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8篇
  免费   615篇
  国内免费   960篇
测绘学   368篇
大气科学   653篇
地球物理   702篇
地质学   1685篇
海洋学   338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340篇
自然地理   4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耕地的弹性变形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为背景,引入弹性力学理论,探究了耕地的系统特征及其弹性变化理论,并以中国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表明:(1)耕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决定了其弹性特征,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弹性变化具阶段性;(2)应用耕地弹性变形判别系数和判断规则对各省份分析后认为,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陕西、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维持长期耕地系统稳定性难度大,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后备资源丰富省区则可保持较高的系统稳定性;(3)2010年、2056年为我国耕地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非稳定态变形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研究有助于警示我国应强化耕地资源量质保护和空间管制,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在将整个经济体分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新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外商直接投资介入的贸易和非贸易两部门中,劳动报酬对两部门产业竞争力都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演进仅对贸易部门产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建议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劳动力工资待遇问题,而且要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3.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4.
根据物质流分析指标和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分析了1990—2007年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基本实现相对脱钩,但经济增长仍然依靠高物质投入和高污染排放;近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呈现扩张性复钩现象,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环境压力未见下降,反而物质利用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增加;EKC分析进一步揭示,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实现绝对脱钩仍需较长时间和较多物质投入。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生产力,使EKC顶点左移的同时实现穿山式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绝对脱钩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995.
The equilibrium and kinetic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P) from the Yellow River water onto desert particles taken from the Ulan Buh and Kubuqi deserts were investigated. Effect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 and particulate matter on the sorption was explored. The kinetic studies show that adsorption rate was faster within the 0–8th hour perio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at 8th–48th hour period and basically tended to a dynamic equilibrium at the 48th hour, but there exists an adsorption difference of P onto different desert particles. The uptake process of P followed the pseudo-second-order rate model and the Morris-Weber diffusion equ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P diffusion inside the particles. The equilibrium investigation obtained an adsorption-desorption equilibrium mass concentration (EPC0) of P from the Yellow River water on desert particles with the range of 0.010–0.042 mg/L, which is higher than present P concent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desert particles entering the river might release P to the Yellow River.  相似文献   
996.
Using the datab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UMRAO) at three radio frequencies (4.8, 8 and 14.5 GHz), we determined the short-term variability timescales for 166 radio sources. The timescales are 0.15d (2007+777) to 176.17 d (0528-250) with an average timescale of Atobs = 17.1 4- 16.5 d for the whole sample. The timescale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TB. The value of log TB is in the range of log TB = 10.47 to 19.06 K. In addition, we also estimated the boosting factor for the sourc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larization and the Doppler factor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7.
乌鲁木齐河洪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依据英雄桥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洪水时空变化特性进行简略分析,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河49a来洪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年最大洪峰流量偏离平均值幅度较大,从1993年开始进入大洪水多发期,且大洪水出现频次增加。  相似文献   
998.
高空气象探测记录及报表预审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浅谈预审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对使用GTS(U)2-1型数字式电子探空仪-701型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过程中记录及报表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99.
南宁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60~2006年南宁市8个测站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对暴雨的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气候特征是:6月是暴雨发生最多的月份,7月则是大暴雨出现最多的月份;暴雨出现的地域分布特征是: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局部暴雨和局部大暴雨的分布呈外围多中间少,马山是高发区;局部暴雨和局部大暴雨的出现频率高;全市性暴雨过程发生的最多月是7月;局部暴雨和全市性暴雨发生频次的比值是4∶1。  相似文献   
1000.
桂西酸雨的季节分布及风向频率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1992~2005年百色市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百色市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PH值小)较大,其分布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小,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将各季节酸雨分布状况与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发现与地面和高空风向频率、大气环流特征、大气层结稳定度等关系密切。显然,桂西酸雨污染不仅与污染源有关,还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