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80篇
  免费   5933篇
  国内免费   8012篇
测绘学   2669篇
大气科学   6847篇
地球物理   8184篇
地质学   16311篇
海洋学   3963篇
天文学   1384篇
综合类   3673篇
自然地理   4294篇
  2024年   177篇
  2023年   585篇
  2022年   1517篇
  2021年   1807篇
  2020年   1429篇
  2019年   1686篇
  2018年   1823篇
  2017年   1682篇
  2016年   1955篇
  2015年   1712篇
  2014年   2086篇
  2013年   1953篇
  2012年   1905篇
  2011年   1972篇
  2010年   2080篇
  2009年   1948篇
  2008年   1806篇
  2007年   1703篇
  2006年   1330篇
  2005年   1255篇
  2004年   956篇
  2003年   957篇
  2002年   917篇
  2001年   949篇
  2000年   1090篇
  1999年   1492篇
  1998年   1189篇
  1997年   1134篇
  1996年   1042篇
  1995年   911篇
  1994年   790篇
  1993年   712篇
  1992年   565篇
  1991年   455篇
  1990年   330篇
  1989年   311篇
  1988年   273篇
  1987年   150篇
  1986年   143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99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58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因其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备受关注。一般认为,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和钇(总称REY)的主要来源为上覆海水,但针对富稀土海区上覆海水中REY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南太平洋富稀土海区采集的3个站位的全水深海水样品,测试出了15种溶解态REY,并对比了邻近海域已发表的数据,分析了该海区REY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表层水中溶解态REY浓度主要受风尘输入影响,而中层和深层水体中溶解态REY浓度主要受水团控制。经过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和北太平洋深层水(NPDW)归一化后的配分模式可确定REY间的分馏特征,分辨出不同水团。与其他大洋中报道的REY数据比较发现,表层水中REY浓度受风尘和河流输入影响导致差别较大,中层水中REY浓度与印度洋较为接近,深层水中REY浓度与不同大洋的水团年龄表现为正相关趋势,即REY浓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952.
Both Pinghu and Huagang formations are importa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of the Xihu Depress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Clarifying the source suppliers and restoring source-to-sink transport rout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petroleum and gas undertakings. Previous researchers were largely confined by either limitation of geological records, highly dependence on a singular method or low-precision dating techniques. Our study integrated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geochemica...  相似文献   
953.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generated a series of back-arc basins with thick successions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facies sediments during Cenozoic. It is enriched with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undertakings. Therein, the Lishui Sag formed fan delta, fluvial delta and littoral-to-neritic facies sediments during Paleocene–Eocene,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 source was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aleontological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ucted a source-to-sink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restor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 evolution of the Lishui Sag during Paleocene–Eocen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detrital zircon U-Pb age spectra patterns with paleontological assemblag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shui Sag was dominated by littoral and neritic-facies environment during time corroborated by large abundance of 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and dinoflagellates. Chronological analysis of detrital zircon U-Pb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sour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area of the Lishui Sag. The western area was featured by deeper water depths in the Paleocene–Eocene, and the sedim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 Yanshanian peak of zircon U-Pb age spectra, and mainly influenced from Yanshanian magmatic rocks of South China Coast and the surrounding paleo-uplifts. However, its eastern area partly showed Indosinian popul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upper Eocene Wenzhou sediments were featured by increasingly plentiful Precambrian zircons in addition to the large Indosinian-Yanshanian peaks, indicating a possible impact from the Yushan Low Uplift to the east. Therefore, it is likely that the eastern Lishui Sag generated large river systems as well as deltas during time. Due to the Yuquan Movement, the Lishui Sag experienced uplifting and exhumation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te Eocene and was not deposited with sediments until Miocene. Featured by transitional-facies depositions of Paleocene–Eocene, the Lishui Sag thus beared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source rock and oil-gas reservoir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954.
激光诱导荧光(LIF)是一种主动光学探测技术,该技术已在海面未乳化溢油油种鉴别及油膜厚度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乳化溢油的监测理论基础和探测方法尚未成熟。溢油乳化物的量化会直接影响溢油污染的应急处理和灾害评估,但目前对溢油乳化液溢油量的计算尚未有研究报道。本文以水包油乳化液为研究对象,基于等效思想,根据油量相等建立了水包油乳化液与油膜的荧光检测等效模型,并依据光的辐射传输机理推导出等效油膜厚度的估算公式,最后采用仿真实例对估算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包油乳化液含油率小于12×10-6,厚度小于5.98 cm时,利用所提出的等效方法能有效计算出水包油实际溢油厚度。该方法可为海面乳化溢油量的估算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徐仕宏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徐仕宏门诊诊治的急性加重期COPD病案,对处方药物进行频数、关联规则、聚类等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1首处方,包含中药127味。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黄芩、桔梗、麻黄、紫菀、百部、金银花、甘草、杏仁、鱼腥草和黄连。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有黄芩-石膏、麻黄-矮地茶、黄芩-黄连;黄芩-黄连-杏仁、黄芩-石膏-黄连、黄芩-石膏-紫菀;黄芩-黄连-杏仁-百部、黄芩-黄连-杏仁-麻黄、黄芩-黄连-杏仁-桔梗。对出现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常用药对8对,可将药物聚为4类,总结出2首新处方:紫菀、百部、款冬花、麻黄、杏仁、矮地茶、鸡矢藤、黄连、石膏、金银花、穿心莲、荆芥、防风、豆蔻仁;射干、板蓝根、远志、鱼腥草。结论:徐仕宏主任医师治疗急性加重期COPD以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为基本治法,并重视肺胃同治,同时顾护肺阴。  相似文献   
956.
