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地震快报目录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数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使用Perl语言,开发了地震快报目录自动网上发布软件QCAT。本文分析了QCAT软件开发的应用需求,阐明了软件的设计思路,描述了软件的功能和结构,并对QCAT软件的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介绍,最终对应用QCAT之后,用户访问快报目录的方法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93.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仿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傅里叶分析法,把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变成台站人员所熟悉的长周期,中长周期模拟常规地震记录,分析人员能在仿真后的记录波形图上识别震相和计算震级。为地震台站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取代模拟记录提供了一种资料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4.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和光学衍射技术研究了莱河矿的三种超结构类型——3C_1,2C,3C_2。超结构的存在是由于Fe~(2+)空位的不同有序分布产生的。通过观察象与模拟象的比较,建立了相应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5.
东天山小黄山花岗岩位于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和康古尔塔格断裂之间的构造带,为一类具有白云母、石榴子石等矿物的S型花岗岩,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类。其LA- ICP- MS 锆石U- 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835. 4±9. 0 Ma,地球化学特征说明此花岗岩为后碰撞岩浆作用而成,属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拼贴- 裂解事件的产物。此外,该前寒武纪岩体的发现结合康古尔塔格—镜儿泉沿线出露的蛇绿岩、含蓝晶石和石榴子石的变质岩系,以及康古尔塔格断裂带南北两侧区域地层的差异,可以将康古尔塔格断裂带作为分隔中天山和北天山构造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
Wang  Shengdong  Zhang  Kexin  Song  Bowen  Li  Shucai  Li  Ming  Zhou  Ji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18,107(1):269-28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The Niujuanzi ophiolitic mélange (NOM), located in the Beishan Orogenic Collage, marks the termination between the Huaniushan arc and Mingshui-Hanshan...  相似文献   
97.
依据秦巴山区96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法和Cressman插值法分析了初、终霜日和霜期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终霜日和霜期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秦巴山区平均初霜日呈现出推迟的趋势,且在1960年左右发生了显著突变,而平均终霜日则与之相反,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平均霜期也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间表现得十分明显;空间变化上,秦巴山区初霜日和霜期呈现出较大的南北差异,而终霜日则表现为较大的东西差异;在与海拔分布的关系上,秦巴山区部分地区终霜日和霜期的变化趋势有明显的海拔依赖性,表现为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终霜日的变化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北部地区霜期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8.
第四纪地层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北大厂凹陷北部第四系标准孔S9钻孔岩心沉积物颜色、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应用测井曲线、古地磁、AMS 14C和OSL测年方法,对S9钻孔剖面进行详细地层划分、沉积相分析和地层年代学格架建立。将S9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4套岩性组合:第1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2套岩性组合代表辫状河沉积;第3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4套岩性组合代表泛滥平原沉积和河床沉积。通过对古地磁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 0~145.3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145.3~212.6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松山反极性时,212.6~251.8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高斯正极性时。以磁性地层为主导,以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数据为辅,对S9孔第四纪岩性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其第四纪地层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底界对应深度分别为210.9 m、145.4 m和24.05 m。  相似文献   
99.
火山碎屑物的粒度、粒形和分布特征蕴含着其形成机制和喷发的环境信息。基于镜泊湖地区蛤蟆塘火山的一个空落堆积剖面的野外地质和岩相学,以粒度分析和分形理论定量研究了火山碎屑物的粒度分布、粒形几何及其分形特征。蛤蟆塘火山空落碎屑粒度分布均为单峰式,由岩浆爆炸形成的空落浮岩粒度峰值较小,而由射气岩浆喷发形成的含细花岗岩碎屑夹层的碎屑粒度峰值较大。空落浮岩颗粒的类球度、长宽比和凸度都小于含细花岗岩碎屑夹层的数值,表明空落浮岩颗粒相对不规则的特点。利用多段幂律方法拟合了蛤蟆塘火山空落碎屑颗粒分布规律,发现空落浮岩颗粒存在四个幂律分布段(即对应四个分形维数),这是由于岩浆初始破碎、火山通道内的二次破碎以及风力筛选作用等造成的;含细花岗岩碎屑夹层的碎屑分布有两个幂律分布段(对应两个明显不同的分形维数),即浮岩和花岗岩碎屑的形成是因不同破碎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0.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located at the convergence of the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nd westerlies; thus, this area has witnessed historic climate changes.The Xunhua basin is an intermontane basin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basin contains more than 2000 m of Cenozoic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 recording a long history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We collected the mid-Miocene sediments from the Xunhua basin and used palynological method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idification in the interior of Asia, global cooling, an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Based on the paly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Xigou section, Xunhua basin, the palynological diagram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pollen zones and pas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are reconstructed.Zone I, Ephedripites–Nitraridites–Chenopodipollis–Quercoidites(14.0–12.5 Ma), represents mixed shrub–steppe vegetation with a dry and cold climate.In zone II, Pinaceae–Betulaepollenites–Ephedripites–Chenopodipollis–Graminidites(12.5–8.0 Ma),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onditions improved, even though the vegetation was still dominated by shrub–steppe taxa.Zone III, Ephedripites–Nitrariadites–Chenopodipollis(8.0–5.0 Ma), represents desert steppe vegetation with drier and colder climate.The palynological records suggest that shrub–steppe dominated the whole Xigou section and the content gradually increased, implying a protracted aridification process, although there was an obvious climate improvement during 12.5–8.0 Ma.The aridification in the Xunhua basin and surrounding mountains during 14.0–12.5 Ma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global cooling induced by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ast Antarctic ice-sheets and the relatively higher evaporation rate.During the 12.5–8.0 Ma period, although topographic changes(uplift of Jishi Shan)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strengthened aridification in the Xunhua basin on leeward slopes, the improved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onditions were probably controlled by the decrease in evaporation rates as a result of continuous cooling.From 8.0 to 5.0 M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esert steppe can be attributed to global cooling an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