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76篇 |
免费 | 13085篇 |
国内免费 | 204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42篇 |
大气科学 | 7490篇 |
地球物理 | 10698篇 |
地质学 | 37554篇 |
海洋学 | 10606篇 |
天文学 | 768篇 |
综合类 | 4434篇 |
自然地理 | 8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1篇 |
2023年 | 1801篇 |
2022年 | 3683篇 |
2021年 | 4463篇 |
2020年 | 3566篇 |
2019年 | 4205篇 |
2018年 | 3538篇 |
2017年 | 3354篇 |
2016年 | 3568篇 |
2015年 | 4058篇 |
2014年 | 3898篇 |
2013年 | 4683篇 |
2012年 | 5328篇 |
2011年 | 5163篇 |
2010年 | 5150篇 |
2009年 | 4875篇 |
2008年 | 4669篇 |
2007年 | 4315篇 |
2006年 | 4231篇 |
2005年 | 3386篇 |
2004年 | 2490篇 |
2003年 | 1784篇 |
2002年 | 1850篇 |
2001年 | 1726篇 |
2000年 | 1366篇 |
1999年 | 637篇 |
1998年 | 240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43篇 |
1995年 | 106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65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39篇 |
1981年 | 15篇 |
1979年 | 43篇 |
1978年 | 15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10篇 |
1957年 | 22篇 |
1954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01.
滩间山金矿区斜长花岗斑岩出露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区内出露较大的斑岩体。利用LA-MC-ICPMS锆石定年方法,测得斜长花岗斑岩锆石的年龄为2 416~336Ma,可分为3组:2 416~2 365,1 797~1 602,358~336Ma。对锆石矿物成因研究表明,第一组和第二组年龄为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反映其源岩有前寒武纪变质岩或同期岩浆岩的物质;第三组为斜长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为华力西中期斜长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属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结合锆石的年龄测定数据,认为斜长花岗斑岩物质具有多来源的特点,华力西中期是本区金矿形成的一个重要成矿期。 相似文献
202.
大洋岩石圈俯冲增生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复杂的深部板片运动过程。高压变质岩无疑是记录这些深部过程的良好载体。最近的研究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双向俯冲中占主导的俯冲板块拖曳另一侧板块发生反向运动,从而短板片可能被另一侧长板片拖出。该研究提示我们关注俯冲增生过程中这种可能的“不正常”的板片运动方式,从而客观而全面地剖析碰撞造山带。现有高压变质岩折返模式中,除了俯冲隧道流模式,其余模式均强调单次快速折返。然而,俯冲反向运动导致的折返过程有所不同:对单个高压变质岩来说仍是快速折返,但是对整体高压变质岩带来说,整个俯冲反向期间必然都存在高压变质岩折返,从而形成较长的折返过程持续时间。对上地壳层次的折返相关构造变形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203.
新疆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近年来找矿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矿产,这些矿产基本上围绕该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乌须克劳格岩体分布。该岩体组成比较复杂,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28.9±1.9Ma和427.2±1.7Ma,被解释为岩石的结晶年龄。2类岩石都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具有较高的铝、钙含量,K_2O/Na_2O值普遍偏低,介于0.15~0.40之间;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右倾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负Eu异常不明显;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高场强元素Th、Nb、Ta、P、Ti等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K、Sr等相对富集,具有高Ba、Sr含量和高(La/Yb)_N、Sr/Y值,显示出高Ba-Sr花岗岩的特征;同时岩体具有高正ε_(Hf)(t)值和年轻的模式年龄。这些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晚志留世乌须克劳格岩体是大陆边缘弧环境下大洋板片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4.
济南市以"泉城"闻名,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大,对济南市区泉群喷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2014~2017年济南西部玉符河下游的杜家庙、南八里、朱家庄等地及市区泉群的趵突泉、黑虎泉的岩溶水位波动规律进行分析,在地下水位波动幅度计算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水位波动关联度"的角度探寻济西与济南市区泉群地下水间的联系,为济南市保泉供水提供探索依据。以15d为地下水位均值计算周期,先计算全年的水位波动关联度,再将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划分为:4~7月、8~11月和12月至次年3月三个时段,分别分析济西各岩溶井水位与泉水位的波动关联度。结果表明,12月至次年3月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受外界干扰最小,这一时段济西与市区泉群水位波动关联度的均值为0.854,属高关联度,两者地下水位变化规律极其相似,两个地下水系统在统计学上存在着极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5.
