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了提高农业用地经济效益,以地球化学调查手段为主,对绥化市太平庄地区的富硒土壤分布状况及其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评价了土壤质量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该调查区土壤质量环境良好,适合进一步开发富硒农产品,增加当地居民和地方财税收入,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2.
2011年3月24日缅甸孟帕亚M7.2级地震地震构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2011年3月24日缅甸孟帕亚M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孟帕亚断裂的活动特征、活动时代,以及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本文基于多种资料,梳理了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姓名、生卒年、籍贯、领域、教育与工作经历等数据,从来源、增长、结构3个层面讨论当时中国地理学者发展进程。研究发现1912—1949年间:① 地理学者在来源层面可分舆地学者、外聘地理学者、现代学制培养地理学者(含有交集关系的国内培养学者、留学培养学者、跨学科学者)3种类型,不同类型群体对地理学者发展的影响差异明显;② 地理学者数量发展可分1912—1927年波动增长,1928—1939年持续增长,1940—1941年急速增长和1942—1949年放缓增长4个时期;③ 中国地理学者学科结构、领域结构、学缘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为失衡但失衡程度趋于降低的态势;④ 地理学者发展与地理教学、研究机构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高等地理教学机构对地理学者发展有多重影响。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的发展为中国科学地理学的持续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其过程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4.
大口黑鲈抗菌肽hepcidin cDNA序列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口黑鲈为材料,提取肝脏总RNA,经RT-PCR扩增出hepcidin cDNA的开放阅读框(ORF)及3′端非编码区序列,应用5′RACE方法得到大口黑鲈hepcidin cDNA5′末端。将所获得的两个片段分别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测序,并拼接成大口黑鲈hepcidin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大口黑鲈hepcidin全长cDNA为564bp,含有一个258bp的ORF,编码86个氨基酸残基,由信号肽(24个残基)、前肽(42个残基)和成熟肽(20个残基)3部分组成hepcidin前体。在前肽部分具有前肽转化酶典型的RX(K/R)R基元,成熟肽部分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可形成四个链内二硫桥,使β-折叠结构保持稳定。大口黑鲈Hepcidin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29.7%~90.5%间,尤其是信号肽区域,与鳜、尼罗罗非鱼、真鲷、花鲈、黑鯛、金眼狼鲈仅有2~3个氨基酸的差别。  相似文献   
55.
基于轨迹数据的移动对象分类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卫星定位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轨迹数据。通过对不同环境中收集到的轨迹数据进行挖掘,研究移动对象的行为特征,进而实现移动对象的分类识别,对于掌握居民出行规律、国家安全和国防军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GPS轨迹数据的内容及具体的应用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轨迹数据的主要特征;然后,详细阐述轨迹数据分类识别过程中特征提取和分类建模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现有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最后,对基于轨迹数据的移动对象分类识别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与环境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而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持续关注。本研究以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和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 HBCD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月和2月对九龙江河口表层水体进行了采样分析,采用固相萃取-气质联用(GC-MS)方法,分析其表层水体中18种溶解态多环芳烃及3种六溴环十二烷的含量分布特征和组分特征,探究其来源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溶解态多环芳烃ΣPAHs含量范围为38.49~256.00 ng/L,各组分以2环和3环为主,4环次之,5环及以上仅有个别站位检出,其来源以石油源为主,主要来源于石油类化石燃料燃烧。ΣHBCDs的含量范围为ND~49.951 ng/L,以α-HBCD为主,γ-HBCD次之,β-HBCD最少。与国内外其他港湾及流域相比,九龙江河口PAHs含量依然处于较高水平,HBCDs含量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7.
InSAR技术作为一种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高精度监测的优点,可以应用于大范围的城市群地表沉降灾害监测.但目前对于苏州无锡常州城市群的监测研究相对较少.以苏州、无锡、常州城市群为例,使用两个轨道共104景哨兵数据,以一种改进的PS-InSAR技术获取了2019年这3个地区的地表沉降结果.结果 表明:苏州和常州的沉降面积...  相似文献   
58.
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海港  陈清华 《地质论评》2012,58(5):893-900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由传递断层和横向凸起构成;而喜马拉雅运动期横向变换带则表现为NW向,由走向斜坡和传递断层组成。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使其不同构造部位具有叠加与迁移演化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其中变换带叠加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变换带迁移则造成"满洼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9.
水平推力桩在大位移情况下m值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港口工程桩基规范局部修订》关于m法的新解释,结合某码头2根大直径钢管嵌岩桩的试桩资料总结了m值与泥面处位移 的指数关系以及m值对桩受力特性的影响,发现规范建议的m值难以适应大位移情况下的取值要求。建议通过收集大量有关大位移情况下的试桩资料,根据m值和泥面处位移 的指数关系,统计分析出在各种土质条件下相应于某一大位移时m值的取值范围,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100015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ploying the Unit Soil Carbon Amount (USCA) approach, soil carbon storage was calculated across the Northeast Plain of China based on the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conducted in 2004 – 2006 (MRG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in topsoil (0 – 0.2 m), subsoil (0 – 1 m) and deep soil (0 – 1.8 m) was 768.1 Mt, 2978.4 Mt and 3729.2 Mt with densities of 3327.8 t/km2, 12,904.7 t/km2 and 16,157.5 t/km2,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were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averages, whereas the soil carbon densities showed a clear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Northeast Plain (Liaoning), to the middle (Jilin) and the northern Plain (Heilongjiang) —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opsoil carbon density, which increased from 2284.2, to 3436.7 and 3861.5 t/km2,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to carb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in 1984 – 1986 (SNSS), the topsoil SOC storage values from the MRGS were found to have decreased by 320.59 Mt (29.4%),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line of 16.0 Mt (l.73%) over the 20 years. In the southern, middle and northern areas of the plain, soil carbon densities decreased by 1060.6 t/km2, 1646.4 t/km2 and 1300.2 t/km2, respectively,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389.0 t/km2 for the whole plai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ecrease in soil carbon density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cosystems and land use types. Therefore, ratios of soil carbon density were calculat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rbon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ecosystems, and to further explo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S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