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0篇
  免费   2297篇
  国内免费   3186篇
测绘学   1358篇
大气科学   1602篇
地球物理   2081篇
地质学   5855篇
海洋学   1791篇
天文学   219篇
综合类   908篇
自然地理   113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630篇
  2021年   755篇
  2020年   615篇
  2019年   752篇
  2018年   659篇
  2017年   622篇
  2016年   645篇
  2015年   695篇
  2014年   731篇
  2013年   816篇
  2012年   814篇
  2011年   737篇
  2010年   747篇
  2009年   675篇
  2008年   624篇
  2007年   681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在卫星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中,通过系统校正可以基本上消除影像内部的变形误差。然而,整幅影像的大地定位误差仍然是很大的,甚至几百米至1公里的数量级。本文介绍利用少量的地面控制点,采用递归算法而不是批处理算法,大大地提高大地定位精度。在单幅影像处理中,可以重新对卫星的轨道参数与姿态参数进行估值,从而提高影像的大地定位精度。在一条轨道上连续的多幅影像中,可以预报下一幅影像的大地位置,从而对那些不具有地面控制点的影像的大地校正中,实现外推计算。文中介绍并推导了卡尔曼滤波器方程中的转移矩阵和测量矩阵的系数,并推荐用数值回归的办法求得其数值解。文中最后介绍模拟试验及算法计算结果,并讨论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992.
马厂箐地区是滇西成矿带内一个典型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发育有斑岩型钼铜、接触交代型铜钼(金)和热液脉型金银铅锌等多种类型矿化。其矿化和蚀变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以岩体为中心的分带性;岩浆活动与铜钼金成矿作用具有同时性。这3种矿化类型的形成受控于马厂箐斑岩岩浆系统,该岩浆系统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动力。文章在分析成矿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系统结构的剖析,认为正是马厂箐岩体所提供的热动力条件促使从岩浆体中分异出来的成矿流体由岩体向外运移,随着岩体内构造裂隙、接触带构造以及围岩中破碎带等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发生了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蚀变和矿化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总体显示出,随着热液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斑岩体向接触带和围岩推进,成矿由高温向低温的演化趋势。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的建立,将对滇西成矿带内其他矿集区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温盐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夏秋季水团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为30.0~31.2?℃,最高温度位于中沙海台区域;表层盐度为33.6~34.1?PSU,最高盐度分布在西北部东岛海域附近;底层温度1~25?℃,盐度34.1~35.2?PSU,最高盐度分布在工区东南角.总体上,研究区水团温盐结构表现为表层高温...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石家庄秋季对流层内CH4垂直分布特征,2018年9月使用“空中国王350”飞机搭载Picarro温室气体在线观测仪和气象要素观测设备,对石家庄上空(600—5500 m)CH4浓度进行探测。探测期间共飞行7架次,取得7条CH4浓度廓线数据。结果表明: 石家庄上空近地面层(1000 m以下)CH4平均浓度与同时间段区域背景站上甸子站CH4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81,P < 0.03)。探测到的CH4浓度最小值为1898×10-9摩尔分数,最大值为2219×10-9摩尔分数,平均浓度为1981×10-9摩尔分数。观测得到的7条廓线均有较好的一致性,2000 m以上,浓度均随高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利用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对探测时段内石家庄上空不同高度层主要气流传输路径进行统计分析表明,600 m高度输送路径较短,CH4浓度受本地排放影响较大; 3000 m受输送作用影响较大,偏西和西南路径可能将较高CH4浓度气团输送至石家庄上空; 5000 m气团传输对CH4浓度影响较小,浓度相对较稳定,对传输路径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995.
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丘”形反射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梅山组广泛发育“丘”形反射, 对其识别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丘”形反射主要分布在北礁凹陷及周缘斜坡带上, 在顶底界面呈强反射, 在内部成层、杂乱或为空白反射, 有时在顶部见披覆沉积, 从盆地中心北礁凹陷向边缘斜坡带迁移生长。通过对“丘”形反射的古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几何学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 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排除了其为生物礁、泥底辟以及火山丘的可能, 认为其可能为深水环境底流作用下形成的等深流沉积或某种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996.