目的:探讨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检查呈不典型表现的卵巢畸胎瘤50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0例中,均发生于单侧卵巢,右侧27例、左侧23例。大小范围为1.1~12.8am。形状呈类圆形43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2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45例、实性5例。根据肿瘤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囊肿型38例(偏低密度囊肿型12例,高密度囊肿型9例,厚壁囊肿型9例,薄壁囊肿型8例)、无壁全脂肪型3例、实性型5例和混合肿瘤型4例。结论:有些不典型畸胎瘤也具有一定的CT特点,熟悉其CT征象及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6.
在大地热流密度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库尔勒-若羌和阿克苏-叶城两条剖面岩石层热结构特征.由岩石层P波速度分布转换成生热率剖面,用二维数值模型获得了岩石层热结构和热状态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壳幔边界温度的高低与其埋深密切相关.居里等温面深度大,地幔热流密度较低.岩石层厚度变化与其新生代期间挠曲过程密切相关.在岩石层温度分布基础上,确定了深部脆-韧性过渡带深度和岩石层屈服强度,表明塔里木盆地岩石层相对较冷,且具有刚性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7.
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3」中给出了标志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和各标志的内容,本文讨论标志体系的进一步应用问题。首先讨论了异常信息合成的几种形式,然后根据标志体系的特点,给出了前兆追踪分析的方案;最后将专家系统的有关理论瑟形变应变前兆标志体系相结合,给出了一个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208.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用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和19种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萃取溶剂、萃取温度和时间、凝胶渗透色谱收集时间、固相萃取洗脱溶剂和洗脱体积等条件。16种多环芳烃的方法检出限在0.15~0.59 ng/g,加标回收率为82%~102%,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1%~4.5%。19种有机氯农药的方法检出限在0.14~2.23 ng/g,加标回收率为71%~108%,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0%~4.5%。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效果较好,能够满足沉积物样品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09.
新疆西克尔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溶分带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岩溶缝洞型储层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备受关注,而目前预测此类型储层的方法较有限。在新疆伽什县西克尔野外露头区地表岩溶现象丰富,志留系地层以填平补齐的方式充填在一系列的溶沟和溶槽中,部分洼地中还有志留系地层残留,表明该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岩溶。在本区岩溶古地貌的基础上,基于排泄基准面的分析,划分出3级岩溶台面并对应发育3期岩溶。据现代地貌学和岩溶学理论,按照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并结合本区岩溶发育特征,运用岩溶旋回的观点将第二期岩溶剖面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滤带和水平潜流带,认识到西克尔地区古岩溶地下水发育规律及洞穴发育程度。构造运动是垂向岩溶分带性的主控因素;因此,在大的构造背景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预测巴楚地区的缝洞型储层。 相似文献
210.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土体改性技术.该技术当前主要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砂土,普遍使用两相处理方法,即菌液和胶结液分开施用.然而,对于渗透性相对较差的黏性土,传统的两相处理方法难以适用.为此,引入新的单相胶结方法,即菌液和胶结液混合施用,通过调节溶液的初始pH值为细菌水解作用提供窗口期,避免微生物絮凝阻塞孔隙,使混合液均匀分布于土体一定深度范围内,从而达到显著提升胶结效果的目的.利用喷洒法将混合液喷洒至土体表层进行MICP处理,处理完成后使用超微型贯入仪SMP-1测试土体表层不同深度处的结构强度,分析土体力学特性的空间差异,对土体的胶结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此外,探究了胶结液浓度(0.2M、0.5M和1.0M)及胶结方法(调节pH与否)对于土体结构强度及MICP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相MICP技术对黏性土进行改性,能够显著提高其结构强度,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不高于1.0 M的胶结液浓度范围内,黏性土的胶结效果随着胶结液浓度增加而提升;相比较而言,调节pH的单相胶结方法对于提升土体胶结的深度和均匀性有明显积极作用.新型单相MICP技术简单易行,能够节约成本,在黏性土表层加固方面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