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2篇
  免费   1201篇
  国内免费   1725篇
测绘学   579篇
大气科学   1003篇
地球物理   1363篇
地质学   3330篇
海洋学   820篇
天文学   264篇
综合类   479篇
自然地理   75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339篇
  2021年   336篇
  2020年   291篇
  2019年   408篇
  2018年   370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338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GeoPW: Laying Blocks for the Geospatial Processing We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cent advances in Web‐related technologies have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wide sharing and integrated analysis of distributed geospatial data. Geospatial applications often involve diverse sources of data and complex geoprocessing functions. Existing Web‐based GIS focuses more on access to distributed geospatial data. In scientific problem solving,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geospatial analysis is essential to geoscientific discovery.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oPW, a set of services providing geoprocessing functions over the Web. The concept of the Geospatial Processing Web is discussed to address the geoprocessing demands in the emerg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role of GeoPW in establishing the Geospatial Processing Web is identified. The services in GeoPW are implemented by developing middleware that wraps legacy GIS analysis components to provide a large number of geoprocessing utilities over the Web. These services are open and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and they support integrated geoprocessing on the Web.  相似文献   
992.
实现时空多维信息可视化,直观地传达交通信息,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是交通信息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方法、交通信息可视化的多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93.
结合古镇溱潼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就先期展开的一级GPS控制测量进行步骤说明,并就后续的数据解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94.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和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的总体要求,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全省的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主体功能区试划方案,进而为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5.
当前国内外基于位置的服务开展如火如荼,而位置服务平台终端品种单一、价格昂贵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正是以此为契机,针对多品牌、各操作系统的手机进行定位、监控软件的研发,使手机这一普适性极强的产品作为位置服务终端实现实时定位上报、图片文字传输、基于3G移动网络的通讯等功能。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及个人用户对位置服务需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6.
利用现有测绘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快速提供测绘服务是全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在西安市新农村建设中,经过试验,大批量提供全域的非常规数字线划图和影像地形图,解决了低成本、短周期的问题,能够提供及时的测绘保障服务。介绍了新农村规划用图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规划应用。  相似文献   
997.
陈远  张小红  郭斐  熊旭  李海英 《测绘科学》2010,35(3):169-170,155
针对在观测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卡尔曼滤波的鲁棒性较差,本文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通过实际车载GPS/DR组合导航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观测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较大的偏差,相对于标准卡尔曼滤波模型,其平面定位精度提高了近一倍,达到2~3m。因此,在观测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渐消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式进行组合导航。  相似文献   
998.
面向河套区域农业的气象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套区域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基于GIS技术成果,提出区域农业的气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构想,运用WEBGIS技术和B/S结构,完成该气象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内容的设计,实现对区域农业气象服务的多源气象数据的采集、编辑、存储、分析、可视化查询,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高效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99.
渤海湾北岸Bg10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湾北岸孔深600m的Bg10孔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古地磁研究,划分了39个沉积单元;基于516个样品(60个交变样品,456个热退样品)分离出的特征剩磁,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并与标准极性年表相对比,确定正极性N1、N2、N3、N4、N5、N6和N7分别对应C1n、C1r.1n、C2n、C2r.1n、C2An.1n、C2An.2n和C2An.3n,R1、R2、R3、R4、R5和R6分别对应C1r.1r、C1r.2r+C1r.3r、C2r.1r、C2r.2r、C2An.1r和C2An.2r。钻孔B/M界限埋深162.3m,M/G界限埋深为475.8m,钻孔底部位于C2An.3n内,其年龄应小于3.596Ma。Bg10孔包括3个沉积阶段:Ⅰ阶段为3.3~3.6Ma,沉积速率略大于130m/Ma,为构造活动期,唐县期夷平面结束后,盆地沉降和山体隆升的差异增大,并与西部地区的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Ⅱ阶段为1.9~3.3Ma,沉积速率为112m/Ma,为盆地的填充过程,气候变化控制沉积过程,但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之间沉降仍有差异。Ⅲ阶段为0~1.9Ma,沉积速率为202m/Ma,约在1.0~1.2Ma发生一期构造活动,与西部地区的昆黄运动时代大体相当。1.0Ma以来,沉积过程受构造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之间仍有差异沉降。唐山-邢台断裂带可能在1.9Ma之后活动性增强,并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在沧县隆起上的交汇区域形成一个次级凹陷。  相似文献   
1000.
桑日群广泛分布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中东段,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代表性记录。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厅宫地区桑日群比马组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比马组所含的碎屑锆石具有85.7~143.5Ma、160.2~191.2Ma、334.4~364.1Ma和904Ma四个年龄段,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5.7±1.9Ma,结合古生物资料,认为比马组形成于早—晚白垩世,其物源主要来自于拉萨地块,尤其是冈底斯岩基剥蚀源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比马组沉积主要来源于长英质岩石,是上地壳源区物质经风化剥蚀后搬运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