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杨建业 《地球科学》2021,46(7):2341-2350
在地球化学、天体化学乃至宇宙化学领域中,有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著名的偶数规则(即Oddo-Harkins规律),该规律认为,元素在太阳系分布中,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通常会比相邻的两个奇数元素丰度值高.通过研究发现,化学元素在宇宙不同自然体系中分布与分配,至少对非亲气元素而言,在统计上还呈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周期性变化恰好和元素周期律吻合.而偶数规则也和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实际上是同一地球化学现象不同侧面的反映.以地球和金星等自然体系的化学元素质量丰度的比值为例,说明任意两个自然体系,其形成与演化的历程、机制、程度、条件以及物质的来源和化学构成愈是接近,二者之间的元素比值的变化波形就愈符合元素周期律.定量地确定元素在自然体系中分布/分配曲线对元素周期性变化曲线的吻合程度.元素在自然体系分布上的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发现及其量化描述的实现,为更科学地、精确地计算、校验和获取自然体系中化学元素的一些基础数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2.
为实现最大化油藏接触,提高油藏产出水平,长庆环江油田巴19区块长7油藏采用大斜度井开发方式。在初期压裂改造中,由于忽视了层内钙质夹层对压裂缝高的影响,导致实际裂缝的几何形态与设计产生巨大偏差,出现了邻井裂缝串通及生产高含水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油藏剖面测井特征,在细分层位基础上分析纵向应力分布,研究“复合层效应”影响裂缝缝高延伸的关键因素,优化了分段压裂方案,获得了更好的水力裂缝几何形态和尺寸。技术调整后现场压裂工艺质量获得提高,长7段油藏压裂改造质量优良率100%,大大提高了该区块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03.
琼东南盆地东部层间断层系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琼东南盆地最新3D地震资料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运用先进的地震剖面相干处理技术,在琼东南盆地东部早-中中新世泥岩中发现了大量层间断层,这些断层剖面上为板状正断层,倾角一般大于45°,长度不超过1000m,但是平面走向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研究区层间断层为以体积收缩机制为主要形成机制,在区域应力、重力滑塌和超压水力破裂多种力学机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基本限制在层间的、多种类型和多种性质的断层组合。研究区东北部主要为体积收缩机制形成的层间断层,并受到重力滑塌的影响,断层主要表现为平行于等深线的EW向的断层密集带和与之垂直的SN向直线状断层;中部主要受超压水力破裂作用和体积收缩机制的影响,断层主要由放射状断层和与之垂直的层间断层两部分组成;西南部地区主要受体积收缩作用和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在构造断层影响区,层间断层走向与构造断层相互垂直,未影响区则表现为断层多边形。  相似文献   
104.
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作者利用美国LCT综合反演软件对收集到的重磁数据进行处理解释,结果显示在南海北部从台湾西南部到一统暗沙隆起,即沿南海海盆北部陆坡为一条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峰值带,指示了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其北部的高磁异常代表了与之对应的古火山弧。深反射地震资料也验证了南海北部陆坡位置存在古俯冲带,钻井资料显示俯冲带存在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据此绘制了南海地区晚中生代到现今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图,指出南海的扩张应与晚中生代俯冲带这个先存的软弱带有关,南海海盆正是从古俯冲带的位置开始扩张。  相似文献   
105.
采用五天滑动平均方法,对我国最冷日期及其日均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气候分析。最冷日期及其日均温有沿着纬向分布的特征。最冷日期除在西北地区、东北的北部边陲和滇南外,其余大部地区都出现在“三九”期间;最冷日平均气温自南向北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06.
秦始皇陵的殉葬品—兵马俑(陶俑和陶马),身上原都绘有鲜艳的颜色,尽管现已脱落,但颜色本身未变,在脱落的层片上仍新鲜可见。本文作者利用发射光谱、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这种彩绘的成分及其耐久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兵马俑的彩绘成分均为天然矿物及其简单的产品,这也正是其耐久性能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7.
This paper continues earlier studies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1969–1970 jump of the secular variation rate has a worldwide character. The geometry of the jump presents some similarities with the geometry of the secular variation itself. We give a new estimation of the westward drift rate and information abou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ecular variation field.  相似文献   
108.
用INGLADA与GEIGER方法实现近震精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近震定位方法,即利用INGLADA方法实现近震初定位,并对初定位结果利用GEIGER方法进行校正,最终取得精确定位结果的近震定位方法。通过使用虚拟台网测试此定位方法以及该定位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表明,将INGLADA与GEIGER方法相结合,在区域地震台网中是一种较理想的近震定位方法。作者已经在MATLAB下实现了此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09.
陈阆笙  曹建业 《水文》1998,(1):33-38
汾河下游柴庄以下河段由于受人为和处在然等多种因素影响,河道发生持续淤积,过水能力大幅度降低,使河道行洪特点发生很大变化,正常洪水预报方法失效。  相似文献   
110.
东北亚断陷盆地系与北美西部盆岭省伸展作用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北美西部盆岭省相比,东北亚新陷盆地系是一独具有特色的大陆裂陷作用区,该断陷盆地系发育于晚中生代期间,以巨大的规模,复杂的动力学背景和伴有一套大陆边缘扩张型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发育于宽裂陷作用背景之下,盆地拉伸率较低,但沉降较深,蕴藏有巨大的能源资源,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煤和油气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