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王嘉玮  王刚  王宗起  武昱东  王东升  王坤明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869-67040885
南秦岭的北大巴山—武当山—十堰—随州一带发育大规模的镁铁质岩墙群,其岩石学成因为地质学家所广泛关注。本文对其中的武当山十堰地区黄龙—方滩一带发育的辉长岩体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龄以及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21.2±2.5 Ma);岩石地球化学组成显示辉长岩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其平滑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与E—MORB相似;中等Ti、Zr、Hf、Nb含量,亏损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结晶年龄锆石的ε_(Hf)(t)值在-13.5至-6.18之间,表明岩石具有古老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2103~1640 Ma)。综合分析表明:该套辉长岩岩浆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低压、中等程度部分熔融形成,并且其源区为亏损地幔与富集地幔组分混合成因;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的相关资料,认为该套E—MORB性质辉长岩形成于类似汇聚边缘的构造环境,可能为受勉略洋壳俯冲影响,为俯冲—碰撞造山阶段产物。  相似文献   
252.
作为典型的黑炭,近年来生物炭的应用发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由于生物炭施加在土壤中,在表生地球化学长期作用下,会有部分逐渐破碎变小,直至微米、纳米级别,在土壤或水体中迁移,因此,对生物炭、特别是活性更强的纳米级生物炭的迁移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关于纳米级生物炭的迁移性研究目前十分匮乏。通过石英砂柱中纳米生物炭的柱迁移实验,获得天然有机质和不同pH值(4、7、10)条件下的穿透曲线和空间滞留曲线,研究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有机质(腐殖酸)能增强纳米生物炭的迁移性,中碱性pH环境也有助于其迁移。一方面纳米炭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腐殖酸和碱性环境有助于增加纳米炭和石英砂介质的颗粒表面负电荷,增大Zeta电位值(负值),从而使颗粒间静电排斥力增强,有助于纳米炭的迁移。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生物炭在自然界中地球化学迁移行为及其吸附污染物后的潜在迁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3.
周景尧  李哲  陈家玮 《地学前缘》2019,26(4):295-300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能有效降解水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共存重金属会对环境修复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文中重点研究了不同pH环境条件下不同重金属离子对针铁矿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水中磺胺吡啶(SPY)的影响。不同类型重金属离子(Cu^2+、Pb^2+、Cd^2+,0.2mmol/L)在反应体系(初始条件:针铁矿,1.0g/L;PS,4mmol/L;SPY,10mg/L;pH=8.2)中对SPY的降解对比研究发现:在无重金属共存的条件下,针铁矿/PS体系降解SPY的去除率为25.2%;Pb^2+和Cd^2+对针铁矿/PS体系的影响较弱,去除率分别为30.8%和34.8%;Cu^2+的促进作用很大,可以使SPY被完全降解(100%)。机理分析认为,在针铁矿/PS体系中Pb^2+和Cd^2+主要通过影响吸附作用导致磺胺吡啶被去除,而Cu^2+主要通过自身活化PS的作用。不同pH条件(3.0,8.0,12.0)实验证实弱碱性条件下,Cu^2+/针铁矿/PS能够发挥较高的活性从而降解SPY。本文结果为采用针铁矿活化过硫酸盐技术修复类似复合污染地下水环境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54.
对新疆西准噶尔南部地区与早古生代蛇绿岩紧密伴生的业姆奇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进行研究,认为业姆奇花岗岩为低钾(拉斑)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板内靠近岛弧区域特征。通过对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比较准确的年龄数据539.7±2.6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寒武世,该侵入岩作为西准噶尔地区最老的岩浆活动产物,代表了在诺丁尼亚统一大陆形成之后早期裂解阶段古洋盆初期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255.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的基础。本文基于有机碳含量、沥青反射率、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及低温氮气吸附等方法,探讨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沉积组成、孔隙结构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陡山沱组为硅质和钙质页岩,TOC介于3.29%~6%,主要为I型干酪根,处于高-过成熟阶段;(2)陡山沱组页岩有机孔发育程度较低,无机孔提供主要储集空间,包括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的粒间孔、层间孔和部分溶蚀孔,以及少量微裂缝;(3)孔径分布范围为1.1~284nm,总孔体积平均为0.034ml/g,微孔、介孔和大孔体积分别为0.005ml/g、0.023ml/g和0.006ml/g,以介孔为主;(4)陡山沱组页岩TOC与孔体积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有机孔对孔体积贡献较小。硅质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孔体积正相关性较好,表明矿物组成是陡山陀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鄂西地区陡山沱组页岩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生烃条件和页岩气储集空间,是潜在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256.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 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 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7.
下扬子地区前陆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印支—早燕山期发生陆—陆碰撞时,使造山带南部的下扬子地区成为前陆变形带。下扬子前陆变形带上,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南运动,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北运动,总体呈两套对冲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长江以北前陆变形的动力来自华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碰撞,长江以南前陆变形的动力来自沿江南隆起带的板内造山。  相似文献   
258.
泾阳4.8级地震应急监测及泾阳台短水准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泾阳4.8级地震应急监测情况及震后地震趋势分析过程,着重分析了这一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泾阳地震台短水准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59.
对湖南及其邻区7°×7°范围内的历史有感地震进行了分析,按照C-R关系推测,研究区自1509年起肘≥31/2地震目录基本完整.研究区现代地震活动水平较弱,而破坏性地震不仅发生的周期较长,且频次较低,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很难将现代小震与历史破坏性地震合理地结合起来.考虑了较为完整的有感地震目录后,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样本量显著增加,b值拟和的相关系数提高了,拟和方差降低了,拟和结果也更加合理,年发生率v4的计算也变得更为合理.同时发现,较强历史有感地震的空间分布与深部构造有密切关系.该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区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0.
As the largest fault trending NNE-SSW to NE-SW in the eastern Eurasia Continent,the Tanlu fault zone(TLFZ)extends over 2,400 km within China,roughly from Wuxue,Hubei Province,to Russia.Since the Quaternary period,the TLFZ has been an earthquake-prone area in eastern China where several major earthquakes resulted by tectonic compression occurred,causing tremendous casualties an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Many studies o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TLFZ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few decades.However,numerous ke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fault zone remain unanswered due to a lack of clear sub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and fault delineation.In this study,we present high-resolution tomographic results across the TLFZ to the east of Hefei,where one 22-km-long passive seismic array with densely spaced short-period nodes,and a 24-km-long magnetotelluric array were deployed adjacent to each other.We find the velocity and resistivity variations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known surface geology.Sharp property contrasts in both the seismic shear wave velocity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profiles clearly delineate the Tanlu F1 fault(TLF-1)near Hefei.More interestingly,an upwelling with distinct high velocity is imaged within the Hefei Basin to the west of the TLF-1,whereas a slanted block with low-velocity and low-resistivity seems to cut into or thrust upon the high-grade to low-grade middle-pressure rocks in the Zhangbaling uplift right below the Tanlu F2 ductile shear fault(TLF-2).The presented results show a new approach to characterize deep sub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TLFZ beyond 2-km depths using passive data,which it is often difficult for active seismic surveys with refracted and reflected waves to i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