铜铅锌矿集区、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和斯雷德诺戈里斯基铜金矿集区组成,成矿作用主要与晚白垩世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关。塞尔维亚蒂莫克铜金矿集区作为ABTS多金属成矿带经济意义巨大的矿集区之一,总结该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了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及其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矿集区成矿规律与动力学背景。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典型矿床形成时代集中在88 ~ 78 Ma之间,成矿作用历时10 Ma左右,矿集区内成矿作用时代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年轻的趋势。矿集区中典型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如马伊丹佩克矿床、克里韦利矿床和瓦利亚斯特尔茨矿床)和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如博尔矿床和丘卡卢佩吉矿床),这些矿床以铜金矿化为主。矿床类型、矿化特征及矿体埋深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区域上新生代右旋构造在矿集区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及成矿后不均匀剥蚀有关。根据矿集区典型矿床的矿化类型及矿体埋深海拔标高的变化趋势,认为矿集区北部—西北部和丘卡卢佩吉矿床东南部仍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3.
王斌  梁雪萍  周健 《华南地震》2008,28(3):118-126
对盐城地区地震活动概况进行了背景性分析,从该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人手,阐述了影响盐城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构造.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空间、时问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盐城地区的地震灾害特点。  相似文献   
184.
频率域2.5-D井间波形层析成像及其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频率域3-D声波波动方程出发,结合井间观测方式的特点,基于Tarantola广义反演理论,提出了一种频率域2.5-D井间波形层析成像方法.数值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薄层厚度的分辨能力能达到约主频波长的1/4,且分辨率显著高于走时层析成像,尤其垂直分辨率有实质改善.模拟资料的抗噪试验表明:在信噪比为0.8的情况下,随机噪声对波形层析成像的影响较小;而相干噪声对全波形层析成像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初至波附近的强振幅干扰影响更为严重.井间实际资料的试处理结果表明:波形层析成像能很好地刻画井间介质的分布情况与储层连通性,对于油藏开发阶段的方案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5.
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种新型双磙子FPS(Friction Pendu lum System)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该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可将它归结为一个单自由度系统。应用非惯性系中质点系相对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可推导出该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它是一个非线性方程。在小角位移的情形下,可近似得到相应的无阻尼线性系统的固有频率,它与观测结果吻合。这一双磙子FPS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有助于对该系统动力学行为的研究,对方程的直接求解可提高仿真设计中正问题计算的效率,为设计包含该系统的半主动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6.
对豫西南两次历史地震的甄别与复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地震调查是核电厂和大型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来,本文作者在参与完成河南核电项目选址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任务的过程中,曾对豫西南地区的历史地震进行过调查。兹将其中两次较为重要的历史地震的甄别与复核结果介绍如下,希望对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今后修编地震目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7.
为探讨非常规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HQ、HS地区长6、长8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启动压力实验,对比分析不同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单相水状态水相、束缚水状态油相,均具有随渗透率降低,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升高的趋势.当渗透率低于0.3×10-3 μm2,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  相似文献   
188.
基于GPS探测汶川地震电离层TEC的异常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球谐模型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区域及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汶川震中上空及邻近区域的TEC进行检查.结果发现:震前后一个星期,孕震区上空连续出现电离层异常扰动,其异常形态具有共轭结构,且呈现向磁赤道漂移趋势.  相似文献   
189.
Base on the Os isotope stratigraphy together with the empirical growth rate models using Co concentrations, the growth ages of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s MHD79 and MP3D10 distributed in the seamount of Pacific are confirmed. Through the contrast and research on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cluding ODP Leg 144 and the crusts CD29-2, N5E-06 and N1–15 of the seamount of the Central Pacific, the uniform five growth and growth hiatus periods of them are found,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nozoic ocean evolvement process. In the Paleocene Carbon Isotope Maximum (PCIM), the rise of the global ocean productivity promoted the growth of the seamount crust; the first growth hiatus (I) of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 finished. In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 though the vertical exchange of seawater was weakened, the strong terrestrial chemical weathering led to the input of a great amount of the terrigenous nutrients, which made the bioproductivity rise, so there were no crust hiatuses. During 52–50 Ma, the Early Eocene Optimum Climate (EECO), the two poles were warm, the latitudi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small, the wind-driven sea circulation and upwelling activity were weak, the terrestrial weathering was also weakened, the open ocean bioproductivity decreased, and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 had growth hiatus again (II). From early Middle Eocene-Late Eocene, Oligocene, it was a long-term gradually cooling proces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ea circulation and upwelling led to a rise of bio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the hydrogenous element Fe, Mn and Co and the biogenous element Cu, Zn, so that was the most favorable stage for the growth of ferromanganese crust (growth periods III and IV)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hiatus III corresponded with the Eocene- Oligocene boundary, is inferred to relate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transformation, celestial body impact event in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to the middle Miocene, a large-scale growth hiatus (hiatus period IV) of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 in the studied area is inferred to relate with temporary warm up climate and ephemeral withdrawal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in the early Miocene. After that, the Antarctic ice sheets extended, the bottom water circumfluence strengthened, the ocean fertility increased, and the once interrupted crust continued to grow in the late Miocene (growth period V). Supported by 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10th Five Year” Topic (Grant No. DY105-01-04-14)  相似文献   
190.
平原地区活断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华林  李家灵 《地震研究》1991,14(2):132-140
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几年来山东省地震局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采用的平原地区活断层研究的方法。几个典型实例证明,这一方法在平原地区活断层研究中是行之有效的,获得了良好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同时讨论了与这一方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