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朱鹤 《地理科学》2017,37(7):1104-1111
研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与聚集区域、市域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响应、时序分布特征等,得出结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省域分布层面集聚型分布特征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带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现状。 山西省11个地市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类型、数量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时序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不同特征。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2.
传统研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多集中于社会经济指标,对“先天赋予”的自然禀赋与“后天叠加”的行政“身份特征”研究较少。在探究自然禀赋因素的同时,引入市辖区、省会、城市群以及各个交互项的行政身份虚拟变量,使用2015年夜间灯光数据表征县域经济,利用空间自相关展现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并通过回归分析揭示自然禀赋与政区类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中国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且县域经济统计指标表明的确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现象。② 城乡差距仍是中国区域差异的最主要特征,其中省会地区的城乡差距更为明显。③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高,内部差异较小,西部地区省会-非省会差异与城乡差距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省会区域与非省会区域的差距要大于城乡差距。④ 三种政区类型中,市辖区类型对经济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省会类型次之,城市群最弱。⑤ 通过交互项分析,城市群对中国区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十分明显,尤其在东部地区,不仅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中西部地区作用较弱。⑥ 自然禀赋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坡度大于15°面积比例过大以及平均海拔过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⑦ 通过对自然禀赋和政区类型交互项的分析,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可以缩小由地形地貌所造成的县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63.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China is the separation of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s (agro-food) from other kinds of food. To this end, a Law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QSAP) was enacted to provide for official control at the stage of primary agro-food production. With the enactment and revision of the Food Safety Law, one change in the legislative arrangemen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scope of this new law to cover the marketing of agro-food and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inputs. However, safety regulation at the stage of primary production of agro-food is still subject to the Law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e LQSAP refers both to agro-food an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r non-human consumption; and that it provides rules both for safety assurance and for quality promo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nsified official control to ensure food safety and diverse consumer needs for food of higher quality, a revision of the Law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initiat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oals of this legislation, it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the directions the revisions are tak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China in general and agro-food regulation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64.
Effects of Extreme Rainfall on the Export of Nutrient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流量和水质的同步监测,在径流小区和流域尺度上研究了极端降水事件对氮、磷农田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6 ̄8月期间,坡地农田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养分占全年总量的50%以上。水稻田的养分流失占全年的60%左右。而在极端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养分流失量也显著高于多年平均值。一年中3次最大降雨事件中输出的氮占全年总量的35.7% ̄52.4%,输出的磷占全年总量的46.8% ̄66.4%。强降雨过程中小流域出口处的氮、磷浓度随水文过程线的上升而增加,在退水过程虽逐渐下降,但长时间平稳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伴随着大流量出现的养分浓度升高导致大量的氮、磷在极短的时间内流失,4次极端降水事件中氮、磷从小流域的输出分别为全年总量的29.2%和44.5%。根据气象预报优化农事活动管理措施,尽量减少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期进行翻耕、施肥等农事活动,是减少农田生态系统养分输出和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5.
Formulating model uncertainties for a convection-allowing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CAEPS) is a much more challenging problem compared to well-utilized approaches in synoptic weather forecasting. A new approach is proposed and tested through assuming that the model uncertainty should reasonably describe the fast nonlinear error growth of the convection-allowing model, due to the fast developing character and strong nonlinearity of convective events. The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 related to Parameters(CNOP-P) is applied in this study. Also, an ensemble approach is adopted to solve the CNOP-P problem. By using five locally developed strong convective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pre-rainy season of South China, the most sensitive parameters were detected based on CNOP-P, which resulted in the maximum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A formulation of model uncertainty is designed by adding stochastic perturbations into these sensitive parameters. Through comparison ensemble experiments by using all the 13 heavy rainfall cases that occurred in the flood season of South China in 2017, the advantages of the CNOP-P-based method are examined and verifi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well-utilized stochastically perturbed physics tendencies(SPPT) sche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NOP-P-based method has potential in improving the under-dispersiv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CAEPS.  相似文献   
66.
