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31篇
  免费   12179篇
  国内免费   19333篇
测绘学   9829篇
大气科学   6833篇
地球物理   9669篇
地质学   35366篇
海洋学   9914篇
天文学   597篇
综合类   4058篇
自然地理   7577篇
  2024年   695篇
  2023年   1677篇
  2022年   3406篇
  2021年   4135篇
  2020年   3307篇
  2019年   3899篇
  2018年   3254篇
  2017年   3080篇
  2016年   3296篇
  2015年   3766篇
  2014年   3586篇
  2013年   4293篇
  2012年   4988篇
  2011年   4833篇
  2010年   4835篇
  2009年   4541篇
  2008年   4336篇
  2007年   4054篇
  2006年   3989篇
  2005年   3232篇
  2004年   2372篇
  2003年   1685篇
  2002年   1764篇
  2001年   1646篇
  2000年   1294篇
  1999年   56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3篇
  1979年   39篇
  1978年   14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0篇
  1957年   19篇
  1954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重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湖北省鄂州市为研究区,从人的生存生活需求出发,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鄂州市宜居性高低;通过网络分析法构建城乡人口流动网络,发现乡村人口流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宜居性和人口流动强度的组合特征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结果表明:(1)鄂州市整体宜居性较高,其中,生存保障功能差距较小,而生活服务功能和生活提升功能差距较大;(2)人口按照主城区、所属镇、附近优势城镇的优先顺序流动;城镇辐射范围有限,现有的点轴结构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亟需发展中心村、一般村、基层村形成完整的乡村结构,带动全域发展;(3)基于乡村宜居性和人口流动强度将居民点划分为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和集聚提升类(中心村、一般村和基层村)。该研究可重塑乡村发展核心,完善乡村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人口快速流动区乡村聚落重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2.
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刘小平  黎夏  艾彬  陶海燕  伍少坤  刘涛 《地理学报》2006,61(10):1101-1112
利用多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规划。根据环境经济学资源分配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结合多智能体及元胞自动机的微观规划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分配及规划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以避免浪费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该模型由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层、元胞自动机层和环境因素层组成,可方便地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政策下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情景,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以广州市海珠区为实验区,在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规划下,模拟了1995-2010年的城市扩展的动态变化,并讨论了在不同规划情景下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3.
1961-2004年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的冷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乌鲁木齐和达坂城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2001-2004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和达坂城两地平均温Tm、平均最高温Tmax、平均最低温Tmin及其对应值的差值(ΔTu-rm、ΔTu-rmax、ΔTu-rmin)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冷化效应和热岛效应同时存在。近40多年来,乌鲁木齐年Tmm、Tmax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春季、夏季Tm、Tmax、Tmin和秋季Tm、Tmax均呈下降趋势,以夏季最为显著,而冬季Tm、Tmax、Tmin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和达坂城之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ΔTu-rm、ΔTu-rmax、ΔTu-rmin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气温差值显著上升。降水量的增加、城市绿化和城市灌溉面积的增大,可能对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的气候冷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4.
沙地果树节水渗灌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荔克让  刘新民 《中国沙漠》1997,17(4):447-452
果树渗灌是灌溉水通过特殊的透性材料持续缓慢地渗入并浸润土壤,借助土壤毛管水运动原理向果树根系供水。干旱地区沙地渗灌能有效地减少地表蒸发、避免无效渗漏造成的水分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沙地果园采用节水渗灌技术,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和沟灌方式分别节水83.1%和63.1%。  相似文献   
175.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设计、实施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钱峻屏  李岩  彭龙军 《热带地理》2000,20(2):148-151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对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一些主流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及系统集成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解决方案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不同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实用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6.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露头、钻井资料均揭示,其为海相沉积烃源岩,且石炭系泥页岩气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泥页岩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演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利用野外露头、探井、地震、非震等资料证实了石炭系的残留及分布。研究认为,柴东地区石炭系泥页岩主要集中在上石炭统滨岸潮坪沉积的克鲁克组,发育炭质泥页岩、暗色泥岩2种烃源岩,有机碳均值为3.08%,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73%的样品达到中等-好烃源岩。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尕丘、欧南、霍布逊和德令哈凹陷,分隔性较强,具有多个厚度中心,其中以欧南凹陷石灰沟地区和霍布逊凹陷落实程度高、资源潜力大,是泥页岩气最有利的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7.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78.
王秀伟  李晓军   《地理学报》2022,77(4):900-917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矢量缓冲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了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 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呈“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省际空间密度分层特征明显,“双核心—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②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域间呈冷点分散、热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③ 6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呈一高五低、分异鲜明的类型特征。④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交通配套、景区资源、政策环境五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客源市场距离及交通通达距离是负向影响因素。⑤ 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与村落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9.
高红山  潘保田  李炳元  李琼 《地理科学》2015,35(12):1591-1598
自吉尔伯特和戴维斯的时代开始,地貌学的研究即已遵从理论优先的观察背负模式。从以描述为主的侵蚀循环学说、强调定量分析的地表过程、水力几何学到目前系统地貌学的研究,此中充盈着大量的范式、原理和基本概念,它们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发展层面上,从地貌学史的角度注重对基本范式的归纳和讲授,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学生可以从中直接学习到详尽地描述和思辨方法,同时还会意识到对地貌学思想的传承和理论的接受应该批判地进行。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基于范式研究是利用共同的学术语言融入国际地貌学界的前提,凝练学科整体关心的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持续有效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复兴国内地貌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0.
新疆哈拉奇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区内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元素的相关性,认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高值区)严格受喀拉铁克断裂带、可牙克断裂带、塔什纳拉他乌断裂带,以及泥盆系、热液活动、脉岩等因素联合控制。根据异常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4处找矿远景区,即喀拉铁克找矿远景区、布隆找矿远景区、萨喀尔得找矿远景区和猎鹰场找矿远景区,为该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