完善莱州湾三维环流结构,对进一步认识莱州湾海域的物质输运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前人对于莱州湾环流三维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一套高分辨率的海洋数值模式,从三维角度研究了莱州湾夏季8月份环流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数值研究表明,莱州湾夏季环流垂向结构呈现双层环流特征,其中在跨等深线方向,环流的双层结构环流特征比较显著且存在显著的密度锋面结构。动量诊断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这种双层结构环流的形成与底层密度锋面所导致的斜压梯度力密切相关。此外,通过量化温盐场对于密度锋面的贡献,本文证实了温度梯度是莱州湾顶的密度锋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斜压梯度力的贡献占比达到99%,而盐度梯度对于莱州湾中部区域的密度锋面十分重要,对斜压梯度力的贡献占比达到58%,这与夏季黄河所带来的淡水通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7.
张莉 《海洋与湖沼》2007,38(1):62-68
采用凝胶过滤层析、SDS-PAGE电泳、Bradford法和苯酚-硫酸法等生物化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中的蛋白聚糖(PG1和PG2)进行分离纯化,研究其理化性质。采用MTT方法研究蛋白聚糖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生长的影响。通过小鼠体内实验研究蛋白聚糖的抗肿瘤活性和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G1分子量大约为20kDa,多糖含量为70.09%,蛋白质含量为15.4%。PG2的多糖含量为82.53%,蛋白质含量为7.26%。PG1在200μg/ml浓度时对SMMC-7721的生长抑制率为73.30%,随浓度的升高,抑制率并未发生明显改变。PG2对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500μg/ml的浓度下,其抑制效果与PG1的抑制效果相当。在同样浓度下,PG1对人正常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没有明显影响。PG1呈剂量-效应关系明显增加荷瘤小鼠脾指数,促进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且没有降低体重及其他毒副作用。PG1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提高小鼠细胞免疫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958.
本文基于海洋站潮位观测数据、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信息以及长江口水文站径流量数据等,重点分析了2009−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口咸潮入侵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咸潮一般从每年的9−10月开始入侵,翌年4−5月结束。3月咸潮入侵次数最多,达12次。2009−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和咸潮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2009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最多,达13次,时间均发生在10月至翌年的4月;咸潮持续时间年际变化较大,2011年咸潮入侵持续时间最长,累计为55 d。2015−2018年,咸潮入侵次数和入侵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2018年没有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2) 1−4月,长江口处于季节性低海平面期,且同期径流量少,但是受东亚季风影响,持续的增水过程使得增减水−径流量综合影响指数明显偏高,其中1月、2月、3月的影响指数分别为1.5、1.9和1.6,该时段长江口的咸潮入侵过程主要受增减水的影响。5−7月,长江口径流量明显增加,海平面−径流量综合影响指数均小于0,径流的作用强于海水上溯。8月,长江口径流量开始下降,虽然季节海平面较高,但是长江口呈现明显的减水过程,海平面−径流量和增减水−径流量的综合影响指数分别为0.1和−1.6,基本不会发生咸潮入侵。9月,长江口处于季节高海平面期,并且以增水为主,海平面−径流量和增减水−径流量的综合影响指数较大,分别为1.2和1.0,易发生咸潮入侵。10月、11月长江口海平面−径流量的综合影响指数分别为1.5和0.8,径流影响弱于海水上溯,易发生咸潮入侵。(3) 2009−2018年发生的48次咸潮入侵过程有2/3恰逢天文大潮。在某些年份长江口沿海基础海平面偏高,若持续增水恰逢天文大潮,则加剧咸潮入侵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59.
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3~2004年卫星高度计TP/Jason-1和 ERS/ENVISAT提供的海平面异常(SLA)融合数据,分析了黑潮延伸区12年来的平均海平面异常的变化特征及中尺度涡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黑潮延伸区海平面异常(SLA)呈递增趋势,年平均上升率为8.89mm/a,显著性周期是1年、0.5年和6年;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海表面温度异常的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变化和海表面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都受到黑潮变化的密切影响.在日本东部的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自东向西移动,寿命约为1年,移动速度大约是10经度/年.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面积呈现几乎同步增减的规律,均呈年周期变化,上半年少,下半年多.在1997~1998年,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面积显著减小,并且正好对应于Nino3指数极大值出现的年份.因此,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数量和强度也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0.
海洋真菌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是筛选新药的丰富资源宝库。近些年来,作为海洋微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海洋真菌正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详细概述了海洋真菌的定义、分布、海洋真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