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9篇
  免费   1566篇
  国内免费   2348篇
测绘学   1154篇
大气科学   1139篇
地球物理   1522篇
地质学   4763篇
海洋学   1323篇
天文学   272篇
综合类   666篇
自然地理   87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93篇
  2021年   506篇
  2020年   453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469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42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585篇
  2012年   584篇
  2011年   625篇
  2010年   593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569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54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81.
新疆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近年来找矿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矿产,这些矿产基本上围绕该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乌须克劳格岩体分布。该岩体组成比较复杂,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28.9±1.9Ma和427.2±1.7Ma,被解释为岩石的结晶年龄。2类岩石都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具有较高的铝、钙含量,K_2O/Na_2O值普遍偏低,介于0.15~0.40之间;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右倾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负Eu异常不明显;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高场强元素Th、Nb、Ta、P、Ti等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K、Sr等相对富集,具有高Ba、Sr含量和高(La/Yb)_N、Sr/Y值,显示出高Ba-Sr花岗岩的特征;同时岩体具有高正ε_(Hf)(t)值和年轻的模式年龄。这些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晚志留世乌须克劳格岩体是大陆边缘弧环境下大洋板片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82.
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六房咀组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紫红色砂-砾岩。这套岩石的沉积时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华纪早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晚侏罗世。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这套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获得有效年龄数据125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223~771Ma),主要集中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古元古代(约2000Ma)和新元古代(约800Ma)3个时间段。对比鄂东南地区和三峡地区莲沱组岩石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其具有相似的物源,这套岩系沉积时代应该为南华纪早期而非晚侏罗世。综合分析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年龄,认为扬子地块可能存在大量未岀露的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基底,约2500Ma的岩石应该是扬子地块深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地块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约2000Ma)岩浆活动,这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地块的响应。新元古代(约800Ma)扬子地块北缘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同期裂谷,裂谷内基性岩可能为大洪山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基性岩砾石的物源。  相似文献   
283.
马收先  李海龙  张岳桥  李建 《地质通报》2016,35(8):1314-1323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高海拔挤压隆升区与鄂尔多斯低海拔伸展区的过渡部位,新构造活动强烈。然而,新构造活动对天水盆地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环境、构造沉降、构造变形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1盆地由风成堆积、洪积扇、河湖相与湖泊相沉积组成,代表沉积中心的河湖相与湖泊相沿控盆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西和断裂与礼县-罗家堡断裂)分布;2盆地经历了16~14Ma、9.2~7.4Ma和3.6~2.6Ma三次加速沉降期;3控盆断裂在同沉积期为正断层。沉积中心沿断裂分布、快速沉降事件及生长正断层表明,天水盆地至少在中新世晚期受控于走滑伸展构造,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构造挤出作用。  相似文献   
284.
285.
286.
287.
288.
针对世界挂图上全球任意两点间大圆航线绘制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当前几种常用于大圆航线绘制的世界挂图投影存在的不足,提出采用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作为世界挂图投影并分析其适用性。从大圆航线在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中的方程及其曲率入手,按照计算机制图中"以直代曲"的研究思路,给出了一种在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世界挂图上绘制大圆航线的方法,最后以我国南极科考航线所需参考的大圆航线绘制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89.
Ridgeia piscesae是唯一一种存在于东北太平洋Juan de Fuca Ridge热液区的管状蠕虫,我们成功通过RACE PCR获得Ridgeia piscesae TAK1(Rp TAK1)基因全长c DNA序列.为深入研究TAK1基因在管状蠕虫中的作用,本文通过显微注射获得Rp TAK1转基因果蝇,并在果蝇体内成功过表达Rp TAK1基因.我们发现由Rp TAK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保守性,可能暗示其功能上的保守性,同时也暗示TAK1蛋白在物种进化中的保守性.而过表达突变体果蝇的眼睛出现变异,包括眼睛变得粗糙、单眼排列不整齐及整体形状变小,可以看出Rp TAK1基因影响果蝇的机体发育,我们猜测在Rp TAK1基因在管状蠕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0.
Seed long-distance dispersal(LDD) events are typically rare, but are important in the population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large-scale forest change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species in fragmented landscapes.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species dispersed via animal-mediated LDD, and ignored those dispersed by wi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canopy openness, edge, seed source, and patch tree density on the LDD of seeds by wind in forest. We collected birch seeds, a typical wind-dispersed species, throughout a larch plantation. We then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ch LDD and each factor that may influence LDD of seeds by wind including distance to edge, canopy openness size, distance to mature forest, and the tree density of the larch plantation. We used un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ose factors on birch LDD, and partial correlations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factor to LD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canopy openness and edg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birch LDD. Specifically,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distance to edge and birch LDD, wherea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nopy openness size and LDD. In contrast, the distance to the mature forest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birch LDD.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atch tree density could potently affect the probability of LDD by wind vectors, which provides novel and revealing insight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fragmentation on wind dynamics. The data also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the previously undocumented effect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wind-dispersed organisms. As such, these observations will facilitate reasonable conservation planning, which requires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patch properties hamper the delivery of seeds of wind-dispersed plants to fragmented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