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272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一代区域海-气-浪耦合台风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联合国家海洋局的相关单位,通过实施近海台风的外场观测科学试验、加强台风边界层(特别是海气相互作用)物理过程诊断分析及参数化方案等的研究,建立并改进了台风强度预报的海-气-浪耦合预报模式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台风强度的集合预报技术,在历史典型台风个例和2016-2017年台汛期的业务化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92.
高强度煤炭开采产生巨大的地表形变,形变相位梯度过大导致干涉测量解缠错误,单一采用常规DInSAR及其衍生技术都无法获得地表沉陷主值。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联合利用DInSAR与偏移量追踪技术(Offset-tracking)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开采区大变形的准确提取,并基于GAUSS函数模型拟合恢复沉陷区剖面形态。基于2012年2月13日和2012年11月27日两景高分辨率SAR数据(RADARSAT-2,5 m精细波束模式(MF5))为数据源,以神东矿区布尔台矿、寸草塔一矿、二矿为研究区,采用常规DInSAR技术获得亚厘米级沉陷区边界,边界沉陷值处于-0.01~ -0.02 m;利用偏移量追踪方法获取米级地表沉陷中心主值,中心沉陷值集中在-1.0~ -4.0 m。将2种方法监测到沉陷信息分段融合,最后采用GAUSS函数模型重构矿区开采沉陷下沉特征曲线。结果表明,偏移量追踪方法可弥补DInSAR技术监测大量级形变信息的不足,联合技术可完整获取高强度采区的大形变沉陷。  相似文献   
93.
在对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原理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对煤与瓦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演化对煤层的控制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对煤层展布、埋深和煤体结构等三个方面:研究区主煤层瓦斯含量的区域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南部最高”的展布格局,是印支期未至燕山早期的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期喜马拉雅期不均匀沉降叠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
用三氧化铬-硫酸溶剂对黑色页岩铼-锇定年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讨论了铼-锇同位素稀释法测定黑色页岩年龄的溶样方式,比较了王水和不同温度下CrO3-H2SO4的Carius管溶样技术,通过改进流程将铼空白控制在10pg之内,并结合高灵敏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手段,初步研究建立了一种用CrO3-H2SO4溶剂准确测定黑色页岩年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清理整合是全国不动产登记工作深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今年不动产登记的头等大事,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为保证数据质量,在清理整合的过程中都应有什么注意事项,数据质量的重点关注点都有些什么等都是一个急需进行探讨的话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国家相关要求,对如何在存量数据清理整合的各个环节中把握好质量和成果质量检查的关键内容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6.
本文评述了研究生物圈在气候形成中作用的一些结果,指出气候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已经开始,用实例说明必须考虑各种生物圈过程。这一点因必须更充分地考虑各种陆面过程,以及显然需要考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得到证实。文中讨论了把生物圈看作是气候形成因子的各种途径,数值模拟的一些结果,以及利用地面和卫星联合观测资料确定那些表征大气与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7.
为解决目前海洋上机器自动化探查技术中分离式技术的不成熟与作品设计的缺陷问题,对水陆空三栖遥控机器进行改进,通过六轴多旋翼飞行器以及万向轮并加入潜水模块,增加机械自动化探查功能并实现水陆空潜四栖的可行性。该四栖遥控机器通用性强,不停留于模型不变的老旧模式,同一车体通过简单的结构变化能实现水陆空潜四栖运动,相比普通两栖有更多的功能,同时设计轻巧,减少了机器探查技术因分离式探查而带来的器械成本,其简单的操作运行模式更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8.
根据阿克苏地区两条典型野外剖面(肖西沟剖面、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的细测及大量薄片资料分析,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凝块石云岩、残余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等3种类型白云岩,主要孔隙类型有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凝块内溶孔等4种。凝块石云岩中孔隙面孔率与胶结物含量及单个凝块大小呈反比,孔隙的连通性与单个凝块大小、堆积疏松程度、胶结物含量、凝块含量呈正比。残余砂屑云岩孔隙面孔率与残余颗粒含量呈正比、与胶结物含量呈反比。根据沉积—成岩作用影响的差异,建立3种不同白云岩孔隙演化发育模式:在凝块石云岩中,同生—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形成孔隙的关键,埋藏期溶蚀作用使得孔隙进一步改善,最终形成以凝块内溶孔(占比72%)为主的孔隙类型;在残余颗粒云岩中,同生—准同生期的溶蚀作用是形成孔隙的基础,埋藏期溶蚀作用是增加有效孔隙的关键因素,最终形成以粒间溶孔(占比51%)为主的孔隙类型;在晶粒云岩中,早期的溶蚀改造作用对晶粒云岩孔隙发育影响较小,而埋藏期的扩大溶蚀作用是有效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使其形成以晶间溶孔(占比62%)为主的孔隙类型。  相似文献   
99.
In this study, we employed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records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Yearbook of Tropical Cyclones to investigate three factors: 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 vertical wind shear(VWS),and the density of the core convection(DCC),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RI) of 1949-2013 offshore typhoons. Our analysis results of these composite factors show that in the environmental wind field the typhoons are far away from the outer strong VWS; in the SST field they are in the high SST area; and the core convective activity is robust and takes a bimodal pattern. The difference in RI between typhoons over the East China Sea(EC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a smaller VWS for the ECS typhoons,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yphoons in the ECS are more intense than those in the SCS. Our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SST, VWS, and DCC can result in an RI after a certain time interval of 36 h, 24 h to 30 h, and 24 h, respectively. The RI indicates a lag in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oceanic conditions. This lag characteristic makes it possible to predict RI events. In summary, where the SST is high(≥28 ℃), the VWS is small, and the DCC is high, an RI will occur. Where mid-range SSTs occur(26 ℃≤SST≤28 ℃), with small VWS, and high DCC, the RI of typhoons is also likely to occur.  相似文献   
100.
Kim KY  Chon CM  Park KH 《Ground water》2007,45(6):723-728
Salt water intrusion is a key issue in dealing with exploitation,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resh ground water in coastal aquifers. Constant monitoring of the fresh water-salt water interface is necessary for proper management of ground water resources. This study presents a simp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depth of the fresh water-salt water interface in coastal aquifers using two sets of pressur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fresh and saline zones within a single borehole. This method uses the density difference between fresh water and saline water and can practically be used at coastal aquifers that have a relatively sharp fresh water-salt water interface with a thin transition zone.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applied to data collected from a coastal aquifer on Jeju Island, Korea, to estimate the variations in the depth of the interface. The interface varied with daily tidal fluctuations and heavy rainfall in the rainy season. The estimated depth of the interface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rofi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