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篇 |
大气科学 | 11篇 |
地球物理 | 18篇 |
地质学 | 41篇 |
海洋学 | 5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1900年以来仪器记录到的中国及边邻地区8级地震,讨论了中国大地震重复、集中发生的阶段性和周期性。依据构造块体、活动构造带,分析了大区域范围内不同时段8级地震跳跃迁移轮回。根据8级地震活动的周期性、阶段性及其迁移轮回初步预判,中国西部在数年内仍然存在发生M≥7.8地震的危险性,中长周期大地震浩劫或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城市近地层湍流通量及CO2通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京325m气象塔47m高度上2006年全年连续观测获得的湍流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市近地层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的典型日变化、月平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单波峰日变化特征,在15时(北京时间)左右达到最大,季节变化中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最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92~389W.m-2和-75~376W.m-2,其日变化也表现为单波峰特征。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受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源影响,入夜后虽然降为负值,但只略小于0。阴雨天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很小,降雨前后有明显区别。感热和潜热最大值分别在春季3月和夏季6月,最小值都在冬季1月;城市下垫面CO2通量总表现为正值,即净排放,最大值为3.88mg.m-2.s-1,不稳定情况下最小值小于-2mg.m-2.s-1。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在工作日与周末有明显区别;由于冬季采暖,CO2通量明显大于夏季;在夜间,CO2通量受进城车辆的影响也出现高值。 相似文献
46.
47.
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油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火山岩油气藏 ,要求对火山岩中含油气系统的情况进行研究。本文详细讨论了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指出在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过程中 ,除了要进行常规研究中的含油气系统识别分析、含油气系统要素分析、含油气系统作用分析以外 ,重点要考虑作为油气储集层的火山岩的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另外 ,本文还给出了火山岩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方法 ,并在文章的最后绘出了火山岩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48.
Jianwu?TangEmail author G?Richard?Whittecar Karen?H?Johannesson W?Lee?Daniels 《Geochemical transactions》2004,5(4):49
Backfills of dredged sediments onto a former sand and gravel mine site in Charles City County, VA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contaminate local groundwater. To evaluate the mo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and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contaminants from
the dredged sediments,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was used to partition trac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sediments from
the local aquifer and the dredged sediments into five fractions: exchangeable, acidic, reducible, oxidizable, and residual
phases. Sequential extractions indicate that, for most of the trace elements examined, the residual phases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total extractable fractions are mainly from reducible and oxidizable
phases. Only Cd, Pb, and Zn have an appreciable extractable proportion from the acidic phase in the filled dredged sediments.
Our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suggest that the dredged sediments are mainly subject to a decrease in pH and a series of oxidation reactions, when exposed to the atmosphere. Because the trace elements released by carbonate dissolution
and the oxidation (e.g.,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iron sulfide and, ammonia oxidation) are subsequently immobilized by
sorption to iron, manganese, and aluminum oxides, no potential contaminants to local groundwater are expected by addition
of the dredged sediments to this site. 相似文献
49.
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存在中央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渭河古隆起及乌审旗古隆起4个主要的隆起构造。作者通过沉积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大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并首次提出“渭河古隆起”的概念。研究表明,4大古隆起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代和区域构造环境,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 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拉伸构造环境,在印支期发生构造反转而转化为坳陷沉降区; 乌兰格尔古隆起则是自盆地基底形成以来就已存在的长期继承性隆起,但在白垩纪及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现今构造的不同单元; 渭河古隆起形成于白垩纪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也是在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今构造的不同单元; 乌审旗古隆起是前寒武纪即已存在的古地形高地,早古生代并无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是在寒武纪海侵沉积时突显、奥陶纪开始沉积后即快速消隐。古隆起的控藏差异主要表现为: (1)古生代及之前形成的古隆起对盆地油气成藏多具有控相、控储及控制源—储配置等积极作用,且后期“由隆转坳”的古隆起对油气的成藏演化极为有利; (2)白垩纪以来的较晚期隆起对油气成藏总体以破坏性作用为主,尤以对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