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3篇 |
免费 | 2652篇 |
国内免费 | 13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5篇 |
大气科学 | 934篇 |
地球物理 | 1301篇 |
地质学 | 3823篇 |
海洋学 | 1190篇 |
天文学 | 105篇 |
综合类 | 566篇 |
自然地理 | 6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17篇 |
2023年 | 252篇 |
2022年 | 418篇 |
2021年 | 445篇 |
2020年 | 373篇 |
2019年 | 437篇 |
2018年 | 415篇 |
2017年 | 369篇 |
2016年 | 362篇 |
2015年 | 443篇 |
2014年 | 398篇 |
2013年 | 492篇 |
2012年 | 502篇 |
2011年 | 453篇 |
2010年 | 452篇 |
2009年 | 439篇 |
2008年 | 398篇 |
2007年 | 432篇 |
2006年 | 414篇 |
2005年 | 331篇 |
2004年 | 254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217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60 a来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净增100×104 hm2,在流域内部形成众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通过选取水资源生态环境指数、社会生态环境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运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和GW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35 a间土地开发与生态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响应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土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980-2015年克孜勒苏州和喀什地区生态等级正向转移比例较大,有84.86%的比例由较低等级(I)正向转移为低等级(Ⅱ);和田地区的克里雅河流域,阿克苏北部区域以及塔里木河末端且末县等级退化严重,负向转移比例23.46%。和田、阿克苏、喀什地区每增加1.0×104 hm2未利用地开垦规模,综合生态环境分值下降0.60到0.35,而克孜勒苏州则上升1.3~2.1;上游喀什与中游阿克苏两地区每1.0×104 hm2生态退耕,每年将分别化解32.06×104 t和15.60×104 t化肥污染压力。阿克苏地区与巴音郭楞州土地开发生态风险达到环境资源承载力指数的75%以上,预警程度超过Ⅱ级,而克孜勒苏州土地开发处于生态安全范围。每1.0×104 hm2未利用土地开发,全流域风险指数增长均值为0.003 4,下游巴音郭楞州在增加15×104~20×104 hm2耕地后,生态风险将逼近并超过环境预警界限,上游克孜勒苏州将在15 a之后进入中度警告阶段。 相似文献
23.
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流域降水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系统、生态系统和山地灾害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流域水文分析,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三大水资源区细分为9个分区。基于雅鲁藏布江流域1979—2018年降水数据,综合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及9个分区的年、干湿季、月降水量以及日、小时尺度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降水和典型大尺度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1979—2018年间,在流域尺度上,各时间尺度降水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降水量上升趋势最大,为2.5 mm·a-1;年、干湿季降水量以及典型小时尺度极端降水(Rx3hour、Rx12hour)均在95%信度水平下显著上升。在水资源分区尺度上,各分区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的变化趋势呈现更明显的非一致性,所有分区除小时尺度极端降水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时间尺度降水的趋势变化方向各异。② 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降水空间分异性会随着降水指标时间尺度的缩短而增强。各时间尺度降水整体上均呈现出自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流域东南部(分区Ⅲ-2)始终是高值中心,流域中西部(分区Ⅰ-2、Ⅱ-1)存在区域性高值中心。③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北半球极涡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当地降水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可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循环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山洪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4.
25.
Scott B. Smithson Roy A. Johnson Yun K. Wong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81,53(3):323-332
Mean crustal velocity is a critical parameter for genesis of continental crystalline crust because it is a function of mean crustal composition and therefore may be used to resolve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in space and time. Although the best values of mean crustal velocity are determined from wide-angle reflection measurements, most studied here necessarily come from vertical averages in crustal refraction determinations. The mode of 158 values of mean crustal velocity is 6.3 km/s, a velocity which corresponds to a mean crustal composition of granodiorite to felsic quartz diorite; Archean crust may be slightly more mafic. Mean crustal velocities range from 5.8 to 7.0 km/s. The lowest values invariably are found in thermally disturbed rift zones and the highest values correspond to velocities in gabbro. Velocities in island arcs may be as low as 6.0 km/s but are typically 6.5–6.9 km/s which corresponds to andesitic composition; estimates of island arc composition are andesitic. If values of mean crustal velocity are not biased,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s that continental crust did not grow simply by addition of island arc material. Possibilities are that crust formed from fusion of island arcs and was later changed to more felsic composition by addition of material from the mantle or that the late Archean episode of major crustal growth did not involve processes similar to younger island arcs. Some crustal blocks might be changed in composition and thickness by such processes as underplating, interthrusting, necking and sub-crustal erosion. Specially designed experiments are suggested to determine this parameter so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genesis of continental crust. 相似文献
26.
27.
Based on the output data from 1997 to 2000 obtained by the MITgcm'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djoint assimilation method, volume, heat and salt transports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1997 and 1998~2000 on the transports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During 1997, theLuzon Strait had a mean net westward transport of 3.93×106 m3/s with a maximum transport of 7.34×106 m3/s in October. During 1998~2000, the Luzon Strait possessed an annual mean eastward transport of 0.93×106, 1.80×106 and 1.00×106 m3/s respectively with a maximum eastward transport of 4.10×106/3.31×106 m3/s in July 1998/1999 and 2.06×106 m3/s in April 2000,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transports in 1997 indicated a difference from the other years, i.e.,that the ranges of westward inflows expanded more obviously to north of the Luzon Strait and downwards exceedingthose of the other years. The westward inflows expanded horizontally to the north part of the Luzon Strait until 21°N. 相似文献
28.
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以自然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尤其是在自然生态旅游区。分析当前自然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非生态化”现象,主要包括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和趋同现象严重;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文化景观功能退化或受损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安全理论等,从景观功能分区、旅游生态管理容量、景观结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教育等方面提出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29.
酸性高锰酸盐指数的准确测定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酸性法对水质中高锰酸盐指数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影响其准确测定的因素,探讨了反应体系酸碱度、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浓度、加热反应时间、滴定温度及滴定时间对酸性高锰酸盐指数准确测定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反应体系的pH值小于2.0、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浓度在0.0100mol/L左右、加热反应时间为30min、滴定温度保持在70℃~80℃、滴定操作时间控制在2min内时,酸性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0.
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14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武汉市1996—2009年碳排放量。发现自1996年以来武汉市碳排放呈现"平稳—上升—平稳"的三阶段特征。进一步基于LMDI模型分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够显著且波动性较强,1997—2009年与基期相比,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因素分别累计实现了0.95%,11.30%的碳减排;而经济因素与人口规模因素则对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分别累计产生了64.65%,19.65%的碳增量。最后,据此提出推进武汉市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