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篇
  免费   755篇
  国内免费   1067篇
测绘学   468篇
大气科学   510篇
地球物理   793篇
地质学   1868篇
海洋学   621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262篇
自然地理   52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西藏定结地区爬坡沙丘粒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定结地区典型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的形态参数、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进行分析,揭示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极细砂含量较少,同时含有少量粉砂和粗砂,不含粘土成分。(2)沙丘平均粒径范围1.98~2.41 Ф,分选系数变化范围为0.45~0.75,属中等分选,偏度变化范围为0.01~0.12,呈近对称至正偏分布,峰度变化范围为0.94~1.01,呈中等尖锐峰态。(3)从样品PPSQ1~PPSQ6,随着高度和距离的增加,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先变细后变粗,分选不断变好。(4)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漫滩。(5)与雅鲁藏布江、东昆仑山地区爬坡沙丘对比可知,定结地区的沙丘粒径较粗,分选较好,主要是物源及风力分选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992.
渗流井合理竖井降深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单位面积河流在单位水头差作用下的渗漏量来表征河流渗漏能力,建立渗流井取水理想模型,分别计算了在不同河流渗漏能力和含水层渗透性能条件下,竖井降深对渗流井出水量的影响.建立渗流井取水非稳定流模型,计算了在前期稳定竖井降深不同条件下,河流断流后渗流井出水量衰减过程及竖井降深发展过程.提出渗流井合理竖井降深应根据河流与地下水是否脱节以及含水层渗透性能,在岸边渗流井中部及一侧各布设一个观测孔,根据观测孔水位进行确定.对于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强地区,渗流井竖井降深应使得渗流井范围内地下水位与河流脱节,但高于辐射孔顶面;对于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差地区,渗流井竖井降深应使得侧部观测孔水位接近河床底面或刚出现脱节.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对人工繁育的岱衢族(DQ1和DQ2)、闽-粤东族(MY1和MY2)及正交(DM1和DM2)和反交(MD和MD21)F2及F3连续两代共8个群体的250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检测.15个位点在所有检测群体中均为高度多态,共检测等位基因21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是8.1-11.7,平均观察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598-0.790和0.732-0.794.F2和F3代内的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代间在15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上存在约34.13%的遗传差异;Fst值检测发现,F2的4个群体间的Fst值是0.028-0.067,平均0.0429,F3的Fst值是0.037-0.068,平均0.0535.经过一代繁殖,F2和F3之间的遗传分歧平均增加了1%(0.0106);群体间的N-J聚类图显示,8个群体虽然聚成一族,但是F2和F3之间的遗传距离有增大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随着人工选育力度的加强,岱衢族和闽-粤东族大黄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由近及远,遗传分歧有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皮肤溃疡病抗性和敏感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个10 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5个随机引物,在两个群体中共扩增了326个位点,抗性群体多态住点比率为44.24%,遗传变异度为0.123 7,Shannon多样性值为0.1149,分别比敏感群体高3.87%,5.82%和2.68%,表明花鲈抗病群体比敏感群体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5条随机引物中,7条引物在两群体中的扩增结果存在差异,其中S11,S15,S4,S414,S416,S9在抗性群体的扩增结果比敏感群体多1个多态住点,S52多2个多态位点.在这8个特异多态位点中,S52-1,S4-1,S414-6,S9-2在敏感群体中全部出现,呈单态性;S15-5,S11-6,S416-6,S52-5只在抗性群体中出现,出现频率分别为38.5%,30.8%,23.1%和23.1%.说明这8个位点在两群体中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表明,花鲈皮肤溃疡病在遗传上是比较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与某个遗传标记有关,可能与多个遗传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有棘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28S和COI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28S rD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表型的DNA序列差异很小,28S rDNA(1 075 bp)无差异,而COI(659 bp)碱基差异最大为1.5%,不能提供这两种表型的栉江珧划分为两个种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6.
利用2006年夏、冬季两个航次采集的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样,分别采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Cu、Pb、Cd、总Cr的含量以及溶解态Zn的含量,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面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90、0.54、5.80、0.080和0.46 μg/dm3;冬季则分别为1.01、0.81、9.32、0.070和0.31 μg/dm3,上述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仅夏、冬季Pb的部分站位以及冬季Zn的部分站位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冬季高于夏季;Cd和总Cr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3)影响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入海径流和排污口等输入海域的重金属对海水表层的重金属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盐度、pH值、悬浮颗粒物质、营养盐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主力气源岩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热成熟史的研究对本区天然气充注过程和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单井以及研究区内二维剖面、平面进行了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在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中侏罗世以后,烃源岩持续埋深,早白垩世末期至最大埋深(4000m左右),绝大多数的天然气都在这一阶段生成,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以后只有少量天然气生成;(2)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源岩最大累积生烃强度可达到2200×10^8m^3/km^2,对现今天然气的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公平性的水环境容量分配研究——以沱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益是容量分配的两个重要原则.在我国目前采用的水环境容量无偿分配方式下,公平原则是需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公平的基础上追求效益.以沱江流域为对象,综合考虑涉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客观因素,筛选指标确定系数对流域容量进行分配.应用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公平的基尼系数概念,对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进行评估,给出综合体现社会性、经济性和历史性的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999.
GPS Block IIR(M)����ԭ�����Ӳ�Ԥ���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ú?????????GPS Block IIR??M??????????????????????о??????????GM(1??1)??AR(p)??????????1???????????????1 ns????????10??????????????10 ns??????????????ζ??????GM??1??1???????????????????????IGS(the 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 for Geodynamics)??????????7 ns??????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中国高学历人才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6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集聚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描绘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格局及变化,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影响高学历人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人才分布表现出较大的非均衡性,集聚程度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且2000~2015年间,人才稀疏区面积下降而集聚区面积上升;(2)中国人才密度的全局莫兰指数为正,表明中国的高学历人才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而2000~2015年此指数有所下降,表明人才分布整体上有分散趋势。2000年热点区与次级热点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其中热点区为京、津、沪;而2015年,热点以及冷点区域均有所扩张,表明局部地区人才仍然有集中化的趋势;(3)工资水平、高校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是决定人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没有证据表明生活支出比、失业率、房价有显著影响。人才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工资水平、高校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等影响因素也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