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251篇
地球物理   487篇
地质学   579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国地磁台环境场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计算出1945年5月—1990年5月中国部分地磁台的计算年均值,并与相应观测年均值比较,计算出地磁台各个地磁要素的磁异常值以及地磁台异常场的模量,本文的计算结果将为认识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地磁台站资料评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2.
京津冀鲁豫地区小麦优化灌溉的农业气候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顺清  焦仪珍 《气象学报》1992,50(3):320-326
根据巩县和泰安4年小麦水分试验资料,分析确定了冬小麦最佳耗水量。从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土壤贮水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麦田水分状况的各种因子,得出全生育期水分供需差。进而根据小麦阶段耗水的差异和麦田水分动态分析,确定了小麦适宜灌溉期。在上述基础上得出该区小麦优化灌溉方案,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证明该方案可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3.
鲜水河断裂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欧  高国宝 《地震地质》1993,15(2):139-147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鲜水河断裂带测区沿7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残余应力,绘成区域残余应力等值线图、主应力线图及其应变能密度等值线图,探讨了其对带内大地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4.
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单台小震综合断面解、4级以上地震的P波初动解、多台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叙述了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特点.得出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有一定的复杂性,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与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相似,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一致性较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5.
山西地区的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近20年山西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得出了山西地壳应力场存在着有别于华北应力场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这种小区域应力场在中部断陷盆地都是以北西—北北西向的水平拉张作用为主,而在东、西两侧隆起区则是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的结论.但如果把上述断层面解中的所有P轴、T轴再分别投影到吴尔夫网上,得到是一个一致性很好的断层面解,由此推断山西地区的平均应力场的主要特征与华北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完全相同,而山西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的特征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26.
卢荫庥  安荣战 《岩矿测试》1993,12(4):251-254
研究表明,在H3PO4介质中,丁基罗丹明B可从乙酸异戊酯有机相中的[T1Br4]^--结晶紫缔合物中置换结晶紫而形成新的离子缔合三元荧光络合物。详细考察了该络合物形成的最佳条件、荧光特征及萃取溶剂等,制定了地球化学样品中痕量T1的荧光光度测定新方法,其检出限0.005μg/ml.T1量在0-0.5μg/ml范围与荧光强度呈正比。测定了含T1量0.61-1.9μg/g的8个一级地球化学标样,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27.
Power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ven large earthquake — Haicheng, Tangshan, Lancang, Longling, Mabian, Puer and Songpan are studied by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y all have continuous power spectrum and aperiodic behaviour. When the time away from the large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activities are obviously accompanied by stochastic components. About one year before main shock, the moving orbits constructed by spectrum amplitudes showed the contracting tendency. And the properties during that time may display as flicker noise. One’s another time almost mixed whole phase space. But the essence of seismic activities after main shocks is a chaotic state accompanied with much noise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276–281, 1993. This subject is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28.
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岩石层力学背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表大地热流观测资料、岩石生热率及热导率数据研究了三江和四川盆地 6个地区的岩石层平均温度结构及强度分布。结果表明 ,整个三江地区岩石层温度较高 ,而四川盆地温度较低 ;在岩石层强度分布上 ,四川盆地为高强度区 ,而三江地区则为低强度区 ;整个三江地区构成了一条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低强度通道 ;由于四川盆地高强度块体的阻挡 ,青藏高原向东的物质流在此转向近南向 ,沿三江地区流逸 ;不同岩石层块体的强度差异可能是控制高原物质流动态势的重要力学背景之一。  相似文献   
129.
根据四川省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提出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和对策,探讨了有关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0.
Carbonates in loess-red clay sequences consist mainly of calcite and dolomite. The EDTA analysis of carbonates in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eveal that calcite is a sensitive index of summer monsoon.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carbonates and calcite from an 8.1 Ma loess-red clay sequence at Chaona on the Chinese central Loess Plateau shows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namely 8.1―5.5 Ma, 5.5―2.8 Ma, 2.8―1.5 Ma and 1.5―0 Ma, with increasing intensification and fluctuation, suggesting a possible combining impacts of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global change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