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6篇
  免费   2486篇
  国内免费   3811篇
测绘学   1417篇
大气科学   1656篇
地球物理   2136篇
地质学   7003篇
海洋学   2088篇
天文学   148篇
综合类   925篇
自然地理   1110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662篇
  2021年   829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837篇
  2018年   730篇
  2017年   666篇
  2016年   699篇
  2015年   793篇
  2014年   784篇
  2013年   860篇
  2012年   913篇
  2011年   853篇
  2010年   845篇
  2009年   790篇
  2008年   790篇
  2007年   747篇
  2006年   732篇
  2005年   598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格陵兰盆地、北海盆地油气地质资料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数据,从区域上对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类比法,评价了东格陵兰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东格陵兰盆地属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裂谷盆地,呈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与挪威陆架盆地在进入被动陆缘阶段之前具有相同的地质发育过程,沉积环境类似,共同经历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及裂后的热沉降。东格陵兰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湖相烃源岩、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圈闭类型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在影响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认识的诸多地质因素中,有利圈闭类型、必要数量的烃源岩以及油气生成条件和适当埋藏史还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2.
<正>20世纪90年代,跨国石油巨头掀起了新一轮全球油气资源"争夺战",西方石油公司不断在全球抢滩占位。为适应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多元化的趋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贯彻国家提出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实施国际化经营,逐步加大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截至目前,中海油研究总院海外评价中心对全球60余个  相似文献   
83.
基于崎岖海底定量校正的时深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溯  胡滨 《海洋地质前沿》2019,35(12):66-73
研究区位于深水低勘探区,崎岖海底等普遍存在,受地震、钻井和速度等资料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去海水的拟合公式法进行时深转换。然而去海水拟合公式法时深转换会因崎岖海底而造成假构造现象,且常规的崎岖海底填平校正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用去海水拟合公式法计算出时转深层位,并比较时转深层位与深度域地震资料的横向构造形态变化,引入了构造形态相似率的概念,建立了崎岖海底填平量化评分模板来对崎岖海底进行填平校正,最后根据最高得分值来确定最佳平滑网格的海底和合适的时转深层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崎岖海底造成的假构造现象和支持了构造成图的需求。  相似文献   
84.
地震勘探中,地震波低频成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常规检波器记录中的低频有效成分难以被充分识别利用。基于检波器性能分析,通过布设低频检波器估计陆用压电检波器可恢复的最低有效频率并实现低频恢复;在此基础上,设计胜利东风港探区高性能低频检波器稀疏布设方案以及低频数据恢复流程。实际数据表明:对于胜利探区三维勘探,陆用压电检波器最低有效频率能够恢复至3 Hz,成像后的叠加剖面的精度和分辨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5.
利用在富钴结壳海山实测的2条海底摄像测线资料,通过超短基线水下定位数据和LAYBACK方式定位校正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同步测量,可实现对海底摄像拖体的高精度水下定位,而通过LAYBACK校正方式得到的拖体定位数据误差变化范围很大。LAYBACK校正误差受航速和拖缆长度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受母船航向变化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因此,当利用LAYBACK方法进行水下定位校正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船向变化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南海南部曾母、文莱—沙巴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一大批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婆罗洲地块息息相关。婆罗洲地块地质特征复杂,自古新世开始,古南海逐渐消失,与婆罗洲地块发生碰撞,中新世开始隆升造山。在这种地质背景下,婆罗洲拉让河和巴兰河为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的主要物源,发育三角洲相、滨浅海相、浊积扇相、浅海相砂岩储层;同时,压扭型构造发育,不仅形成断块与背斜型油气藏,同时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  相似文献   
87.
主动加热光纤布拉格光栅法(Actively Heated Fiber-Optic method based on Fiber Bragg grating method,AHFO-FBG method)因具有体积小、测温精度高、准分布式测量、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含水率测量技术的研究热点。研究该技术的率定方法对提高含水率测量的精准性和适用性是十分关键的,但现有研究中均未涉及到此内容。因此,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AHFO-FBG传感器对黄土开展了一系列率定试验,研究了ΔTmax和ΔTcum两种率定方法的含水率率定结果,对此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加热时长和不同加热功率对ΔTmax法和ΔTcum法率定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ΔTmax和ΔTcum法均可得到良好的含水率率定结果,ΔTmax法的RMSE比ΔTcum法高0.001 m3·m-3Tcum法的测量优势不是很显著。在相同加热功率下,ΔTmax法和ΔTcum法均在较短加热时间下的测量误差较小,且加热时间越短,ΔTcum法较ΔTmax法的优势越明显;在相同加热时间下,低功率(5~10 W·m-1)时ΔTmax法的RMSE较小,高功率(15~35 W·m-1)时ΔTcum法的RMSE较小,且适当的增加热功率有助于减少含水率率定误差。研究成果为AHFO-FBG技术实现土体含水率的精确测量和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8.
梁钰  顾凯  施斌  刘苏平 《工程地质学报》2023,18(3):1097-1104
地面沉降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评价和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文引入实测沉降数学模型中的双曲线型沉降模型、指数型沉降模型和成长曲线型沉降模型,结合钻孔全断面分布式精细化监测系统获取地表以下不同层位连续的变形情况,建立了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地层变形数据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可精细化实现地面沉降潜力评价。以天津市滨海新区G06光纤监测钻孔结果为例,对比了3种沉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天津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曲线呈现非线性衰减特征,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累计沉降量已达52.4 mm,预计极限沉降量约为92.6 mm,仍有约43.4%的沉降潜力,沉降空间较大,并预计将于2050年进入沉降稳定阶段。该地区3.4~18.4 m的黏土质粉砂和粉细砂层当前沉降量较大,是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层位,即“优势层”;18.4~38.4 m的粉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层虽当前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沉降量较大且沉降持续时间较长,需长期重点关注其沉降变形情况,是后期监测的“优先层”。  相似文献   
89.
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奇异值分解是提高探地雷达数据信噪比、突出深部异常的有效手段.笔者提出一种快速的短时傅里叶变换技术,对探地雷达噪声信号进行解译,利用雷达发射信号与噪声信号的频谱差异提高雷达数据的信噪比;并以数值算例进行验证,分别从单道波信号的频率能量差异,主频等值分布差异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该方法与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的优势.结果表明,短时傅里叶分析技术能实现探地雷达数据的快速解译,为探地雷数据的反演成像提供更精确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90.
可溶岩区地下岩溶水对隧洞造成很大的威胁,如引起隧洞涌水、突水、突泥等。本文通过地质调查、勘探、抽水试验,分析滇中引水工程昆明段地下岩溶水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为滇中引水工程以及今后地下隧洞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调查分析显示,滇中引水工程昆明段岩溶在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可溶岩中均有分布,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地下水排泄基准面附近及断陷盆地、断裂沟谷内,其次在新构造运动控制的断裂地段及岩性变化造成的不同微水文地质单元交界处;在二叠系灰岩中,地下水分层排泄,石炭系、泥盆系中发育有落水洞,形成地下岩溶通道;在1900~2150m高程段岩溶发育密集,该高程区为岩溶地下水的主要径流区,对隧洞影响最大,存在涌水、突水、突泥、岩溶塌陷、遭遇岩溶空腔的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