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54篇
  免费   19701篇
  国内免费   10438篇
测绘学   8375篇
大气科学   5671篇
地球物理   7945篇
地质学   29465篇
海洋学   8429篇
天文学   477篇
综合类   3432篇
自然地理   5999篇
  2025年   104篇
  2024年   1620篇
  2023年   1750篇
  2022年   2918篇
  2021年   3421篇
  2020年   2834篇
  2019年   3278篇
  2018年   2767篇
  2017年   2590篇
  2016年   2681篇
  2015年   3126篇
  2014年   2896篇
  2013年   3534篇
  2012年   3986篇
  2011年   3839篇
  2010年   3883篇
  2009年   3633篇
  2008年   3483篇
  2007年   3237篇
  2006年   3171篇
  2005年   2583篇
  2004年   1915篇
  2003年   1356篇
  2002年   1415篇
  2001年   1283篇
  2000年   1022篇
  1999年   447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13篇
  1975年   8篇
  1957年   16篇
  1954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据泰安市区域矿产开发特点,及时掌握矿山企业开采情况,通过加强采矿登记现场预审查、开展矿山开采督察和采矿权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查等措施,强化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维护了正常开采秩序及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总被引:98,自引:2,他引:98  
青藏高原夹持于土兰、塔里木、华北、扬子与印度等刚性地块之间,在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构造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系统。白垩纪晚期到始新世,高原开始了一个地壳缩短、加厚和不断隆升的新阶段。高原隆升可以划分为俯冲碰撞隆升、汇聚挤压隆升和均衡调整隆升3个阶段。高原地壳的加厚、缩短是在压应力作用下通过不同层次物质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实现的,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概括为“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93.
引进时间遗忘因子和观测冗余度因子,有效地平衡移动窗口内不同时刻的观测数据及其冗余情况对单位权方差估值的贡献,改进单位权方差的移动开窗实时估计算法.采用载噪比模型确定观测权阵,等价权抗差估计方法处理粗差.实测车载GPS/Doppler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算法显著提高GPS/Doppler的导航精度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4.
从围护结构节能与防火一体化思路出发,提倡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和砌体结构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尤其主张在我国建筑工业化全面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与推广保温型混凝土预制装配化技术,统一建筑模数,实现标准化与多样化;针对预制装配化保温型混凝土在梁、构造柱等容易出现的冷、热桥问题的部位,创新式提出以相变储能材料与建筑结构相融合来提高建这些部位的热工性能,减少温度梯度;从系统上做到保温与建筑同寿命、免维护、工序少,工期短、耐火等,从而真正实现低碳,构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防火一体化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95.
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重要参量。SAGE和HYDE两个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应用, 其可靠性如何, 至今少有论及。以我国学者重建的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集(CHCD) 为基础, 从全区、省区和网格(60 km×60 km) 三个空间尺度, 对SAGE (2010) 和HYDE3.1 数据集中有关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 SAGE (2010) 数据集对中国传统农区耕地数量重建是以单一线性插补而得, 其中1700-1950 年是以0.51%的年均增长率线性递增, 1950 年后是以0.34%年均速率线性递减, 这种“标准化”变化趋势不能客观反映传统农区土地垦殖的真实历史, 耕地面积也明显高估, 与CHCD数据集不具有可比性;(2) HYDE3.1 数据集吸纳了区域性研究成果, 使其在总量上与CHCD数据集较为接近,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但其在省区和网格尺度上与CHCD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相对差异率超过70% (< -70%或> 70%) 的网格占比高达56%~63%, 超过90% (< -90%或> 90%) 的网格占比也高达40%~45%;而相对差异率介于-10%~10%的网格占比仅为5%~6%, 介于-30%~30%的网格占比也仅为17%左右;(3)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 建立更高精度的中国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 是提高区域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6.
讨论了砂土旁压试验的反分析问题。建议利用旁压试验实测数据反演确定土体的初始状态而非材料参数,材料参数可以通过实验室常规试验确定。主要利用了新型的亚塑性本构模型参数不受土体状态影响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利用文献中的试验数据确定了特定砂土的材料参数;通过模拟砂土的实验室旁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土体初始应力状态和相对密实度进行数值计算,并利用数值计算成果,建立了可适用于砂土初始状态反演分析的实测旁压荷载和土体中应力与相对密度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97.
基于地表露头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与盐相关的构造样式分析,对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中部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垂向分层的变形特征。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为界可以分为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盐下构造层及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收缩构造样式及盐构造样式,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及盐下构造层的构造样式及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盐上层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褶皱,盐岩层则以盐流动构造样式为主,盐下层则发育逆冲叠瓦断层等大规模推覆构造。研究区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形特征,可划分为博孜—却勒构造段、大北—西秋构造段、克深—西秋构造段、克拉3—东秋构造段,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地表线性褶皱带分布、盐构造样式、盐下构造变形的差异。区域构造演化剖面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主要经历了中生代伸展坳陷盆地(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早期"挠曲"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及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上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库车组沉积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98.
使用MATLAB软件中的NNtool工具箱建立了一个通过添加动量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以分析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通过对天津某工程的边坡进行分析来检验这个模型的可靠度。根据现场调查的实际情况分析,该边坡岩体比较破碎,因此文中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岩石完整性参数作为输入层参数,通过收集的一些类似边坡的参数对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以保证此模型适合被用来分析该工程。结果证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此种方法在分析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的实践中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相似文献   
99.
Millimetre to centimetre sized arborescent shrub-like calcite precipitates are common constituents of hot water travertine shallow pool deposits of Quaternary age at Rapolano Terme, Tuscany, Italy. In the presently forming travertines, the shrubs consist of apparently random associations of (i) micrite aggregates and (ii) subhedral to euhedral rhombic spar crystal aggregates. In thin section, the micrite aggregates appear dark and the spar-rhomb aggregates light, giving the shrubs a mottled appearance. Travertines are basically produced by CaCO3 precipitation due to degassing and evaporation of the spring waters, although biological influence may also stimulate precipitation. The formation of masses of erect shrubs, rather than dense crystal crusts that form on slopes, is probably due to limited water flow in the pool environments. Microbes, including bacteria and diatoms, ar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hrub microfabric and external shape. The micrite aggregates are associated with bacteriform bodies, seen as tiny rods and spheres. The micrite precipitates around these bodies and in adjacent biofilm. Spar-rhomb precipitation appears to be external to the biofilm, and may be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diatoms which are locall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par-rhombs, although an essentially inorganic origin, particularly for the more euhedral rhombs, cannot be ruled out. In the older Quaternary travertines, the original microfabric of the shrubs has been diagenetically altered. The original mottled appearance of the shrubs has become uniformly dark and micritic, and the evidence for the dual micritic and spar-rhomb origin of the shrubs is obscured or destroyed. Spar-micritization of the shrubs is probably due to abiotic, and locally biotic, dissolution. Previous studies did not recognize the diagenetic micritization and attributed shrub formation entirely to bacter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00.
GPS在桥梁跨河水准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伟  吴迪军  李剑坤 《测绘科学》2012,37(2):100-102
传统的跨河水准测量方法以几何光学观测为基础,受距离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显著,工作效率较低.GPS技术所具有的三维定位功能,以其快速、全天候测量的优点,为跨河高程测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针对桥梁工程特点,探讨了GPS跨河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线性拟合模型推求跨河点之间的高程异常差,再结合GPS大地高即可求得跨河高差.在安庆长江铁路大桥精密控制网测量中,进行了二等GPS跨河水准测量试验,采用测距三角高程法进行验证,较差为4.7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