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942篇 |
免费 | 12802篇 |
国内免费 | 202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084篇 |
大气科学 | 7582篇 |
地球物理 | 10257篇 |
地质学 | 36776篇 |
海洋学 | 10342篇 |
天文学 | 777篇 |
综合类 | 4303篇 |
自然地理 | 78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6篇 |
2023年 | 1780篇 |
2022年 | 3568篇 |
2021年 | 4341篇 |
2020年 | 3479篇 |
2019年 | 4082篇 |
2018年 | 3443篇 |
2017年 | 3243篇 |
2016年 | 3472篇 |
2015年 | 3907篇 |
2014年 | 3735篇 |
2013年 | 4451篇 |
2012年 | 5158篇 |
2011年 | 5000篇 |
2010年 | 5019篇 |
2009年 | 4683篇 |
2008年 | 4477篇 |
2007年 | 4168篇 |
2006年 | 4111篇 |
2005年 | 3336篇 |
2004年 | 2457篇 |
2003年 | 1746篇 |
2002年 | 1850篇 |
2001年 | 1742篇 |
2000年 | 1382篇 |
1999年 | 677篇 |
1998年 | 269篇 |
1997年 | 208篇 |
1996年 | 208篇 |
1995年 | 155篇 |
1994年 | 140篇 |
1993年 | 120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70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59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44篇 |
1981年 | 16篇 |
1979年 | 39篇 |
1978年 | 16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10篇 |
1957年 | 19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页岩中气体的超临界等温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等温吸附实验多为临界温度以上的吸附实验,其得到的吸附量为过剩吸附量。为了研究页岩气超临界等温吸附机理,运用重力法,在临界温度以上,分别进行了甲烷和二氧化碳在页岩中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在分析经典型吸附和超临界吸附区别的基础上,通过修改的超临界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方程和微孔充填(Dubinin Radushkevich,D-R))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简单的Langmuir方程可近似拟合甲烷吸附实验数据,但精度不高,且无法拟合二氧化碳的吸附数据;将吸附相密度作为可优化参数,修改的微孔充填模型和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吸附数据,其中修改的微孔充填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且回归得到的超临界甲烷吸附相密度同文献报道的一致,表明吸附气可能以微孔充填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2.
由于灰色系统考虑了系统内部因素相互关系不完全清楚性,因而应用灰色局势决策法选择水利工程实施方案.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以某水利工程为实例,介绍了用灰色局势决策法对实施方案进行优选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证明:灰色局势决策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3.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工袋冻胀量和融沉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地区冻融循环作用下土工袋防冻融、冻胀效果,对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土工袋和土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在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中分别研究了土工袋和土冻胀量、融沉量之间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经历4次冻融循环作用后,封闭系统中土工袋冻胀量、融沉量分别小于土的冻胀量、融沉量;开放系统中土的冻胀量为土工袋冻胀量的1.9倍,土的融沉量为土工袋融沉量的2.2倍,开放系统中地下水对土工袋的补给量远小于土的补给量,试验验证了土工袋可以有效防止渠道及建筑物基础冻融、冻胀破坏,可为渠道防冻胀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4.
为在露天矿山恢复治理过程监督管理中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文献阅读,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基于多源遥感技术的露天矿山恢复治理综合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矿山遥感样本特征以及其他专题数据,识别矿山损毁土地范围;利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Landsat数据、高分数据)对植被光谱的响应特征,构建植被指数进行矿山恢复治理植被动态监测;利用星载雷达数据(哨兵数据)通过干涉分析,对矿山范围内地表形变动态监测。此外,还可结合无人机采集数据,开展矿山恢复治理倾斜摄影数据查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5.
126.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128.
129.
绿藻水溶性多糖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绿藻多糖的提纯方法、组成结构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绿藻多糖的提纯需要经过样品的前处理、提取和精制三个步骤,提取方法包括酸提、酶提、加入钙螯合剂提取、微波及超声波辅助提取。绿藻多糖是水溶性的硫酸化杂多糖。从石莼(Ulva)、浒苔(Enteromorpha)、礁膜(Monostroma)、小球藻(Chlorella)、蕨菜(Bracken)及刚毛藻(Bristles)中提取的多糖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受提取方式的影响。绿藻多糖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使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及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有关绿藻多糖的精确结构、提纯方法及化学修饰的进一步研究将使绿藻多糖的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30.
李畅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z1):114-116
单基站CORS相对于多基站CORS具有成本低、建设时间短等优点.本文对北斗系统单基站RTD/RTK定位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分析验证,RTD定位在东方向精度可以达到0.3 m,北方向精度可以达到0.4 m,高程精度可以达到0.8 m.RTK定位在平面精度可以达到1 cm,高程精度可以达到3 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