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631篇
测绘学   274篇
大气科学   257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1206篇
海洋学   232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基于情景模拟的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年暴雨内涝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多灾种复合动态风险评估理论,依据滨海新区2020年人口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根据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预测结果设计了最不利、适中和最理想化三种情景;在此基础上,自行开发了基于GIS的洪水淹没区计算模块,模拟计算不同重现期暴雨内涝的淹没范围、淹没深度及淹没损失。结果表明:2020年,发生1 000 a一遇、200 a一遇和50 a一遇暴雨时,在最不利的情景一下:天津市滨海新区分别将有32.73%,29.34%和26.01%的土地不同程度受淹,受淹人口分别为338万、305万和264万,淹没损失分别达220.89亿元、181.39亿元和139.12亿元。  相似文献   
342.
本文对东天山红柳河地区2个花岗岩类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龄表明,红柳河北闪长岩体(441.4±1.6Ma)和前进工区花岗岩体(440.9±3.1Ma)形成于晚加里东期.这两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形成不仅证实了东天山存在着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而且其形成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大洋板块向塔里木板块俯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3.
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历灵  康志宏 《新疆地质》2005,23(2):169-17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因、岩性和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说明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较为重要.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44.
南极海冰与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极区,海冰的形成在海洋上部和大气下部之间构成了新的交界面,改变了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隔离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水汽交换;海冰冻融过程影响着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强度;海冰对南大洋和南极大陆气象、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在气候环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极海冰作用区约占南半球雪冰作用区面积的58%,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58%。其中,一年生海冰约占南极海冰区分布面积的83%;其分布面积从夏末2月份最小时的3×106 km2左右,到9月份冬末最大时的18×106 km2左右,一年中季节变化幅度可达15×106 km2,季节变化率>500%。海冰分布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大。南极海冰区是影响季节和年际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当前,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冰物理过程和在海冰区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结合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对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相关的国际计划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45.
在水温20 ℃和盐度30的条件下研究摄食水平对(魚夋)碳收支的影响.摄食水平分为饥饿(不投喂)、1、2、3、4(指日摄食量占鱼体重百分比)和自由摄食共6组,实验持续21 d.结果表明:摄食水平对碳消化率没有影响.碳转化率、净生长率与摄食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分别达到9.29%和10.41%.非粪便流失碳随摄食水平增加而显著降低.粪便碳占摄入碳比例变化不大,与摄食水平间无规律性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大部分摄入碳量均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其中大部分是呼吸过程消耗的.余下的部分中,粪便流失量和鱼体保存量各占一半.鱼体每增长1 g体重伴有979.56 mg碳流失.在自由摄食状态下(魚夋)碳收支方程式为:100摄入碳=9.29生长碳+9.69粪便碳+79.94非粪便流失碳.  相似文献   
346.
湍流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的交换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和海洋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上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处于起步和引进国外设备阶段.针对我国的情况,利用DSP技术设计电路,并通过电路对剪切湍流数据进行处理.用ALEC公司生产的湍流剖...  相似文献   
347.
内蒙古地区沙尘暴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康玲  孙鑫  侯婷  沈建国  郭瑞清 《中国沙漠》2010,30(2):400-406
使用1995—2007年13 a内蒙古地区118个地面测站的沙尘暴、能见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确定了不同范围、不同强度沙尘暴标准,给出了特强、强、次强和弱沙尘暴日的个例谱;对地理分布、时间分布、气象要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3 a内蒙古地区有5个沙尘暴多发中心,强和特强有两个高发区。年变化显著,1995年沙尘暴开始减少,1999年开始增加,2001年达到最多,之后开始减少,2003年沙尘暴次数最少,2004年开始呈波动增加趋势。在一年内,沙尘暴、强和特强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春季的3—5月,4月最多,沙尘暴下旬相对集中,上、下旬是大、小范围强和特强沙尘暴易发时段。3—5月,平均地面气温高于5 ℃,平均地面相对湿度低于40%的地区是沙尘暴多发区。  相似文献   
348.
峰丛洼地坡面流径流过程——以丫吉试验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裸露型和土壤植被覆盖型两种峰丛洼地地貌结构.通过降雨量、pH、电导率(Ec)、CO2分压和流量的过程线来分析降雨中详细的产流过程.裸露性坡地因包气带结构简单仅存在局部的超渗产流和表层岩溶带的回归流.水化学性质较稳定;有土壤植被覆盖的坡地的产流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补偿阶段(可出现超渗产流)、饱和径流阶段、稳定阶段,补偿阶段仅在降雨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可产生坡面流,饱和径流阶段坡面流流量与降雨强度成正比.稳定阶段坡面流流量趋于稳定,不随雨强的变化而变化,坡面流的水化学性质变化剧烈,pH、电导率(Ec)、CO2分压基本上同步变化,水漫(T)在降雨前期变化规律不明显.后期与pH、Ec等呈相反变化.  相似文献   
349.
高涛  刘景涛  康铃 《干旱气象》2001,19(2):14-20
在大量分析了历史上 4 0年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 37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了其大气环流特征 ,将他们划分成 4个环流类型。参考SaatyT .L .,提出的综合选优的方法[1] ,建立判别矩阵 ,然后计算归类判别预报 ,根据判别函数值判断实时待判样本的归属。参照归属类历史沙尘暴的天气形势和实况出现的范围以及强度作出沙尘暴天气预报 ,并设计了一个沙尘暴天气的归类判别分析预报模式。该模式已较成功地应用于 2 0 0 0年春季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暴天气预报业务中 ,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实践证明 ,它是一个客观化、定量化和计算自动化的实用的预报模式 ,是我们目前作沙尘暴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50.
在充分总结姬塬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大量原油及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薄弱带的铁边城区块的原油样品族组分组成、饱和烃色质及烃源岩样品总有机碳、热解、族组分组成及饱和烃色质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油源特征,并明确了原油与烃源岩在空间上的匹配特征。结果表明,C30重排藿烷含量差异能够有效区分长7、长9烃源岩及生成烃类。长7油页岩为主力烃源岩,长7灰黑色泥岩次之。在姬塬地区东南部的铁边城区块存在长9烃源岩分布,且对长9油层组有一定程度的生烃贡献。空间上,姬塬地区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源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大致以古峰庄东—红井子—姬塬西—樊学西南为分界,界限东北部区域的Ⅰ类原油为西南部长7油页岩长距离侧向运聚结果,东南端的Ⅰ-Ⅱ类过渡型原油为长7油页岩与长9暗色泥岩混合贡献产物;界限西南部区域的Ⅱ-Ⅲ类原油来自长7黑色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