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177篇
地质学   546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闽中北短时暴雨概念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福建中北部35个站1994~2001年97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将天气类型分为冷式切变(或槽)影响型、西南气流影响型、副高型(Ⅰ~Ⅱ型),归纳总结了各天气型的雷达回波源地、加强区域、路径、演变及降水特征,建立了天气图等常规资料与雷达回波资料相结合的闽中北短时暴雨3种概念模型。Ⅰ、Ⅱ型的降水强度总体相差不很大,有西南风急流比没有时降水强,Ⅱ型尤其明显,Ⅲ型降水强度最弱、持续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62.
宁夏区域精细化温度预报业务平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以宁夏中尺度数值模式温度预报为基础,以宁夏精细化预报系统温度预报产品为核心,结合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资料,以图形方式显示、修改和制作宁夏各站逐时温度预报业务平台。该平台以宁夏各地区代表站与该地区其它站之间的回归方程的计算量为依据,在温度预报物理过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修改曲线的方式,完成对大数据量温度预报值的订正。该平台的建成,为制作高时间密度的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使用1990~2005年全国730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格点分析资料对1990~2005年东北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类研究,探讨21世纪前后夏季东北暴雨的主要特征.按照东北地区日降雨量大于50 mm的站点数不少于5个的标准,统计出1990~2005年东北地区的69个暴雨个例(共90天).在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造成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研究.考虑阻塞高压、热带、副热带系统和西风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致分为6类:(1)台风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的远距离相互作用(20个,28.9%);(2)登陆台风(或南来低涡)北上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相互作用(16个,23.2%);(3)台风直接暴雨(1个,1.5%);(4)低槽冷锋暴雨(16个,23.2%);(5)低空切变型暴雨(2个,2.9%);(6)东北低涡暴雨(14个,20.3%).在所有个例中与台风有关的共有37个,超过一半,占总数53.6%.台风的远距离水汽输送或登陆台风北上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是东北地区产生大暴雨或持续性大暴雨的重要环流条件.此外,东北低涡和西风槽前系统造成暴雨个例也比较多,也是东北地区大范围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槽冷锋暴雨和东北低涡暴雨也各分为4小类.低空切变暴雨的切变线一般在低层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夏季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种类繁多,情况较为复杂,且进入新世纪以来该区降雨过程较为活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4.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大力推行的DVB-S共享数据平台,加强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发挥卫星垂直探测器(ATOVS)资料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以及监测重大灾害性天气系统中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基于DVB-S系统的NOAA/ATOVS资料的处理、分析与显示系统的概况及主要功能,并以2005年7月人们关注的台风“海棠”为个例,展示了利用该系统在监测和分析台风或强对流天气时的独特优势。该系统的建立,将解决省、地气象部门不能实时获取ATOVS资料的问题,并将推动ATOVS资料在气象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5.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值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压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和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66.
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量实测横断面资料为基础,研究了1973~1997年不同水沙过程对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成过程的影响。发现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二级悬河集中形成于1985~1997年的枯水阶段。高村以下河段二级悬河的形成可分两个阶段,1973~1985年大水条件下是冲刷主槽和淤积滩地的时期,但是由于泥沙主要堆积在靠近滩唇的部位,造成河床横比降增大;1985~1997年枯水条件下泥沙在主槽中大量淤积,导致二级悬河的形势更加严重。生产堤限制了泥沙的堆积范围,导致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生产堤外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生产堤距较窄的河段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了生产堤对二级悬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7.
论生态旅游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如何将重庆建成优秀旅游城市, 保持重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发展生态旅游。无论从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人文生态环境来看, 重庆旅游资源都有其固有的优势和目前所面临的危机,这种危机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出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发展生态旅游促进重庆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进而提出重庆实施生态旅游的基本对策和具体措施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8.
提出了一种新的波阻抗反演方法,首先根据地下反射系数序列是一个稀疏脉冲序列这一假设,将地震波阻抗反演中的目标函数表示为L1范数约束下的L1范数优化问题,并将L1范数用一个平滑函数来近似,从而使得目标函数函数可微。然后将L1范数约束下的基追踪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并利用基于导数的局部优化方法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求得反射系数,进而计算得到波阻抗。模型和实际资料计算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9.
随采地震能够对工作面前方地质异常体进行连续探测和实时预报,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够在煤矿井下开展随采地震长期连续监测的装备及配套软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于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MFC)开发框架,开发了一套随采地震监测数据采集软件,在室内、野外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联调测试,并且在贵州岩脚煤矿与井下随采地震监测设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面试运行。测试表明,软件实现了随采地震信号的高效采集、完全存储和处理软件的实时通信功能,具有运行稳定、操作便捷、处理高效、便于维护、无人值守等优点。  相似文献   
70.
Interpretations of palaeo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re important for reconstructing Earth history. Only a few maps showing the Jurassic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eastern Australia currently exist. Consequently,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etting of Australia in Gondwana is lacking. Core, wireline logs,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from the Precipice Sandstone and Evergreen Formation in the Surat Basin have been used to construct maps showing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through the Early Jurassi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succession consists of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 (Sequence 1 to Sequence 3) that were controlled by eustatic sea level.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 in Sequence 1 comprises braidplain deposits, confined to a fairway that parallels the basin centre. The strata were initially deposited in two sub-basins, with rivers flowing in different orientations in each sub-basin.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of Sequence 1 to lowstand systems tract of Sequence 3 is dominated by fluvio–deltaic systems infilling a single merged basin centre. Finally,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 of Sequence 3 show nearshore environments depositing sediment into a shallow marine basin. In the youngest part of this interval, ironstone shoals are the most conspicuous facies, the thickness and number of which increase towards the north and east. This study interprets a corridor to the open ocean through the Clarence–Moreton Basin, or the Carpentaria and Papuan basins, evidence of which has been eroded.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a commonly held view that eastern Australia was not influenced by eustasy, and propose a more dynamic palaeogeographic setting comprising a mixture of fluvial, deltaic and shallow ma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This work can be used to unravel the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sozoic eastern Australian basins, or in other basins globally as an analog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paralic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data poor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