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信息动态     
变质岩是组成硅酸盐地球的三大岩石之一,对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地壳演化、研究地壳热结构历史记录、恢复变质岩原岩建造和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变质岩学科在超高压/高温变质作用、相平衡、变质流体以及变质岩地球化学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又相继在柴北缘野马滩、南阿尔金、东昆仑、北秦岭及西南天山的不同类型岩石中发现了柯石英、斯石英假象(副象)以及其他一些特征的超高压变质指示矿物和结构,确定了这些超高压变质带的野外分布特征.在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方面,识别并确定了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岩石的出露规模,准确的变质时代和时间尺度的限定以及P-T-t轨迹的构建,尤其是在进变质阶段的确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相平衡研究方面,在热力学数据库和矿物相及熔体活度模型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模拟计算软件GeoPS,建立了基于ACF组分分析的变质基性岩完整相平衡关系;同时在深熔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的定量模拟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在矿物温压计研究方面,首次建立了与斜长石无关的GBAQ压力计、二云母压力计和白云母Ti温度计.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高场强元素(如Ti、Nb、Ta、Zr、Hf等)和卤族元素(如F、Cl、Br和I)在变质脱水过程中的迁移和分异,以及变价元素(如V、Fe、W和Mo等)对指示氧逸度的变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流体研究方面,对俯冲带高压-超高压流体活动的证据、流体成分的确定及流体活动时限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52.
临沧花岗岩岩体(简称临沧岩体)是滇西澜沧江地区南段出露面积最大的复式岩基,也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单元,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样品得出的定年结果为225.1±6.1 Ma,表明这些花岗岩类侵位于晚三叠世。临沧花岗岩的K2O/Na2O值大于1,铝饱和指数A/CNK=1.05~1.95属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06~21.01),亏损重稀土元素,并显示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20~0.38)。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临沧花岗岩应为昌宁-孟连古特提斯封闭过程的产物原岩为中下地壳贫粘土的变质砂岩和变质泥岩,其Pearce构造判别图解中的同碰撞属性是对古特提斯封闭及保山-思茅地块碰撞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3.
本文基于菲涅尔反射公式,结合现有的偏振反射模型对单叶与植被多角度偏振测量结果与理论结合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偏振反射在前向散射方向可以通过菲涅尔反射公式进行解释,但是,在后向散射方向则需要考虑其他物理机理。此外,传感器获取的植被偏振信息既可以作为一种"噪声"来剔除,剔除后在可见光波段将相对误差从原来的30%降低到20%以内,又可以作为额外有效的信息源表征植被的结构特征:通过模型参数的大小判断冠层形态的平整程度。本文可以作为植被偏振探测的系统化方法,并且给出植被固有的偏振反射效应规律,即植被越平展光滑,产生的偏振信息越多;同时也将偏振光遥感在植被监测中的有效性凸显出来,即偏振信息的剥离有助于提升双向反射模型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4.
山东省莱芜市幅1:50 000水文地质图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数据集选取山东莱芜市幅1:50 000地形图空间数据库、莱芜市幅1:50 000地质图部分数据作为底图,采用本次水文地质调查取得的最新数据编制而成。除水文地质图外,数据集还包括机(民)井、泉、钻孔、水质分析及水量计算等数据表,主要分类及数据量为机(民)井209个、泉14个、水库13个、长期监测点13处(监测数据936点次)、地下水水位及水量统测100点次、环境地质点6个、样品采集(全分析、同位素及岩石)90组等。本数据集主要使用MapGIS 6.7平台辅助制图,数据量约169 MB,坐标系为CGCS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带)。数据集不仅用二维方式标注了关键水文地质信息,还在主图及部分镶图引入三维地势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5.
雨滴溅蚀下压实黄土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裸露黄土路堤边坡水土流失现象,为进一步研究降雨条件下雨滴击溅对路堤边坡的破坏作用,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单雨滴溅蚀试验,观测试件表面溅蚀坑深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地表压实度和雨滴击溅速率两种因素作用下压实黄土的溅蚀破坏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压实度、含水率对黄土耐溅蚀性的影响,分析了降雨强度与土体溅蚀破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溅蚀坑内存在薄层积水时,短历时降雨易使土体发生表层破坏;反之,容易产生二次溅蚀,二次溅蚀易造成黄土路堤边坡的深层破坏。  相似文献   
156.
