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581.
复杂场地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及抗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采用直接有限元法对土层进行三维建模,可使系统的计算力学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由此带来的计算量之大,使得传统的计算方法难以胜任。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静力子结构方法推导了在多点输入模式下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时拟静力位移的求解步骤,并通过均匀土层算例验证了行波输入下利用约束子结构模态综合法进行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82.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前锋地带,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都十分强烈,两者关系密切。区内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调查研究表明,它们的规模、性质、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北西西-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逆冲、逆走滑断层,形成较早;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相对不大,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形成较晚,第四纪晚期活动明显。强震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差异运动强烈地带或地段,如块体周边的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7级以L地震主要与断裂构造带中规模较大、全新世强烈活动段、断裂几何构造复杂部位或多组方向断裂交汇密切相关。其中,7.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断裂构造带中走滑分量较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583.
基于动力子结构方法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验证了将约束子结构法引入到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的简化措施。结合土层有限元模型的自身特点,提出了标准子结构的概念,通过设置标准子结构,可减少相同子结构的重复计算。基于约束子结构本身的性质,假定土层计算区域为局部非线性,可简化等效线性化分析过程,通过数值试验给出了局部非线性区域的取值范围。算例表明,上述简化措施在提高大规模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584.
安徽省香泉台为地震地下流体综合台,2000年1月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现有气氡、动水位、水温等数字化测项. 香泉台观测井,位于郯庐断裂带以东,下扬子破碎带西侧,和县北大断裂带上.温泉出露于淮阳山字形构造前弧东翼、含山挤压褶皱带上的龙王山-南龙山背斜中段、锅底山东北麓的上寒武纪仓山灰岩断裂带内.作者邮箱:陶月潮,taoych@126.com  相似文献   
585.
赵静  刘杰  任金卫  江在森  闫伟  岳冲 《地球学报》2019,40(1):186-198
为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前地壳形变特征,本文利用1999—2015年四期GPS速度场和1990—2017年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对跨断层GPS速度剖面、GPS应变率场、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跨断层年均垂直变化速率等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了汶川和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三维地壳变形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处于强闭锁状态、断层面应力应变积累水平很高,而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闭锁较弱、变形速率明显高于中北段、依然可以积累应力应变,汶川地震震源位于闭锁相对弱的部位,这可能是导致汶川地震自初始破裂点沿龙门山断裂带向北东方向单侧破裂,而震中西南方向断层并没有发生破裂的原因之一。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加快、断层闭锁程度增强、闭锁面积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而芦山地震震源位于汶川地震前强闭锁和弱闭锁的高梯度过渡部位。因为芦山地震只释放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有限的应变能,并没有显著缓解该段的地震危险性,所以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以及芦山地震西南方向的地震空段,依然需要持续关注。此外,本文还收集和对比分析了多次6~9级地震前地壳变形特征,同样显示地震成核于闭锁高梯度带区域而非完全闭锁区域内部,并且随着震级升高闭锁断层面的长度也在增大,这一现象还需在高分辨率形变数据的帮助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86.
近年来,国家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超高层建筑在西北各地大量涌现。在超高层建设过程中,桩身内力状况越来越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相比于传统的桩身内力测试方法,滑动测微计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重点介绍滑动测微计技术在黄土地区超高层桩基施工中的应用效果,以加深对黄土工程特性的认识,获得黄土地区后注浆灌注桩施工工艺、承载力性状及分布特点等方面的关键数据,为今后西北黄土地区超高层建筑提供必要的施工经验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87.
The Luoping Biota consists of abundant and well-preserved marine fishes, reptiles, invertebrates, and plants. It occurs in the Middle Triassic Guanling Formation in Daaozi Village of Luop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conodonts, the Luoping Biota is determined to lie within the Nicoraella kockeli Zone, which is assigned to the Pelsonian substage of the Anisian.  相似文献   
588.
In this paper,the seismic effectiveness of a density-variable tuned liquid damper(DVTLD) with a sloping bottom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shake table tests on a 1/4-scale,3-story frame structure and numerically simulated by a new semi-analytical model.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reducing the fi rst peak and maximum response under near-and far-fi eld ground motions,and the robustness of a density-variable control system consisting of multiple DVTLDs with closely-spaced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589.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玛多—甘德断裂是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保留有一条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破裂带整体走向NW向, 长约为50 km。 野外获得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7.6 m, 最大垂直位移4 m。 沿破裂带有大量地震活动的遗迹, 地表破裂类型十分丰富。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认为该破裂带形成时代较新。 断裂带在地貌上发育有线性排列的垭口、 断层三角面、 断层陡坎、 断层泉、 断错水系、 山脊扭错、 断塞塘、 鼓包等现象。 根据野外考察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 该破裂带可能是该区域内历史上一次较为强烈地震的产物。 据此推断, 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甘德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强烈的活动并至今活跃。  相似文献   
590.
In order to study the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we collected S. alterniflora samples and the associated sediments along three transects at the Andong tidal flat, Hangzhou Bay. Co, Ni, Cd, Pb, Cu, and Zn were mainly accumulated in the aerial parts (stems and leaves) of the plan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depended on their mobility and their roles during the metabolism processes of S. alterniflora.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Zn, Cd, Hg, and Pb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sediments, while those of Co and Ni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Bioaccumulation factor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rious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transect A may overwhelm the accumulation capability of the plants. In additi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diments and the pore water therein also play a role in th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and accumulations in the plants, because they can influence the behaviors and bioavailabilities of heavy metals during nutrition and bioaccumulation processes of the plants. The sediments with vegetation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unvegetated sediments, although the plants did absorb heavy metals from the sedimen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Co–Ni, Cu–Cd–Hg behaved coherently during accumulation, which may be ascribed to their similar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This work provided essential information on the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by plants in a tidal flat, which will be useful for the environmental control through phytoremediation at estua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