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5篇
  免费   572篇
  国内免费   766篇
测绘学   245篇
大气科学   654篇
地球物理   761篇
地质学   1535篇
海洋学   346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380篇
自然地理   44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人们认识自然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只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82.
本文使用云南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北段1984——1985年由PDR-2数字事件记录仪记录到的84张地震记录图,按文献〔4〕中所述的理论和方法,用直达(?)波资料计算了该区的分区粘性多Q_α值,初步结论是:整个场区内介质粘弹性可用非线性体去近似模拟。Q_α值分布情况为:由云龙、洱源、漾濞三点所成的三角区内,其值约为50±30左右较低,而沿弥渡向北,经下关至剑川所示的整个断裂带上所测Q_α值较高,约在160±30左右。反映了明显的构造差异性。  相似文献   
83.
利用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28日期间我国云南省漾濞县及周边地区固定台站和漾濞地震后布设的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近震资料,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震震区的高分辨率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漾濞M6.4地震序列主要沿NW?SE向展布,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走向一致,地震主要集中在4—10 km的深度范围,呈约80°高倾角分布。结合定位结果与三维速度结构显示:漾濞M6.4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与速度结构变化具有相关性,主震位于P波、S波高低速异常交界处,这种介质物性变化的交界地带可能有利于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余震主要分布在低P波速度、高S波速度和低波速比的脆性区域;沿漾濞地震序列的分布走向,主震两侧呈现完全不同的速度结构,其西北部具有明显的高P波速度、低S波速度特征,该地区高密度、强韧性的地层可能是阻挡漾濞地震的NW向破裂而呈单向破裂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4.
西宁地震台FHD数字化核旋仪从2006年10月安装以来,一直与模拟仪器并行工作。二者采样率不同,所测的量也不相同。在对西宁地震台磁变仪的记录图纸进行数字化转换、生成分钟值的基础上,对FHD仪和磁变仪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FHD仪比三分量磁变仪更加准确地记录了当地地磁场的变化,数字仪器的观测资料明显优于模拟仪器。  相似文献   
85.
通过实际观测,描述了杭州地磁台方位角的检验结果,通过复测检验有两点认识: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须经过不同方法的严格比较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推广应用;如果采用简接法测定观测墩的方位角,其精度不完全决定于天文或GPS的观测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平角的观测精度.为此建议用此法测定观测墩的方位角,须有合理的观测程序和严密的观测技术,与此同时,尚须具备高于方位角精度要求的高精度精密光学经纬仪.  相似文献   
86.
基于小波变换的动态地震活动周期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杜兴信 《地震》1997,17(3):257-264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 ̄3a周期,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在1910 ̄1980年普遍存在30a左右周期,但在1980年后变为20a左右周期,小波分析揭示的地震活动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在依据周期规律外推  相似文献   
87.
1INTRODUCTIONTheBrahmaputraRiveroriginatesfromtheJimayanzhongglacieratthenorthfootoftheHimalayaMountainsinSouthTibet,China.I...  相似文献   
88.
渤海及邻近地区各主要断块近期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及邻近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因该区域主要处在郯庐断裂带和燕渤断裂带上,且这两大断裂带在渤海内交汇,故造成该区域地震活动频发.本文主要是分析了该地区近期地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3个方面,总结了地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的特征.为本地区地震灾害的防御,减灾等方面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Introduction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inerals and rocks a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look into the earths interior, including composition, geotherm,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luids and melts. Hydrous minerals formed by metamatu-siom are abundant within the earth.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dehydration effect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wave velocity of rocks such as serpentine, amphibole, most of whi…  相似文献   
90.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baseflow in large rivers, but up to now, no study on baseflow for the Yangtze River in combination with extreme drought and ex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has been carried out. Discharge data in 2000–2005 and in the extreme drought years, 1978 and 2006, at stations along the main stream, lakes and distributar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collected to analyse the features of baseflow in 2006 by using baseflow separation technique, HYSEP.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baseflow relative to the streamflow in 2006 was greater than those in other years. The variation of baseflow discharge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Stream (UYRS)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Stream (MLYRS). Human activities in MLYRS are more intensive than that in the UYRS and the baseflow discharge was greater. The baseflow is influenced by the extreme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with the former being the dominant factor in 2006.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interference to baseflow discharge was about 10% in 2006.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