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0篇
  免费   2053篇
  国内免费   2963篇
测绘学   1170篇
大气科学   1589篇
地球物理   2268篇
地质学   5969篇
海洋学   1817篇
天文学   409篇
综合类   947篇
自然地理   1167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701篇
  2020年   619篇
  2019年   670篇
  2018年   620篇
  2017年   604篇
  2016年   650篇
  2015年   638篇
  2014年   670篇
  2013年   706篇
  2012年   768篇
  2011年   746篇
  2010年   723篇
  2009年   632篇
  2008年   673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400篇
  2002年   470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探索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勘探潜力,根据邻区已钻井和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采用断裂几何样式分析及构造恢复方法对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断裂成因、构造演化及其控藏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平面上主要发育NE(NNE)向及NW(近EW)向断层,其走向、倾向及垂向上的搭接关系主要受区域应力及地层厚度等因素控制,在不同构造部位体现不同的特征。揭示了3个关键期区域构造应力在本区的叠加,即早白垩世(燕山期中期)的拉张,始新世晚期的右行走滑及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拉张。早白垩世发育的基底先存断裂控制了古构造脊的形成,为本区油气横向输导提供必要条件,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发育的贯通式切脊断裂是油气的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其活动期是渤海重要的成藏期,预示本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2.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鲁西地区中生代褶皱叠加期次、构造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中生代构造期次主要分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两幕褶皱-逆冲推覆作用,印支期主要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相关褶皱为主,两期褶皱叠加,形成穹盆构造。鲁西地区这种穹盆构造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地壳变形构造特征的产物。中生代以来,华北和华南地块之间的拼合构成了最初的东亚大陆,主要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中生代中晚期逐渐发育起来的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意味着在这期间古特提斯构造域为主导的汇聚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俯冲消减体制。  相似文献   
63.
瓯江凹陷自晚白垩世形成以来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应力场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其盆地演化及构造特征复杂,形成多种形态的构造样式。通过对全区的新老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总结了研究区内构造样式类型及分布区域,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伸展、挤压及复合3种构造样式。其中伸展构造样式在凹陷西部和东部都有发育,可分为地垒式、地堑式、半地堑式、堑式铲式、多米诺式;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凹陷西南部,主要为断鼻构造;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火山岩构造、花状构造、反转构造,主要发育于凹陷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4.
<正>0引言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地区。早在1866年就有中外学者开展对四川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勘探研究,1966年在江油发现了中坝构造,于1971年首次在川19井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获得工业油流,在中坝构造4号井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也获得工业气流,显示了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以气田居多,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川南、川东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65.
对台湾海峡西北部福建平潭岛附近海域3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优势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分布及底栖有孔虫组合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根据浮游有孔虫上升流指示种G.bulloides、底栖有孔虫组合和高营养盐深水种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受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研究区沿岸上升流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水深大于40 m的海域及平潭岛东部水深20 m附近,最远可达水深低于10 m的海湾内部分区域,但强度相对减弱,水深较浅的陆地和岛屿边缘附近未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平潭岛东北部到南日岛西南部水深10~30 m部分区域由于受到冬季浙闽沿岸流的影响,沿岸上升流在该区域的沉积记录缺失。  相似文献   
66.
