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4篇
  免费   1523篇
  国内免费   2469篇
测绘学   1103篇
大气科学   1079篇
地球物理   1436篇
地质学   4927篇
海洋学   1510篇
天文学   161篇
综合类   613篇
自然地理   857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513篇
  2020年   469篇
  2019年   512篇
  2018年   452篇
  2017年   425篇
  2016年   476篇
  2015年   501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556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11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489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435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337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498篇
  2001年   405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41.
地质矿产部“八五”重点深部项目“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期间共完成40条、总长约1000km的路线剖面观察),获得了一些重要地质信息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2.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3.
???????й???????????????????????????Ч???????????????????????????????????????????′?????????????Ч??????????????????????????????????????ξ????????????????????????????????????????ε??????????????????????????????ò?????????????????????????????????????????????????????Ч?????????????????ε????????????????  相似文献   
144.
苏北沿岸流对浒苔暴发及漂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健  张启龙  李安春 《海洋科学》2014,38(10):83-89
根据2009年5月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观测数据,应用"对应分析法"对水团的分布范围和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苏北沿岸流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暴发及漂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苏北沿岸流向东南流动过程中,可以将海水中悬浮的浒苔繁殖体向南输运至长江冲淡水与苏北沿岸流交汇处,此处的浒苔繁殖体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在夏季风的作用下,长江口北部的浒苔与苏北沿岸海域的浒苔,随表层海流向北漂移,在地球偏转力作用下,漂移路径不断向右偏转,并最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聚集堆积。苏北沿岸流在浒苔暴发初期将繁殖体输送到条件适宜的生长区,并对浒苔向北漂移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江冲淡水向北扩展范围的增大对于浒苔的生长和繁殖起到了促进作用。查明浒苔扩散路径及输运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环境意义,而且对深入了解沿岸和河口区泥沙及污染物的扩散和输运机制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5.
During expedition 202 aboard the RV Sonne in 2009, 39 seafloor surface sediment sites were sampled over a wide sector of the North Pacific and adjoining Bering Sea. The data served to infer land–ocean linkages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supply in terms of major sources and mod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within an over-regional context. This is based 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dealing with grain-size analysis, bulk mineralogy and clay minera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statistical data evaluation (end-member modelling of grain-size data, fuzzy cluster analysis of mineralogical data). The findings on clay mineralogy served to update those of earlier work extracted from the literature. Today, two processes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supply prevail in the study area: far-distance aeolian sediment supply to the pelagic North Pacific, and hemipelagic sediment dispersal from nearby land sources via ocean currents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island arcs. Aeolian particles show the finest grain sizes (clay and fine silt), whereas hemipelagic sediments have high abundances of coarse silt. Exposed sites on seamounts and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 partly swept by strong currents, leading to residual enrichment of fine sand. Four sediment sources can be distinguished on the basis of distinct index minerals revealed by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dust plumes from central Asia (quartz, illite), altered materials from the volcanic regions of Kamchatka and the Aleutian Arc (smectite), detritus from the Alaskan Cordillera (chlorite, hornblende), and fluvial detritus from far-eastern Siberia and the Alaska mainland (quartz, feldspar, illite).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ose of former studies but considerably expand the geographic range of this suite of proxies as far south as 39°N in the open North Pacific. The present integrate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proved useful in identifying the major modern processes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supply to the study region. This aspect deserves atten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sediment core sites for future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related to aeolian and glacial dynamics, as well as the recognition of palaeo-ocean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46.
现有铬盐生产技术阻碍了铬盐行业的清洁化发展,研发新型铬盐生产技术实属必要。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自行研发出一套以电化学法为基础的铬盐清洁生产工艺,涵盖三条大工艺和四种母系铬盐产品。包括氢氧化钠溶液中电化学氧化铬铁制备铬酸钠联产三氧化二铬和三氧化二铁工艺,离子膜电解法从铬酸钠合成重铬酸钠工艺,以及离子膜电解法从重铬酸钠合成铬酸酐工艺。相比现有铬盐生产技术,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温和化、去渣化、高值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目前相关研发工作业已走出实验室,走过产业化中间试验,正向产业化示范线迈进。  相似文献   
147.
揭示班公湖- 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 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相似文献   
148.
在收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分布,从众多常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中,选取普适性较强的地质灾害治理效果、水环境恢复效果、景观植被恢复效果、管护措施这4个评价指标作为评价因子,从而验证上述普适性较强的评价因子可以较好的反映治理恢复效果。根据评价因子的重要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加权综合法进行计算,对恢复治理效果评估方法进行改进量化,综合判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效果。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某煤矿为例,采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估方法通过验证,可以为同类型矿山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效果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9.
选取2018—2021年汛期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相关性分析、箱线图法和极值统计法,尝试研究FY-4A卫星产品在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监测预警指标。研究表明:(1)FY-4A卫星多通道数据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的定量化指标予以应用。(2)筛选出相关性较好的13项产品统计出短时强降水的监测预警指标,其中赋值类指标4项,数值判别类指标9项(含辅助指标3项);初步设定13项指标中有9项达标时,短时强降水会发生。(3)在评估基础上完善了指标,监测预警效果有所提高,TS评分提高5.4%,空报率降低2.7%,漏报率降低1.9%。  相似文献   
150.
东海捕虾桁拖网选择性能不佳,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渔业的合理管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本文根据在吕四渔场开展刚性栅栏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20和25mm)的刚性栅栏对短吻舌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分隔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鱼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减小,分隔栅栏对鱼类的50%选择体长(L50S))逐渐增大;对于短吻舌鳎,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可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概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接触概率在0.2-0.4之间,并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不显著,P>0.05):对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所有进入网囊的个体都将接触刚性栅栏;不同鱼类接触栅栏概率的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鱼类在网囊中的不同行为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