以实际案例的形式阐述了GPS平面控制网建立的全过程,规定了该网的控制点点位选择原则及埋设标准,简单描述了该项工程的数据采集要求,利用基线解算和平差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最终的处理,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并得出结论:该网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数据成果质量优异,可作为该工程的首级平面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157.
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是实现我国地震观测系统数据汇集处理工程化、运维管理智能化以及地震监测服务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新升级研发的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系统实现了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波形数据流服务,其具有丰富的适配器用于汇集地震监测台站或数据中心的实时地震波形或触发信息数据流.新系统支持快流/慢流混合传输和预警数据低延...  相似文献   
158.
湖南崇阳坪地区沙溪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溪钨矿床是近年来在崇阳坪地区新发现的一个产于中华山岩体接触带内的矿床,其资源量有望达大型规模。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资料,在现有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富集规律、找矿标志及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认为矿区钨矿化具有分段富集的现象,富集部位与含脉密度增大、云英岩化增强等部位吻合,且从地表浅部向深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细脉变多、矿化加强的趋势,已发现矿体深部很有可能存在厚大的钨矿体,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59.
吕海波 《干旱区地理》2022,45(3):860-866
为探索湿地水位变化与土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对黄河中游芦苇湿地进行了半注水和满注水样地处理后的动态监测,对比了7 d水位变化过程中土壤气体排放差异。结果表明:注水造成了土壤CO2排放速率的显著差异;随土壤温度上升,H2O、CO2、H2S排放速率都有上升趋势(满注水样地的H2O除外);半注水和满注水造成的影响,H2O排放速率表现为趋同-异步-消失的特征,在注水前期(63.73 h)半注水和满注水差异基本一致,后期差异较大,直至125.64 h后注水的影响才消失,总体分别造成H2O排放总量76.3%和31.3%的增加;CO2排放速率表现为异步-趋同的特征,注水初期环境的改变造成CO2排放的一致减少,37.69~68.66 h二者出现明显差异,68.66~125.64 h水位虽然恢复,但差异仍然存在,注水分别造成CO2排放总量50.1%和43.2%的减少;H2S排放速率表现为无变化-异步-无变化的特征,总体造成H2S排放总量42.3%和32.3%的增加。研究追踪了水位上升后土壤H2O、CO2和H2S排放速率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影响具有异步性和持续性的特点,CO2排放速率表现出较长的响应周期。研究结果对于河流湿地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土壤气体排放对水位变化的响应滞后意味着对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影响,其波动过程需要更长时段的精准研究。  相似文献   
160.
The satellite-based quantification of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due largely to the limitation or uncertainties in characterizing cloud-base height (CBH). Here, we use the CBH data from radiosonde measurements over Chin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llocated cloud-top height (CTH) and cloud properties from MODIS/Aqua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CBH on shortwave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SWCRF).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SWCRF at the surface (SWCRFSUR),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SWCRFTOA), and in the atmosphere (SWCRFATM) are estimated to be ?97.14, ?84.35, and 12.79 W m?2, respectively for the summers spanning 2010 to 2018 over China. To illustrate the role of the cloud base, we assume four scenarios according to vertical profile patterns of cloud optical depth (COD). Using the CTH and cloud properties from MODIS alone results in large uncertainti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SWCRFATM, compared with those under scenarios that consider the CBH. Furthermore, the biases of the CERES estimation of SWCRFATM tend to increase in the presence of thick clouds with low CBH. Additionally, the discrepancy of SWCRFATM relative to that calculated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CBH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COD. When a uniform COD vertical profile is assumed, the largest SWCRF discrepancies occur during the early morning or late afternoon. By comparison, the two-point COD vertical distribution assumption has the largest uncertainties occurring at noon when the solar irradiation peaks. These findings justify the urgent need to consider the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s when calculating the SWCRF which is otherwis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