本实验研究了浓度梯度为0.5,1.0,和10.0μg/L的多氯联苯化舍物(PCB1254)处理30d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SOD,CAT和G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组(0.5μg/L和1.0μg/L)的抗氧化酶活力能够被PCB1254显著的诱导,但是在高浓度组,抗氧化酶快速被诱导升高然后随着...  相似文献   
67.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Zea mays)农田垄上和垄间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及自养和异养呼吸特征,并估算了生态系统碳平衡。结果表明:(1)垄上和垄间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且存在线性关系(p0.05);季节水平上垄上土壤呼吸可解释垄间土壤呼吸98.4%的变异。(2)季节水平上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大小顺序为:RA(4.35)RS(3.10)RH(2.08)。(3)RS和R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RA与RS和RH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RA占RS比例的季节变化范围为28.1%~71.1%,生长季RH和RA占RS的比例均值分别为44.4%和55.6%。(4)科尔沁沙地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为碳汇,可净固存大气CO2-C的量为659.1g·m-2。  相似文献   
68.
吴樊  张红  王超  李璐  李娟娟  陈卫荣  张波 《遥感学报》2022,26(4):620-631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开展城市建筑区信息获取与动态监测的重要数据源。本文建立了一个面向深度学习建筑区提取的中高分辨率SAR建筑区数据集SARBuD1.0 (SAR BUilding Dataset)。该数据集包含了覆盖中国不同区域的27景高分三号(GF-3)精细模式SAR图像,并从中获取了建筑区共计60000个SAR样本数据,结合光学图像与专家解译,制作了与样本数据对应的标签图像。SARBuD1.0数据集包含了不同地形场景类型、不同分布类型、不同区域的建筑区。该数据集可支持研究者对建筑区进行图像特征分析、辅助图像理解,并可对当前热点深度学习方法提供训练、测试数据支持。本文以山区建筑为例,使用传统纹理特征与深度学习特征对建筑区进行了特征分析与比较,相比于传统的人工设计的纹理特征,卷积神经网络具有更深、更多的特征,利用网络模型浅层的不同卷积核采样可得到各种纹理特征,在网络的深层卷积结构中可获取代表着类别的深层语义特征,使得分类器能更好地检测并提取图像中指定的目标。基于本数据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不同地形区域的建筑区进行提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数据集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对建筑区提取可以取得良好的结果,说明该数据集可以很好支持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方法。其他学者可以基于SARBuD1.0数据集开展建筑区图像特征分析与语义分割提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基于历史预报的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在降维的样本空间最小化代价函数,避免切线性伴随模式,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算法。但是因为选取的集合样本不可能无限多,实际样本数远远小于观测资料数以及模式变量的自由度,会导致观测站点和模式格点间产生虚假的相关。介绍了在历史预报4DVar中引入的局地化滤波技术,并通过3组试验,比较了局地化前后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引入局地化技术后,其能有效滤去初始场中的虚假相关关系,同时由于Schur算子的作用,滤波后的分析场是光滑连续的。而且实际个例研究结果表明,局地化后能改进6 h和12 h累积降水的均方根误差,进一步提高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70.
秦岭南北1951-2009年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周旗  卞娟娟  郑景云 《地理学报》2011,66(9):1211-1218
根据47 个地面气象站1951-2009 年日气温资料,对秦岭南北近60 年温度带划分指标(包括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 10 ℃的日数与积温、最冷月与最热月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 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秦岭南北气候增暖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之后,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 10 ℃的日数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51-1993 年在年代波动中略有下降,而1993 年之后则快速上升;但存在着季节和区域差异。在季节上,冷季(1 月) 平均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1951-1985 年均在波动中略有上升,1985 年之后出现微弱下降;而暖季(7 月) 温度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区域上,1993 年之后,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及巴巫谷地的日平均气温稳定≥ 10 ℃的日数分别较1993 年之前增加了10 天、10 天、8 天和5 天,相应时段的积温分别增加了278 ℃、251 ℃、235 ℃和207 ℃;即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秦岭以北气温与热量资源增加幅度要比秦岭以南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