采集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代表性植物群落表层土壤(0 ~ 10cm)样品, 测量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 运用δ13Corg和化学计量指标探讨干热河谷土壤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雅砻江下游表层土壤碳储量为121×109 kg C, 其中颗粒有机碳储量占79.48 %, 颗粒无机碳储量占20.05 %, 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储量甚微。2)比较发现, 研究区土壤碳含量和碳汇潜力较大。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高(21.23g/kg), 尤其杂木林地SOC含量高达49.71g/kg。揭示研究区物种多样性对SOC含量的贡献。研究区分布多种植物群落且具有较强的光合碳同化(植被叶片碳氮比(C/N)高达31.21)固碳能力, 为研究区较大的SOC储量提供了充足的植物源碳保障。研究区较大的土壤无机碳含量和成壤无机碳输出通量(2.065×108 kg C/a), 揭示研究区存在相当大的成壤无机碳碳汇过程和贮存潜力。在流域尺度上计算土壤成壤无机碳碳汇时, 径流输出的成壤无机碳不可忽视。3)研究区土壤C/N变化率和δ13Corg变化率空间变化均不显著(p>0.05), 揭示研究区不同群落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无显著差异。研究区SOC含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气温、降水和坡度)驱动的生物因素(群落生产力和微生物代谢活动)调控。本研究可为土壤碳汇/源调控机制研究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血管的CTA检查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TM Workspace或GE AW4.4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以MIP、CPR为主,VR为辅,对头颈部动脉进行分析,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90例发现病变血管(占88.24%),90例中,单纯脑动脉病变57例(占63.33%),单纯颈动脉狭窄、斑块12例(占13.33%),脑动脉及颈动脉联合病变21例(占23.33%)。病变血管的CTA表现:检出的78例脑动脉病变中,24例显示为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38例显示为较明确的局限性血管狭窄,其中6例可见斑块,16例显示为血管闭塞,均在大脑中动脉。检出的33例颈动脉病变中,显示为血管狭窄、斑块形成以及血管壁钙化,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与病变血管的对应关系:48例脑梗死,29例找到责任血管;26例TIA,22例找到病变血管;19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颈、脑动脉病变;9例有临床表现而CT和(或)MRI显示正常者,显示脑、颈动脉病变6例。结论:CTA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方法,用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血管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68.
本文的目的是评估光子计数探测器对CT成像的性能的影响,我们对一款基于碲锌镉(CZT)的光子计数探测器进行了性能测试,并搭建一个成像平台。首先对探测器系统进行能量增益的校正以及坏像素点校正,以减少探测器响应的不均匀性对CT成像的影响。然后对探测器进行能量-阈值标定,以确定探测器的工作能量阈值。最终搭建成像系统,对X光能量分别大于36和45keV的数据,获得了模体的重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9.
武夷山成矿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重要的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为进一步对武夷山成矿带的岩矿蚀变信息进行识别与对比研究,该文利用机载航空高光谱SASI短波红外数据和星载高分五号(GF-5)高光谱数据,在充分分析不同蚀变矿物的实测波谱典型吸收特征和矿化蚀变信息识别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基于迪开石、高岭石、石膏、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镁绿泥石等6种蚀变矿物的实测光谱特征,应用光谱角填图法(Spectral Angle Mapper,SAM)对闽中永泰—德化—尤溪矿集区的两类高光谱影像的蚀变矿物信息进行自动匹配识别和信息提取。研究表明:1 两类高光谱数据都能较好地提取出上述6种典型蚀变矿物的分布范围,且结合地质资料能够推测出火山机构,暗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2 通过对提取的蚀变矿物信息的效果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经野外实测岩矿样品的光谱验证,SASI数据提取的蚀变矿物信息与实际验证点吻合更多;3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应用高空间分辨率SASI数据的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结果较空间分辨率较低的GF-5数据更加稠密和精确,与空间分辨率越低,像素光谱混合越明显、地物精细区分程度也相对较差的常规认识相吻合。由于该研究中光谱验证点相对较少,且矿物种类有限,同时原始空间分辨率不同等因素,评价结果还需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0.
SPOT5 HRG严格物理模型转换成RPC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POT5 HRG使用的越来越多,使用SPOT5 HRG进行测图,就必然需要推导SPOT5 HRG严格物理模型,通过推导SPOT5 HRG严格物理模型,我们发现该模型计算量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使用虚拟点阵将RPC模型和严格物理模型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将SPOT5 HRG物理模型转换为RPC模型,最后用实际生产数据检验了该RPC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