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56篇 |
免费 | 3296篇 |
国内免费 | 17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87篇 |
大气科学 | 1190篇 |
地球物理 | 1593篇 |
地质学 | 4799篇 |
海洋学 | 1476篇 |
天文学 | 133篇 |
综合类 | 706篇 |
自然地理 | 8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257篇 |
2023年 | 316篇 |
2022年 | 511篇 |
2021年 | 582篇 |
2020年 | 474篇 |
2019年 | 565篇 |
2018年 | 517篇 |
2017年 | 450篇 |
2016年 | 442篇 |
2015年 | 561篇 |
2014年 | 501篇 |
2013年 | 603篇 |
2012年 | 620篇 |
2011年 | 578篇 |
2010年 | 584篇 |
2009年 | 539篇 |
2008年 | 505篇 |
2007年 | 528篇 |
2006年 | 510篇 |
2005年 | 415篇 |
2004年 | 316篇 |
2003年 | 232篇 |
2002年 | 291篇 |
2001年 | 268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9篇 |
1975年 | 5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3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春季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POC分布都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其中,北黄海POC的高值区南部近岸水体,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北黄海POC的低值区主要位于其中部表层水体,主要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南黄海POC高值区主要位于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苏北沿岸,底层高值主要与浮游植物碎屑沉降和沉积物再悬浮有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海域,亦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PN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与POC相一致。 相似文献
22.
A preliminary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biodegradation of a crude oil. Among 57 oil‐degrading bacterial cultures isolated from oil‐contaminated soil samples, Bacillus sp. IOS1‐7, Corynebacterium sp. BPS2‐6, Pseudomonas sp. HPS2‐5, and Pseudomonas sp. BPS1‐8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based on the efficiency of crude oil utilization. Along with the selected individual strains, a mixed bacterial consortium prepared using the above strains was also used for degradation studies. The mixed bacterial consortium showed more growth and degradation than did individual strains. At 1% crude oil concentration, the mixed bacterial consortium degraded a maximum of 77% of the crude oil. This was followed by 69% by Pseudomonas sp. BPS1‐8, 64% by Bacillus sp. IOS1‐7, 45% by Pseudomonas sp. HPS2‐5, and 41% by Corynebacterium sp. BPS2‐6. The percentage of degradation by the mixed bacterial consortium decreased from 77 to 45%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crude oil was increased from 1 to 12%. Temperature of 35°C and pH 7 were found to be optimum for maximum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23.
24.
喀斯特城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桂林喀斯特城市的快速扩展、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城市热岛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桂林1989-2006年5景TM/E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Pv,利用Qin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分析Pv空间和时间变化对t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ts随Pv的提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时间上Pv<0.2面积比例逐年增加,1989年7.8%、1991年15.2%、2000年20.7%、2005年21.1%、2006年22.7%;而Pv≥0.7面积比例逐年减少,1989年49.2%、1991年27.4%、2000年27%、2005年16.5%、2006年11.1%。其导致地表温度高于茂密林地表面温度的比率z>20%的高温像元比例逐年上升;而z≤10%的低温像元比例逐年下降,1989年28.9%、1991年25.4%、2000年23.7%、2005年22.2%、2006年20.4%。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凉岛现象,从而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5.
26.
27.
为了更好地开展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研制了携带式多道数字化观测系统,由拾震器、前置放大滤波器、对时装置和多道数字化数据采集记录器SCJ-8等组成。主要性能是:有1-8个输入通道;带宽为2-30Hz;动态范围约110db;A/D和D/A皆为12位;非线性失真约0.5%;串音约-90db;等待功耗约2W;记录功耗约6W;能同时输出数字和模拟数据,可直接与计算机接口;时间服务用晶控数字钟;有多种控制与监测功能。实验观测表明,该系统性能好,功能全,工作基本可靠,已达到原设计要求,为人工地震测深增添了新的观测记录仪器。 文中对系统的主机SCJ-8作了较详细地介绍,给出了系统在野外试验观测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形。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地壳流体CO2的3个主要成因:有机成因、变质成因及幔源成因,并着重讨论了CO2气体的稳定同位素13C的示踪性能;总结了由地壳释放CO2的主要方式、上升通道及其存在形态。在回顾地壳流体CO2等释放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及相关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的同时,指出地壳深部流体(CO2、He、CH4等)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深源流体运移与地震活动、深源流体对震源介质的影响等。此外,提出对深源流体监测不能仅限单一组分(CO2)的监测,需多种深源成分(He、Ne、Ar、H2、CH4)同时监测。 相似文献
29.
本文研究了1986年2月强磁暴对我国中低纬地区电波闪烁活动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在武昌接收到的136MHz卫星信号的反常闪烁现象,计算了武昌暴时闪烁的极大熵功率谱密度。发现8日闪烁的幂律谱大都在约500m尺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膝(knee)”;谱指数比平时大,以膝为界,较大尺度上的谱指数值在2.6至3.6之间,平均为3.1,较小尺度上的谱指数平均为5.1,最大可达5.9;且在同一谱图上,有时出现不止一个“膝”,出现双膝时,最大谱指数可达8.9日的闪烁谱与8日有较大差异,但与非暴时的多数谱类似,大多未出现明显的“膝”,且谱指数较小,平均为2.8。本文还对引起闪烁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起源机制作了初步讨论,以解释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30.
琼西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琼西中元古代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可分为白云母石英片岩组和石英二云母片岩组,其原岩为砂岩质泥质沉积岩夹火山物质。白云母石英片岩组和石英二云母片岩组在地球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是原始沉积化学分异作用的结果。对主元素、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及Sm-Nd同位素的综合研究表明,海南岛存在古元古代或更早的古老基底,抱板群变质沉积岩一部分来源于成熟度较低的古老地壳物质,另一部分来源于含地幔火山物质较多的初生地壳,或与研究区大规模造山运动、构造-岩浆活动所伴生的地幔物质加入有关。初步研究显示,琼西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可能是造山带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区(扩张弧后或弧间盆地)大地构造环境下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