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93篇 |
免费 | 1735篇 |
国内免费 | 9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5篇 |
大气科学 | 869篇 |
地球物理 | 1370篇 |
地质学 | 2961篇 |
海洋学 | 699篇 |
天文学 | 296篇 |
综合类 | 414篇 |
自然地理 | 5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11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292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289篇 |
2018年 | 312篇 |
2017年 | 297篇 |
2016年 | 297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330篇 |
2012年 | 332篇 |
2011年 | 352篇 |
2010年 | 338篇 |
2009年 | 308篇 |
2008年 | 280篇 |
2007年 | 243篇 |
2006年 | 221篇 |
2005年 | 220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92篇 |
1998年 | 167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124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在详细分析地层接触关系、构造界面特征、地层发育特征和连续性、盆地沉积与周边构造的关系、物源区性质、沉积体系配置与相分布、古水流样式等各种要素的基础上,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原始面貌,并将其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和第二阶段(中侏罗世Bathonian—Callovian期)沉积盆地的范围和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大体类似,两者最为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有聚煤作用发生,后者没有煤层发育,其原因是古气候变化造成的;第三阶段(晚侏罗世)盆地收缩至桌子山—石沟驿—六盘山一线东侧;第四阶段(早白垩世)盆地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东界可能被限制于现今的吕梁山以西。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96.
97.
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顶面不整合中陆相原油的成藏历史与油气富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发育厚层沥青砂,显示优越的含油气性.继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勘探取得突破之后,塔北地区志留系砂岩风化壳型储层也发现了工业油藏.根据原油的甾、萜烷和噻吩类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分析,明确了塔北西部英买35井区志留系风化壳原油来源于库车凹陷三叠系黄山街组湖相烃源岩,与塔北东部同发育在志留系风化壳剥蚀尖灭线附近的哈得18C井海相原油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志留系砂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地层埋藏史研究成果,推断英买35井区志留系砂岩主要成藏时间为距今5 ~ 8Ma的晚喜山期.结合库车凹陷两套陆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重构了该区域湖相原油的成藏过程,表明康村组沉积后白垩系卡普沙良群与志留系风化壳是湖相油气向台盆区输导的重要通道,预示着湖相原油运移充注的范围十分广泛.成藏机理分析表明,志留系风化壳的构造幅度和面积控制了油气的充注范围,直接盖层的封盖条件控制了风化壳储层的含油气性.塔北地区东、西部志留系风化壳的暴露时间和地层组合关系的差异,是东部形成海相含油气系统,而西部发育海、陆相油藏垂向上叠置,互不交叉的复式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
干湿交替的回灌方法常被用于解决地面回灌补给地下水的堵塞问题。研究干湿交替条件下地面回灌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指导再生水回灌地下水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在入渗强度为10.5 mm/h的条件下,日均进水量3 888 mL;用干湿交替的地面回灌模式持续运行136 d,累计灌入氨氮含量为5 mg/L的模拟再生水23 894 L,研究包气带土柱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氮素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充分利用包气带的好氧、兼氧和厌氧环境,生物脱氮是地下水回灌过程中脱氮的主要途径。包气带对氨氮的去除机理主要为土壤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回灌过程中累积在土颗粒表面的氨氮在干期发生硝化作用,干湿交替会加强氮素在包气带的迁移转化,导致干期后的回灌初期大量硝态氮迁移到饱和带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99.
通过岩心观察并充分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矿物、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成岩矿物等将储层划分为绿泥石衬边弱溶蚀、不稳定组分溶蚀、压实致密、高岭石充填和碳酸盐胶结5种成岩相。并通过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归纳出不同成岩相在GR、AC等测井曲线及其组合上的响应特征,由此实现各单井储层成岩相的连续划分。对长8油层组层序界面和基准面旋回与成岩相展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界面附近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及高岭石充填相较为发育,且各井之间对比性良好,同时层序界面也控制了碳酸盐胶结;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湖泛面处均发育井间可对比的压实致密相,长82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体一方面易于遭受溶蚀产生次生孔,另一方面由于受沉积驻留和碎屑组分影响导致压实强度较弱,因此物性总体比长81砂体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