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16篇 |
海洋学 | 8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台风Maggie(9903)的移动路径属于历史上罕见的疑难路径之一,在1999年6月6日0时(UTC,下同),台风位于22.3°N,119.8°E附近,它向西北方向移动,于6月6日12时抵达广东汕尾附近海面,然后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于6月7日下午到达阳江附近海面,经历一次360°的打转后再折向北行在阳江登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以MM5为基础的台风数值预报试验系统在6月6日0时相当准确地报出Maggie的未来48h移动路径和降水,敏感性试验说明,华南大陆的海岸线走向和地形对Maggie的移动路径无明显的影响,它之所以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应是其环境场改变的结果,把华南陆地变为海洋后,Maggie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这说明,当台风接近陆地或登陆后,陆面摩擦和下垫面水气供应的减少是引起台风减弱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2.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DURING THE FIRST RAINY SEASON OVER SOUTH CHINA* 下载免费PDF全文
MENG Weiguang WANG Anyu LI Jiangnan FONG Soikun KU Chimeng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3,17(1):79-92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observations collected during the SCSMEX,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ccurring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23-24 May 1998 has been studied with a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the Fifth Generation Penn-State/NCAR Mesoseale Modeling System (MMS).The successful simulations present us 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The simulated MCS was a kind of meso-β scale system with a life cycle of about 11 hours.It generated within a small vortex along a cold front shear line.The MCS was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convection.The simulated maximum vertical velocity was greater than 90 cm s-1,and the maximum divergence at about 400 hPa.The rainfall rate of MCS exceeded 20 mm h-1.To the right of the simulated MCS,a mesoscale low-level jet (mLLJ) was found.A strong southwesterly current could also be seen to the right of MCS above the mLLJ.This strong southwesterly current might extend up to 400 hPa.A column of cyclonic vorticity extended through most part of the MC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Additionally,the simulated MCS was compared favorably with the observational data in terms of location,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evolution. 相似文献
33.
34.
35.
白音查干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充填样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是一个北断南超型的箕状断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剖面、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EXXON公司的层序地层划分模式和T.Cross高分辨层序地层的基准面旋回模式,将凹陷的主要研究目的层--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划分出2个超层序,6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等6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冲积扇、扇三角洲发育在凹陷的北部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和浊积扇发育在凹陷南部缓坡;发现凹陷经历3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及继承性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平南盆地面积~25000km~2,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发育从中元古界到下古生界地层,但经历了低级变质作用(绿片岩相及以下)。变质基底岩石中有一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的古元古界地层。本文根据盆地不同时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变质锆石U-Pb LA-ICP MS年龄数据讨论沉积源区的变化,并对区域演化进行制约。甑山群/杂岩为盆地基底岩系,变质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出现ca.2500~2100Ma的年龄峰值。另外,36.5亿年的碎屑锆石是朝鲜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碎屑锆石;夕线榴片麻岩样品记录了~1850Ma(1859±9Ma)的变质年龄;推测甑山群沉积于ca.2100~1900Ma,变质于1850 Ma。黄海群局限分布于朝鲜半岛中部,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1850 Ma的峰值,可见~1250 Ma的年龄,推测对应物源为古元古代基底岩浆岩和变质岩系;结合其上覆直岘群的沉积时代,推测地层沉积于ca.1250~1000Ma。直岘群是平南盆地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底部长峰组样品显示明显的~1850Ma的峰值,而其上第二个和第三个组则显示明显的ca.1400~1600Ma和ca.1000~1200 Ma年龄峰值,~1850 Ma年龄很少;推测直岘群开始沉积时,物源主体是盆地基底岩系,但之后出现大量中元古代物质;推测其沉积时代为ca.1000~900Ma。黄州群有~1850Ma和~2500Ma的峰值,另外,还有较少的ca.1000~1200Ma及1400~1600 Ma年龄,表明沉积物源主体仍是基底岩系,可能有中新元古代沉积岩(黄州群-直岘群)的再沉积。这些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辽东和山东半岛沉积地层相似,并且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均有大量1000~1200Ma及1400~1600Ma的物质,推测可能来自华北古陆之外,如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 相似文献
40.
5.12汶川8.0级地震断层的同震位移方式、大小和空间变化为检验断层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个现实范例。本文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可能的深部过程分析,并考虑到地震动力作用的影响,探讨了断层同震位移的地质意义和断层运动学模型问题,继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断层构造变形的现象对断裂构造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提出了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地震破裂面两侧地表高程差确定的断层垂直同震位移,并不完全是深部震源破裂的构造位移扩展到地表所致,而是包含了地震动力作用对断层破裂面两侧深部岩体的结构损伤破坏(膨胀)强烈程度差异所形成的非构造位移;(2)汶川地震的发震断层走滑-逆冲位移大小和方式的空间变化,可以用区域稳态构造应力和地震动力的联合作用给予合理解释,即断层的逆冲位移成分可以归因于为垂直断层的南东向的区域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之结果,而水平走滑位移则与震源体破坏过程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方向与不同区段断层的交角变化所致,即震源体上方映秀-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江油断层,无论是区域构造应力,还是地震动力,都与断层走向近于直交,因此,断层以逆冲为主;而映秀-北川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