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8篇 |
免费 | 584篇 |
国内免费 | 5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0篇 |
大气科学 | 176篇 |
地球物理 | 268篇 |
地质学 | 1031篇 |
海洋学 | 427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144篇 |
自然地理 | 1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43篇 |
2010年 | 143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根据采集的3 500 km浅地层剖面资料,对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宽度、深度变化特征)和垂向剖面反射特征(反射界面、层序内部反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在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和古河道典型断面反射特征,初步推测了其起源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存在一个古河道体系,结合当时古地形及地理位置综合分析,古河道分布与当时海底的地形变化大致对应,推测其中一条走向大致为EW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闽江,另外一条走向为SN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长江支流,具体起源尚待进一步探讨;②进一步验证了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从发生海退裸露地表发育古河道到再次遭受海侵形成浅海环境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72.
取30个通过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建立的中国对虾家系,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实验过程中,两实验组样本总体存活率在35%左右时统计各家系的存活率,以分析其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情况。用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分析中国对虾各家系存活率,结果发现23个家系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家系存活率一致性为77%。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感染方式实验中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对中国对虾抗病力的反映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另外,对两个实验中各家系的抗病力进行分析,综合结果表明有5个家系对WSSV可能有较强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73.
为了获得红黏土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在横向和垂向上的定量数据及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选取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郴州段典型横纵断面上的红黏土地层作为试验点,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旁压试验等技术手段进行了原位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在横向较小的范围内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在垂向上则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与红黏土赋存厚度、地形地貌、含水率等相关;旁压试验所测得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平板载荷试验测得的承载力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旁压模量与变形模量可以通过结构性系数联系起来,所得的结构性系数与Menard根据大量黏土试验资料对比所得到的结论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74.
175.
基于福建将乐玉华洞一支石笋(YH1)4个230Th年龄和370个氧同位素数据,并利用具有年层时标的湖北清江和尚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校正,重建了AD 1530以来1~3 a分辨率的石笋氧同位素序列。与当地现代器测气象资料对比发现,最近60 a来玉华洞石笋δ18O与当地夏半年降水量相关性最为显著(R=-0.35,n=55),而受温度的影响较弱,玉华洞石笋氧同位素较好的指示了当地夏半年降水量变化的信息。最近100 a来,福建玉华洞石笋的氧同位素组成具有逐渐变重的趋势,与其他地区高分辨率石笋δ18O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且也与季风指数指示的季风减弱趋势相一致,进一步证实季风区石笋δ18O反映了东亚季风大尺度环流特征;在小冰期中后期(AD 1530-1850),玉华洞石笋δ18O在平均值-5.9‰高频振荡,存在一系列的数十年际尺度的季风增强和减弱事件,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 Pacific Oscillation,APO)指数密切相关,说明玉华洞石笋δ18O所指示的降水信息受APO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6.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林业和草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有关机构对全球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循环进行了评估。自1990年以来,附件一国家(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列出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本国的碳排放和碳汇进行估算,编制了年度温室气体清单; 我国也编制了5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这些工作对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编制“双碳” 路线图和时间表时,既要考虑我国生态系统碳汇与能源和工业领域碳排放在区域空间分布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也要考虑生态系统同时所具有的碳汇和碳排放的特殊性; 生态系统碳汇是碳达峰的非选项,是碳中和的必选项; 生态系统碳汇要遵循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要将生态系统碳汇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主要目标,提高碳汇计量和监测能力,完善市场和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77.
本文分析了云南天文台10m射电望远镜在2lcm波段上观测到的一次尖峰辐射事件,这次事件发生在5629活动区(S16W109),它伴随了X2·9/SF耀斑及边缘耀斑环,并且有质子流量的上升和一次罕见的地磁场突然反相脉冲与之对应.我们从耀斑环的Hβ照片可以看出,在尖峰辐射发生前,原先存在的耀斑环的顶部开始变亮,而尖峰开始后环顶亮度达到极大,说明这次尖峰辐射与耀斑环顶部增亮有关,辐射很可能来自环顶.从尖峰事件的时间轮廓得到的FFT功率谱表明存在150ms的准周期脉动.按照Mclean等人的模型,即脉动是由俘获在磁通管内的电子的径向振荡引起,可以推断,这次尖峰辐射与Fermi机制激发快速电子有关,且尖峰的发生需要被俘获的电子.此外,我们将这次尖峰事件分解为几百个元耀斑爆发(EFB),并且讨论了这些EFB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8.
179.
通过对某大型水库库容的测算实践为例,详细地讨论了基于GPSRTK配合测深仪测算水库库容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精度。 相似文献
180.
阿拉套山南缘查干昆得位于中哈边界地区的阿拉套W-Sn-Cu-Au-Pb-Zn矿带的中段,1∶5万化探异常面积较大、强度较高、浓集中心较明显,具有较好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地物化综合剖面测量及槽探工程揭露等综合勘查手段,发现在花岗岩与砂岩的内接触带上,花岗岩具显著的云英岩化,局部具黄铁矿化、电气石化、褐铁矿化、钠长石化等蚀变特征,易形成高温热液云英岩型锡、铷、钨矿床,成矿潜力较大。工作表明地物化综合勘查方法能够对元素异常及矿化蚀变进行快速识别,并实现了对异常区资源潜力的快速评价,对区域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