冬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亮  李超伦  于非 《海洋与湖沼》2013,44(4):853-859
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对南黄海进行浮游动物采集, 以了解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 南黄海冬季仍然以温带和暖温带种为主,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细足法Themisto gracilipes等温带和暖温带种类在浮游动物数量组成中具有较大优势。与此同时, 一些暖水种在调查海域局部出现。2009年12月暖水种仅分布在南黄海东南部黄海暖流源地附近。位于黄海中部的调查区东侧温盐层化现象明显, 近底层低温、高盐、高营养盐的水文特征体现了黄海冷水团的残留; 2010年1月在35°—36°N区域暖水种种类明显增加, 截平头水蚤Paracandacia truncat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出现的位置与暖流路径相吻合, 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rimana数量相比12月有明显向北推进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暖水种的分布与温度有良好的相关性。Shannon-Weaver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布规律, 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不如种类明显。  相似文献   
997.
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PKR基因(CsPKR), 获得了CsPKR全长cDNA序列为2907bp, 其中包含1959bp的开放阅读框, 100bp的5′非编码区和848bp的3′非编码区。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推导的CsPKR氨基酸在N端存在两个特异的dsRBD(dsRNA binding domain dsRBD)结构域, 在C端具有多个保守的激酶活性位点, 包括ATP结合位点和底物配体结合位点, 以及活性环结构A-loop。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鱼类、两栖类、鸟类及哺乳类的PKR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 CsPKR与牙鲆PKR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 CsPKR基因在健康鱼多个组织中广泛表达, 在脑中的表达最高, 头肾中表达最低。经鳗弧菌和淋巴囊肿病毒分别感染后, CsPKR基因在免疫相关组织中呈现上调表达趋势, 其中感染鳗弧菌12h后在血液中表达量较对照组上升了9.28倍, 在感染淋巴囊肿病毒24h后, 在肝脏中的表达达到最大, 为对照组的9.97倍。以上结果暗示CsPKR基因在半滑舌鳎响应细菌和病毒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杨仁超  董亮  张吉  王一  樊爱萍 《沉积学报》2022,40(1):267-280
苏里格气田西区气井产水严重,地层水成因、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不明确,成为制约该区致密砂岩气开发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大量测井数据、生产动态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苏里格气田西部地层水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结果发现:地层水矿化度高,整体属于盐水;水型主要为CaCl2型;pH值范围为6~6.9,呈弱酸性.分析认为:1)地层水主要为...  相似文献   
999.
Concentrations of selected heavy metals (Cu, Pb, Zn, Cd, Cr, Ni and Fe)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nine sites in western Xiamen Bay and its vicinity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urrent metal contamination due to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amen, China. Th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December 2004 and July 2005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examin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s sampled in the western Xiamen Bay and adjacent Maluan Bay and Yuandang Lagoon varied from 19 to 97mg kg(-1) for Cu, 45 to 60mg kg(-1) for Pb, 65 to 223mg kg(-1) for Zn, 0.11 to 1.01mg kg(-1) for Cd, 37 to 134mg kg(-1) for Cr, 25 to 65mg kg(-1) for Ni and 3.08 to 4.81% for Fe. Although all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meets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Criteria for Marine Sediment Quality, both metal enrichment factors (EF) and geoaccumulation index (I(geo)) show that Pb contamination exists in the entire study area and contamination of other metals are also present in some locations depending on the sources, of which sewage outlets and commercial port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ontaminants to the area. This study shows that using the sediment quality standard criteria only to assess sediments cannot properly reflect sediment contamination. A multiple approaches should be applied for the sediment quality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000.
Fe-C(H)系高温高压金刚石多晶在合成片上呈成堆聚集状、不均匀分布.多晶中的金刚石晶粒多为八面体晶形、随机定向、大小无规律,表面发育"锯齿状"生长台阶,普遍发育塑性形变等缺陷.多晶中的金刚石晶粒间接触界线清晰、呈突变状.无论是利用品体成核、还是晶体长大理论都只能解释多晶中存在的部分现象.利用碳原子配位四面体生长基元模型分析多晶的形成机制值得探索.深入分析Fe-C(H)系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多晶的形成机制不但有利于改善金刚石合成的工艺、提高合成金刚石多晶的品级.而且有利于为人们探讨天然金刚石多晶的形成机制及其深部意义提供科学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