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侵入岩形成时期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的上、下两套侵入岩与断层的错断及其与构造运动强弱的关系、与油气成藏期的关系以及侵入岩的平面分布研究,提出了侵入岩的侵入时期为三垛期,而非盐城期。通过对晚白垩世以来苏北盆地各期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火山活动的分析,认为高邮凹陷侵入岩的成因主要由于晚始新世至渐新世末,该区发生了三垛运动,并发育一系列北东及北西向的断裂构造,导致了岩浆活动,并以侵入特征为主。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高邮凹陷北斜坡中部沙埝地区沙50A井泰二段暗色泥岩系统取样,详细评价了其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各项指标,并依据泰州组烃源岩评价结果和成熟门限深度值划定了高邮凹陷泰州组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计算了相应的资源量。结果表明,该区泰州组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泰二段底部六尖峰泥灰岩段,该段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具有较好生油能力;该区泰二段烃源岩已处于成熟阶段,对应门限深度为2550m;有效烃源岩集中分布于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地区,生油量为2.9×10~8t,占高邮凹陷总生油量的60%,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3.
微体化石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成源 《地质论评》1993,39(6):515-521
多数微体化石仅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对生物整体或器官的研究不够,相当多的作者仍在命名大量的形态属种,落后于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微体化石是重要的,但微体古生物学家不能过份强调微体化石的重要而忽视与大化石和岩相研究的结合。在化石处理和鉴定过程中,由于微体古生物研究者对混杂问题注意和警惕不够,以至混入现代生物,误作化石。我国小壳化石的新属中,至少有5个属都是现代植物的种子或颖果,有的属  相似文献   
44.
崇明与南京台震前地电场变化异常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3日和12月25日江苏南通地区分别发生了ML3.8和ML4.1的地震群事件. 本文以上海崇明地电场台和南京地电场台ZD9A大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了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去噪音原理的基础上, 研究了这两个台站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资料在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多极距观测去噪音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识别地电场噪音的方法;② 在震前20天、2天及42天离震中较近的崇明台NS和NE方向上分别接收到了地震电信号, 其持续时间最长的为9天,而较远的南京台出现的异常信号都是噪音信号而非地震电信号;③ 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中公用电极的布极方式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独立的内流断陷湖盆,其中位于南亚季风区边缘的错鄂湖盆发育了巨厚的湖泊沉积,是研究高原内部地质环境变迁与构造-气候旋回的理想场所。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孔197m沉积岩心Sr、Rb、Zr含量及其比值以及沉积物有机质δ^13C、TOC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岩石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经历了三次剧烈的环境演化过程:在约197~170m(2.8~2.5Ma)之间,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值记录了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δ^13C、TOC含量反映气候前期暖干,后期偏凉湿,揭示冷湿气候的云杉林突然增加,沉积岩性明显变粗,反映了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运动;在约170~38.5m(约2.5~0.8Ma)之间,高Sr含量,低Rb/Sr和Zr/Rb值记录流域经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δ^13C、TOC含量反映高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沉积岩性较细,高原总体处于相对剥蚀夷平阶段;在38.5~0m(约0.8~0Ma)段,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Rb/Sr值相对较高,化学风化相对较弱,δ^13C、TOC含量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沉积岩性的再次明显变粗表明高原中部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并使高原中部整体隆升到4000m以上,奠定了现代高原面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6.
依据莱州湾南岸A1钻孔孢粉分析,结合14C、热释光测年、沉积物粒度、岩性等资料,对A1钻孔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孢粉组合带,并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利用孢粉组合,探讨了120 ka BP 以来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的植被发展以及气候的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在85~76 ka BP、50~24 ka BP和10~4 ka BP出现三次暖湿期,分别对应于“羊口海侵”、“广饶海侵”和“垦利海侵”。在三次暖湿期中发生海陆交互相滨岸沼泽或湖泊相沉积,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滨岸草原。在76~50 ka BP和24~10 ka BP两次冷干期为陆相沉积环境,前者出现以针叶林为主的草原植被类型,后者出现干冷的针叶林干旱草原或荒漠草原植被类型,它们分别对应于早大理亚冰期和晚大理亚冰期。孢粉组合所反映的莱州湾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同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及渤海沿岸环境变化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7.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江苏省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是全国实施此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覆盖区开展此项工作的一个代表。本文简介了江苏省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用具体实例说明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示踪人类活动对自然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对土壤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展局部土壤生态环境安全预警、指导开发利用局部富Se土壤资源等方面的初步应用效果,对江苏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的应用前景及如何进一步利用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8.
李文忠 《地质论评》2005,51(3):225-233,i001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含有从砾石级到几十平方千米大小的二叠纪灰岩体,它们没有完整的地层层序,与围岩形成混杂或滑杂堆积,长期以来对其来源的解释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对灰岩体的动物群类型、古生物地理区系及其岩石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一带的二叠纪灰岩体总体上都呈现出冈瓦纳冷水型与华夏暖水型动物群混生特点,应形成于相同或类似的沉积环境。根据珊瑚、筵、腕足类等动物群大致分为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北缘内陆棚相动物群比较接近和与更靠近古赤道区的拉萨地块动物群较为接近两种类型,其时代从早二叠世晚期至长兴期不等。灰岩体主要由肉红色或灰色纯生物碎屑灰岩组成,不含或含有很少的陆源碎屑,均孤立地分散于中生代地层中,与围岩往往呈断层接触,断层带或灰岩夹层中经常有玄武岩或其他火山岩。因此,灰岩体可能为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外陆棚上小型碳酸盐台地或新特提斯洋最初裂解带上的海山型碳酸盐岩沉积,受后期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作用而成为外来体夹于缝合带的其他海相沉积中。  相似文献   
49.
The age assignment of cherts from ophiolitic/metamorphic complexes in northeastern Jiangxi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the tectonic interpretation of South China. The ophiolitic and metamorphic complexes in northeastern Jiangxi have been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Proterozoic “Banxi (=Penhsi) Group” of the Jiangnan Uplift. However, recent reports of Late Paleozoic radiolarians from the rock complexes have caused some researchers to question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region; but other workers are suspicious about these findings. In order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e putative radiolarians, we,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group including micropaleontologists, tectonic specialists and regional geologists, conduct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multiple re-samplings of the localities where the reported fossils were collected. Our comprehensive study shows that the chert of the ophiolitic complex and the associated low-grade metamorphic slate yield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acritarchs, confirming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ir age assignment (Proterozoic); on the other hand, no recognizable radiolarian fossil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rein, thus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recently published result of Paleozoic radiolarian findings. Probable causes for the putative radiolarian findings are thus discussed herei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chert sedimentation most probably occurred under a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  相似文献   
50.
Comparative study of long lake record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can provide some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Asian monsoon activities. However, intensively studied lacustrine cores with a span of a few hundred thousand years are very rare in China. The available examples are only three long cores from the Zoige basin i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Qaidam basin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Dianchi basin in the Yunnan plateau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differentiation since the Mid-Pleistocene involved three stages, i.e. 780-480, 480-160, 160-0 ka B.P. In each of the three stages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had their own distinctiv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that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