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41.
科尔沁沙地榆树生长与水文气象因子的关系及气候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科尔沁沙地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附近榆树树木年轮资料,建立了长度为97 a的榆树标准年表,通过标准年表和鲁北地区水文气象资料相关,分析了榆树生长与水文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年轮指数与7月份降水量、年降水量、8月和9月蒸发量之和的相关系数最大,由此,通过标准年表重建了该地区1906-1951年46 a的7月份降水量、年降水量、8月和9月蒸发量之和序列,经验证,重建序列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对比发现,树木年轮指数均值随年降水量均值的增大而增大,沙尘暴发生日数总数随降水量均值的增大而减少,间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对榆树的生长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42.
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位于西秦岭中段美武岩体附近,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含有较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6.8±3.6) Ma(MSWD=4.1)和(242.7±1.6) Ma(MSWD=1.4),属于印支早期。日多玛岩体具有富钾(2.58%~2.75%)、富碱(Na2O+K2O=5.57%~5.76%)、弱过铝质(A/CNK=1.48~1.51)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日多玛岩体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REE/HREE=10.4~11.9)、呈右倾特征,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68~0.81),岩石富集K、Rb、Ba、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Ti和P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日多玛花岗闪长岩来源于下地壳高钾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此外,花岗闪长岩体具有较高的Mg#(57~61)、Cr(149×10-6~185×10-6)和Ni(36×10-6~47×10-6),显示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暗色微粒包体可能代表了这种幔源岩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与俯冲洋壳的断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43.
甘肃石峡幅(I48E014014)1∶50 000矿产地质调查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D2019-02), 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等资料基础上, 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开展石峡幅1∶50 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综合检查、找矿预测和圈定找矿靶区。专项地质填图采用填编结合的方式, 将图幅地层划分为19类非正式沉积建造类型, 划分侵入岩建造类型1个;结合重点工作区矿产综合检查, 填写矿产信息卡片。在此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 总结成矿要素, 完成1∶50 000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等成果图件编制和数据库建设。成果图件和数据库突出表达了成矿建造、区域构造、矿化蚀变信息;系统总结了石峡幅成矿要素信息, 建立了典型矿床成矿模型;圈定了7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找矿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244.
尚海洋  寇莹  宋妮妮 《冰川冻土》2020,42(4):1376-1383
深入开展支付意愿的空间差异和空间效应分析, 对于分区定策、 精准实施生态治理工程、 提高生态补偿实践绩效、 提升治理与保护效果等方面, 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确定影响流域农户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 借助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作用, 并通过引入通达距离、 距河道距离分别比较流域农户支付意愿的空间效应, 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 在不考虑距离因素的情况下, 教育程度、 农户类型对于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显著; 在考虑距离因素的情况下, 受教育程度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存在“脱钩”现象, 模型3模拟结果显示, 高中群体处于更高支付意愿的发生比为1.044, 而大专群体处于更高支付意愿水平的发生比仅为0.363, 即支付意愿并不会伴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强; 通达距离与支付意愿表现为先负相关(“距离衰减”现象)、 之后呈正相关(“距离递增”现象)的关系; 距河道距离远近对流域农户的支付意愿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45.
安徽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仙霞褶皱带,受张性断层控制,成矿地质体为构造角砾岩,围岩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泥岩和寒武纪—奥陶纪西阳山组泥质灰岩夹微晶灰岩。通过对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槽探及钻探工作,总结该区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印渚埠组泥岩是该区金矿形成的基础,当张性断层通过印渚埠组泥岩,或西阳山组泥质灰岩与印渚埠组泥岩界面附近叠加断层时,易圈定低品位的金矿体。通过系统分析东山坞地区金矿的矿化特征、成矿结构面、成矿地质体及Au来源,初步认为东山坞地区金矿为远成低温热液交代叠加构造岩后形成的微细浸染型金矿。  相似文献   
246.
系统考查了Fe(Ⅱ)分别与高岭石、蒙脱石结合的界面结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简称2-NP)的还原转化作用。研究表明,矿物表面结合态Fe(Ⅱ)能够有效提高2-NP的还原转化速率,2-NP的还原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且速率常数(k)随溶液p H值、亚铁离子初始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当温度25℃,p H值6. 7,Fe(Ⅱ)和2-NP初始浓度分别为3. 0 mmol/L、0. 022 mmol/L,以及黏土的投加量为4. 0 g/L时,Fe(Ⅱ)/高岭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率在4. 0 h内可达到100%。同样,p H值从6. 0升高至7. 3时,Fe(Ⅱ)/蒙脱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也显著增强;但在较低p H值和较低初始Fe(Ⅱ)浓度时,蒙脱石对Fe(Ⅱ)的还原催化性能不如高岭石,可归因于蒙脱石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性能。因此,Fe(Ⅱ)在上述两种矿物上吸附形态的差异是导致该系统对2-NP还原转化出现不同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47.
高效破岩技术对提高破岩效率、减少钻进时间和降低钻井成本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当前油气田钻井深、地层硬度高、研磨性强、可钻性极差等特点,形成了新型的高效破岩技术。主要包括:新型气体安全高效钻井技术、孕镶PDC钻头+涡轮复合钻井技术、PDC钻头+扭力冲击器钻井技术以及新型ONYX360旋转钻头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这些钻井技术对提高破岩效率、机械钻速和节约钻井周期和成本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8.
随着空基、地基云状观测自动化进程的推进,国际通用的人工观测云分类标准不再适用于自动观测.本文提出了适用于自动观测的卫星观测、地基观测和数值预报模式统一的云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依据大气代表性原则、仪器观测可行性原则、历史继承性原则和可扩展性原则,不考虑云的高度,沿用形态学和发生学理论,将云分为卷云、层状云、波状云和积状云4属,更细分为薄卷云、密卷云、波云、雨波云、层云、雨层云、浅积云和深积云8类,列出了各类云特征的定性描述,为自动观测、预报保障和模式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9.
资源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立体测图卫星,可以测制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救灾减灾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基于资源三号立体数据,研究三维变化监测的可行性。以湖北某地区为实验区,基于差值理论模型,设定阈值得到DEM高程方向的变化信息;在差值结果基础上利用改进分水岭分割方法得到平面区域变化检测结果,对结果进行三维显示和统计分析。实验表明资源三号卫星数据的DEM精度满足一定比例尺下的变化检测精度要求,较好的反映地形变化;而且,三维DEM变化检测可直观、宏观显示变化区域范围,在应急减灾救灾及变化信息提取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0.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