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500kN 足尺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们制作的、目前出力居世界前列的500kN足尺MR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阻尼器的性能试验及力学模型的参数识别进行了研究。在对磁流变液材料的最大屈服剪应力、抗沉降稳定性以及磁滞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确认该磁流变液的抗沉降稳定性和其他两项性能指标满足MR阻尼器的设计与工程应用要求。同时,对此500kN足尺MR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内置式碟型弹簧蓄能器、磁场防漏设计以及引线保护等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此MR阻尼器性能的试验,依据阻尼最小二乘法,对MR阻尼器采用的修正的B ingham模型的参数进行了识别,得到了与试验结果吻合的MR阻尼器的力学模型。通过研究可知,高性能磁流变液材料的制备以及MR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是大吨位足尺MR阻尼器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提出了核心筒部分悬挂结构体系,在已有该体系振动台试验基础上,建立了该体系的抗震分析简化力学模型及其理论公式。按小震、中震和大震3种不同的地震作用情况,分析了该结构体系力学模型和动力方程的差异。利用有限元分析程序SAP2000,对这种结构体系进行了小震和大震作用下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3.
In the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ructures, the true velocity and absolute acceleration are usually approximated by their corresponding pseudo-values. This approach is simple and works well for structures with small damping (say, less than 15%). When the damping of a structure is enhanced for the purpose of response reduction, it may result in large analysis and design errors. Based on theory of random vibration and the established mechanism of seismic response spectra analysis, a method is developed (1) to predict the relative velocity spectra with any damping ratio level directly from the 5% standard pseudo-acceleration spectrum; and (2) to estimate the peak absolute acceleration. The accuracy of both is validated by using two selected ensembles of ground motion records.  相似文献   
24.
海绵城市建设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内涝、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自2015年起共确立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区,为今后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示范。基于实地调研、查阅资料并对比分析穿紫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植被和气候等自然要素变化。结果表明:常德市城市内涝有效缓解,但在暴雨发生时局部仍出现积水和内涝现象;穿紫河水质总体上由劣Ⅴ类转变为Ⅲ类,但在冬季周期性恶化及污染物富集;穿紫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同时也表现出植物种类单一、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植物种类较少、生态系统不完整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常德市夏季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程度缓解。常德市2004-2019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穿紫河流域的生态效应,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础,也为合理评价其他试点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
无机盐改性对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考察了无机盐改性对沸石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效果的影响,并对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NaCl及CaCl2改性对沸石吸附氨氮的性能影响不大;CaCl2改性可以提高沸石Ca2 的交换量而降低Na 的交换量,NaCl改性则可以明显降低Ca2 的交换量和增加Na 的交换量.②NaCl及CaCl2改性对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氨氮的释放影响不大,而对控制底泥磷的释放则影响较大,沸石覆盖控制底泥磷释放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CaCl2改性沸石>天然沸石>NaCl改性沸石.③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机理为沸石的物理吸附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机理包括沸石的机械阻挡作用和沸石与铵所交换出来的Ca2 对磷酸盐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26.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尘的演化历史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39%,蒙脱石含...  相似文献   
27.
在工程实践应用中,为了有效利用GPS高程数据,减少对传统水准测量的依赖,提高GPS高程异常的拟合精度便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在介绍二次曲面拟合和最小二乘配置拟合基本原理分析、算法过程推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首先在二次曲面拟合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原始观测数据与拟合数据之间的残差序列,然后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包括二次曲面拟合模型误差的综合误差进行优化减弱,最后得到新的高程异常。通过实例,将二次曲面拟合法,最小二乘配置法与文中提出的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的组合方法的拟合预测精度要明显优于最小二乘配置及二次曲面拟合。  相似文献   
28.
青岛市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建筑物—裸土指数定量表征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个生态要素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比分析2013、2019年两个时期遥感生态指数。结果表明,青岛市生态环境呈局部优化改进、整体下降趋势;同时,将青岛市遥感生态指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表覆盖变化数据、路网交通数据、夜光数据进行耦合性分析,进一步分析探寻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9.
地表覆盖分类成果质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建伟 《测绘通报》2020,(9):159-161
自我国全面建成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库之后,工作重心由全面普查变为重点监测。不论普查还是监测,准确地对地表覆盖进行分类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常态化监测阶段,把握地表覆盖分类成果的主要质量指标,归纳其诸如变化率、变化区域分布、变化类型,分析影响其成果质量的主要因素,对监测生产组织及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Underground brine is an unusual water resource that contains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It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a hyperarid inland basi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Pores in the brine storage medium act as storage space and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underground brine. Therefore, the porosity of brine storage medium determines its ability to store brine. In this study, Mahai Salt Lak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s a modern saline lake located in the north area of the Qaidam Basin. A total of 100 porosit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ight sampling points in two profiles of the research area at sampling depths of 1.30–314.78 m. The poros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brine storage medium were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porosity data.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brine storage medium contain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unlike conventional freshwater storage mediums. Moreover, the primary salt rock is susceptible to dissolution by lighter brine,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osit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a porosity greater than 20% remains even at buried depths greater than 100 m.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due to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salt formation time,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e porosity values of Mahai Salt Lake do not exhibit a wider distribution, but also show more extreme values than a nearby salt lake. Based on the porosity characteristics by depth,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econdary pores, flooding, stratigraphic static pressure, and other factors, porosity shows fluctuations with increasing dep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