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80篇 |
免费 | 1635篇 |
国内免费 | 23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4篇 |
大气科学 | 1021篇 |
地球物理 | 1447篇 |
地质学 | 4378篇 |
海洋学 | 1301篇 |
天文学 | 107篇 |
综合类 | 622篇 |
自然地理 | 7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252篇 |
2022年 | 447篇 |
2021年 | 526篇 |
2020年 | 429篇 |
2019年 | 512篇 |
2018年 | 447篇 |
2017年 | 389篇 |
2016年 | 428篇 |
2015年 | 482篇 |
2014年 | 454篇 |
2013年 | 528篇 |
2012年 | 544篇 |
2011年 | 480篇 |
2010年 | 501篇 |
2009年 | 479篇 |
2008年 | 465篇 |
2007年 | 459篇 |
2006年 | 467篇 |
2005年 | 378篇 |
2004年 | 292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263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7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采用混合试验中的Cornell均匀设计法研究了初始重为(2.0±0.0)g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日粮中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求量。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为33%—51%、3%—18%和24%—33%, 试验周期为40d。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日粮中3种常量营养素含量对南方鲇幼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日粮蛋白质水平≤45%时, 其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上升而增加。当日粮脂肪水平≤9%时, 其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脂肪水平上升而增加; 但当日粮中脂肪含量≥12%时, 鱼体和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上升, 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33%碳水化合物日粮组鱼特定生长率较24%、27%和30%组鱼显著降低, 同时鱼体和肝脏糖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表明, 南方鲇幼鱼日粮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3种常量营养素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45%、9%和≤30%。日粮总能约为19.0kJ/g。 相似文献
112.
113.
本文采用SODA3.4.2再分析数据和POP2海洋模式研究了季风转换期间(春季和秋季)热带印度洋经向热输运异常(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Anomaly, MHTA)的年际变异特征。春季MHTA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即一致模态和辐合辐散模态:一致模态表现为热带印度洋上层一致的向北输运,受热带印度洋海温一致模相关的赤道反对称风场(赤道以北/南为东北风/西北风异常)调控;辐合辐散模态则呈现关于赤道对称的表层辐散次表层辐合特征,受控于赤道以南的热带西南印度洋和副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然而,秋季MHTA仅表现为辐合辐散模态,受到印度洋偶极子期间赤道东风和赤道外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影响。此外,POP2敏感性试验也验证了印度洋海温模态影响下异常风场对MHTA的调控作用,即反对称的风引起一致向北的MHTA,赤道东风异常引起MHTA表层辐散、次表层辐合现象。因此,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模态年际变化对印度洋上层热量再分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4.
基于浅水斜坡地形的物理模型试验数据,考察SWAN模型对实验室小尺度浅水波浪的模拟效果,进而检验其浅水项的模拟精度。模拟中采用直接输入初始测点的实测海浪谱进行造波,重点考察浅水中三波相互作用和变浅破碎两个源项,对不同工况下,SWAN模式在水深条件变化下的有效波高、谱平均周期、海浪谱演化的模拟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模拟的有效波高较符合实测波浪的增长和衰减,但谱平均周期计算值明显偏小;海浪谱的能量转移机制同实测有较大区别,频谱模拟结果出现高频高估、低频低估现象。对两个源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波相互作用对海浪谱的能量转换影响远大于变浅破碎耗散。想要提高近岸区谱平均周期和海浪谱的模拟精度则SWAN模型中三波非线性项的计算精确度仍需更多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建立新胃乃安片中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及毛蕊异黄酮苷4种异黄酮成分的同时鉴别方法,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20∶20∶9)为展开剂对上述4种成分进行分离鉴别,以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能力对鉴定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薄层色谱特征明显,在同一薄层板上能同时鉴别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及毛蕊异黄酮苷4种成分,其中筛选出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苷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为新胃乃安片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6.
运用区域地面地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库车坳陷中生界的盆地结构、构造样式、中生界各层序原始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分布、古隆起形态、区域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研究,重建了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构造古地理,并对盆地原型成因进行分析。库车坳陷残留中生界总体上为北厚南薄、北剥南超的地质结构,北部强烈角度不整合在南天山海西期褶皱带,南部微角度不整合面在寒武-奥陶系之上,南部边缘沿着温宿-西秋-牙哈古隆起有基底断裂活动。北部单斜带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克拉苏构造带为深湖,南部沿着古隆起带为缓坡三角洲、浅湖。库车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位于南天山海西期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边缘过渡带之上,地壳均衡可能是盆地沉降的主要动力。南缘古隆起带在南天山洋扩张期为塔里木克拉通台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的台地边缘,南天山洋闭合期为前陆隆起带,发育基底断裂和断块差异活动,在中生代有继承性活动,晚新生代新天山挤压隆升使古隆起带发生挤压变形,成为新天山逆冲变形造山楔的前锋。 相似文献
117.
Tikhonov正则化和截断奇异值法是解算病态总体最小二乘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Tikhonov正则化总体最小二乘算法和截断奇异值分解法二者各自的适用范围,通过两个算例分析表明,Tikhonov正则化算法适用范围广,可以有效地处理病态总体最小二乘问题,而截断奇异值分解法适用范围窄,仅适用于增广矩阵的奇异值呈阶梯型分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8.
本文基于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指数、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MJO与2018年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MJO与华北夏季降水有密切的联系。虽然MJO不能移到较高纬度直接影响华北夏季降水,但MJO对流区的气旋会在其北侧激发出反气旋环流,这对“气旋—反气旋对”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处于较高纬度的反气旋会直接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即MJO会间接影响华北夏季降水,表现为当夏季MJO进入5、6位相时,华北地区夏季会出现明显降水过程,但降水强弱与MJO振幅大小有关。(2)影响机制方面。在850 hPa,伴随MJO的“气旋—反气旋对”的东移,它会造成华北夏季偏南风水汽输送加强(对应RMM1)或东南风水汽输送加强(对应RMM2),从而有利于降水过程发生。在500 hPa层,MJO通过中层扰动向中高纬的传播,诱导副热带高压移到朝鲜半岛附近并加强,对西来高空槽形成阻挡作用,有利于华北地区产生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华北夏季降水过程发生。(3)可以用MJO制作华北夏季延伸期降水过程预报。 相似文献
119.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3—8日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雾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以霾为主,中期发展为雾霾交替,后期随着相对湿度减小再次转换为霾并最终消散。边界层逆温是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最终决定雾霾低能见度强度。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两个关键影响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大部分时段PM2.5浓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当能见度小于1 km时,能见度变化更多受相对湿度影响。不同的情景计算表明,控制PM2.5浓度对于改善本次过程的能见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