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6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519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463篇
地球物理   545篇
地质学   1106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4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Seasonal snow cover in mountainous regions will affect local climate and hydrology.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role of altitude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now cover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in the study area, temperature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snow cover than precipitation during most of the time period studied and in most altitudes. (b) In the high elevation area, there is a threshold altitude of 3,900 ± 400 m, below which temperatur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hereas precipit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now cover, and above which the situation is the opposite. Besides, this threshold altitude decreases from snow accumulated period to snow stable period and then increases from snowmelt period to snow‐free period. (c) Below 2,000 m, there is another threshold altitude of 1,400 ± 100 m during the snow stable period, below (above) which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driver of snow cover.  相似文献   
372.
Zhao  Shihu  Wang  Yanbin  Li  Yong  Wu  Xiang  Hu  Yinjie  Ni  Xiaoming  Liu  Du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1,30(2):1597-1612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Focusing on vertical multi-layer superimposition of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coal-bearing strata, research on the co-production of tight gas and coalbed...  相似文献   
373.
为探究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湖周边发育的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以南昌市厚田沙地为研究区,对其优势种蔓荆(Vitex trifolia)所形成的灌丛沙堆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进行采样与分析,研究沙堆形态、沉积特征及其与植被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蔓荆灌丛沙堆形态大多为盾形,水平尺度大,高度矮,坡度缓。沙堆沉积物以中沙为主,分选性较差,呈正偏和窄峰态分布,沙源来自附近平沙地和丘间地,为近源沉积。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体现了灌丛沙堆的防风滞沙功能和对沙粒的重新分选作用。灌丛与沙堆的各形态参数(灌丛高度除外)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各形态参数在沙堆发育过程中得以协调发展。受植被类型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直立生长且分支少的灌丛形成的椭球形或圆锥形沙堆形态不同,蔓荆匍匐生长且高度较矮的形态常形成低矮且范围较大的灌丛沙堆。亚热带湿润地区风力资源不丰富及厚田沙地沙源不足使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平沙地与丘间地,但不同坡位沉积规律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相同。  相似文献   
374.
杨文龙  史文天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21,41(11):1875-1883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①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表现为板块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②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受到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分工的传导与驱动,国家规模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基础因素,生产要素禀赋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引擎,政治脆弱性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壁垒,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在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影响下趋于弱化;③ 中国需在空间上遵循“邻近国家-欧亚区域-全球范围”的三环递进原则,有层次地布局地缘经济资源,在内容上发挥规模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有差异地制定地缘经济政策,在策略上激发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渗透效应,最大化地缘经济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375.
多尺度视角下的印度地缘环境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印度共同崛起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向西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印度的地缘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对印度地缘环境解构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识别地缘风险和制定有效的地缘策略。本文从地理环境、国家的地缘政治想象、地缘关系环境三个方面,从全球、区域和国家内部三个尺度来解构印度的地缘环境,并论证了印度如何在其地缘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国的地缘战略:(1)在全球尺度上,凭借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印度建构了以印度洋为基础的全球地缘战略,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2)在区域尺度上,印度凭借地理结构、体量、权力和影响力的优势,构建了邻国优先和防止域外大国干涉的区域战略,谋求南亚领导地位;(3)在国家内部尺度上,印度的国家实力被内部的多样性(包括种姓制度、宗教矛盾、地方主义、党派斗争等)所肢解,如何加强统一的国家认同是印度面临的极大挑战。根据印度地缘环境的特点和中印的权力对比情况,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中国作为权力弱势方,应该加强与印度的利益共同体建构、加强区域内合作、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内的话语权和合法性;在中印边境区,中国作为权力的强势方,应该加强边境管理、防止域外势力干涉。  相似文献   
376.
The statistical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onses of a floater and its mooring lines are essential in designing floating/mooring systems.In general,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offshore structures obey a Gaussian distribution,assuming that the structural system,and sea loads are linear or weakly nonlinear.However,mooring systems and wave loads are considerably nonlinear,and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hull/mooring systems are non-Gaussian.In this study,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wo types of floaters,semi-submersible and spar platforms,and their mooring lines are computed using coupled dynamic analysis in the time domain.Herein,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hull motion and mooring line tension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dynamic responses have strong non-Gaussianity and are unreasonably fitted by a Gaussian distribution for the two floating and mooring systems.Then,the effects of water depth,wave parameters,and low-frequency and wave-frequency components on the non-Gaussianity of the hull motion,and mooring line tension a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A comparison of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responses with various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including the Gamma,Gaussian,General Extreme Value,Weibull,and 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distributions,shows that the GMM distribution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hull motion,and mooring line tension responses.Furthermore,the GMM distribution has the best accuracy of respons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377.
378.
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东北农村贫困地域性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基于结构性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中国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地域性特征,并对区域内部典型农村贫困区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与解构。研究认为: 东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县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和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交界地区以及中俄、中朝边境地区,形成东、西两大片区,西部片区呈带状自北向南延伸,东部片区内存在两个团块状贫困人口集聚区,整体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内部存在5个农村贫困高发区,分别为中俄北部边境贫困高发区、中俄东部边境贫困高发区、松嫩平原贫困高发区、西部贫困高发区、中朝边境贫困高发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特征明显。农村贫困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吃穿与医疗保障问题突出;罹患疾病以及耕地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是导致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的主因,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出务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区域内部存在西部农牧交错区、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三大典型农村贫困区,西部农牧交错区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行、农户自身思想认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不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问题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性外流所引发的系列效应导致;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农村贫困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发、耕地资源不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9.
图们江下游圈河流域河岸沙丘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会石  张爽  陈智文 《地理科学》2017,37(3):400-405
以图们江下游跨国界地区圈河流域河岸沙丘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地形图等资料,分析该区1984~2015年河岸沙丘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计算河岸沙丘分维值与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该区河岸沙丘主要分布在弯曲型河道东岸,呈WNW-ESE向带状展布,面积15.71 km2。近31 a沙丘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净减少0.09 km2,其中,较少有人类活动的A区,沙丘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8.21%;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B区,沙丘面积持续增加,尤其近5 a增幅达32%。河岸沙丘分维值虽总体高于内陆沙漠沙丘,但变化不显著,说明河岸沙丘处于相对稳定的发育演化过程中。该研究为图们江下游跨国界地区生态环境可续持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0.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理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