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4篇 |
免费 | 873篇 |
国内免费 | 4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7篇 |
大气科学 | 510篇 |
地球物理 | 530篇 |
地质学 | 1561篇 |
海洋学 | 249篇 |
天文学 | 53篇 |
综合类 | 161篇 |
自然地理 | 3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90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4篇 |
195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青海湖南岸全新世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通过湖相沉积进行湖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作者选择青海湖南岸黑马河有绝对年代控制的全新世黄土剖面,利用CaCO2、CaO、MgO和Sr元素组分以及氧、碳同位素等较为可靠的地球化学指标,尝试进行了湖区全新世黄土的分层,探讨了黄土堆积过程中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青海湖南岸的黄土按成土作用强度的不同可分为两层:上部为成土化较弱的黄土层;下部为成土化较高的古土壤层,其仍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层。全新世湖区气候环境的波动在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中有较强表现。 相似文献
82.
1: 50 000DRG生产技术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已基本趋向于成熟。 1: 50 000地形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归化,形成与 1: 50 000地形图基本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即 DRG。本文通过总结一年来的生产经验,对具体生产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中国短期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数值试验对高原地表反射率变化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敏感性研究,同时与观测的近40年中国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主体地表反射率增加是我国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控制因子之一,它能造成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的显著减弱,使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方变暖,南方变冷,季风降水普遍减少 相似文献
84.
85.
本文以海南岛海岸带为案例,分析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海岸带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海岸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要防止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需采取如下措施:强化海岸带管理立法和执法,科学制定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综合利用海岸带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防止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被破坏;加强采空矿区和土地开发的生态复垦,完善海岸带防护林体系;通过实施生态工程项目,控制陆地污染源及海上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防止海洋污染等. 相似文献
86.
根据球状星团动力学演化理论,本文探讨了球状星团致密度的演化与球状星用质量和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银心距和球状星团质量都与致密度的演化紧密相关。一般来说,银心距很大时致密度演化极少,球状星团质量愈大致密度演化愈缓慢。对现有球状星团致密度的分布作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银心距较小的区域,致密度的分布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在大银心距处发现,质量不同的球状星团其致密度分布有明显不同,它可能反映了球状星团形成阶段其致密度与质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7.
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利用NOAA HYSPLIT_4水汽轨迹模型及194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的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结果表明,华北夏季水汽轨迹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0—1970年代,华北地区850 hPa上的水汽主要是从南方输送来的,从1970年代开始水汽输送方向变以偏西为主,1980年代至今则以西北为主。另外,华北地区在1960—1964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存在最大值,1965年以后水汽输送通量值开始变小,1977年后水汽输送通量值较小且保持稳定。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轨迹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夏季风的逐渐减弱有关。华北地区1950—2000年代夏季(6~8月)逐月水汽输送轨迹变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8.
内蒙古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取1971—2008年64次较强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过程,对其物理量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0hPa高空锋区的北退或断裂与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好的相关性;对流层中层的暖平流对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发展强盛起到关键作用,通常在暖高压系统的上游(西部、北部)维持暖平流时,暖高压系统将发展并维持强盛状态,当暖高压系统北部出现较强的冷平流时,暖高压系统将很快崩溃;500~850hPa厚度场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整层气柱冷暖性质,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发生的部位和区域;蒙古暖高压控制区中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对流层中低层维持暖心结构,由于整层气柱很暖,低层减压形成了近地层的热低压,具有干热的特征。最后总结了内蒙古高温酷暑的定量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