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2篇
  免费   5273篇
  国内免费   2813篇
测绘学   1919篇
大气科学   1671篇
地球物理   2510篇
地质学   8210篇
海洋学   2565篇
天文学   222篇
综合类   1011篇
自然地理   1520篇
  2025年   24篇
  2024年   398篇
  2023年   517篇
  2022年   788篇
  2021年   936篇
  2020年   870篇
  2019年   891篇
  2018年   808篇
  2017年   747篇
  2016年   813篇
  2015年   803篇
  2014年   802篇
  2013年   970篇
  2012年   1071篇
  2011年   985篇
  2010年   1008篇
  2009年   877篇
  2008年   977篇
  2007年   798篇
  2006年   754篇
  2005年   593篇
  2004年   527篇
  2003年   455篇
  2002年   560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330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4篇
  1972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总被引:167,自引:30,他引:167  
利用西北地区建站至2000年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52.
在大陆拉伸构造区,各具功能的三组断层:伸展断层组、调整断层组、滑脱断层组,构成伸展链锁断层系,呈现出伸展构造的基本几何面貌。本文在指出各组断层的特征及鉴定标志后,论述了断层角色的空间转换,最后,建立了鲁西伸展链锁断层系。  相似文献   
53.
于2013-2014 年在三沙湾选择增殖放流区Ⅰ区和Ⅱ区, 开展了2 批次的缢蛏增殖放流, 计 放流缢蛏苗数量约3747 万粒。采用对缢蛏生长、生物量动态变化和滩涂底质主要因子跟踪监测的方 法, 开展对缢蛏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研究结果, 2 个增殖放流区的缢蛏密度和缢蛏生物量都比对照 区有极显著提高, 共收获65 吨缢蛏大规格苗, 增殖放流产出比为1: 8.0-9.0, 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增 殖效果和经济效益。放流期间, 滩涂底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硫化物和有机碳等浓度在增殖区Ⅰ区、 Ⅱ区和对照区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 但, 底泥中Ⅰ区、Ⅱ区的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值分别比对照 区提高了26%和18%, 硫化物浓度平均值分别比对照区降低了45%和34%, 有机碳浓度平均值分别 比对照区下降了5.8%和6.8%, 表明, 缢蛏增殖放流获得了一定的改良底质环境效果。  相似文献   
54.
We investigate the future changes of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AAM) system projected by 20 climate model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phase fiv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A metrics for evaluation of the model’s performance on AAM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and variability is used to select a subset of seven best models. The CMIP5 models are more skillful than the CMIP3 models in terms of the AAM metrics. The future projections made by the selected multi-model mean suggest the following changes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1) The total AAM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the land and oceanic components)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 (by 4.5 %/°C)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s in Indian summer monsoon (5.0 %/°C)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6.4 %/°C) rainfall;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will increase moderately by 2.6 %/°C. The “warm land-cool ocean” favors the entire AAM precipitation increase by generation of an east-west asymmetry in the sea level pressure field.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rm Northern Hemisphere-cool Southern Hemisphere induced hemispheric SLP difference favors the ASM but reduces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The combined effects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ia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changes. (2) The low-level tropical AAM circulation will weaken significantly (by 2.3 %/°C) due to atmospheric stabilization that overrides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moisture convergence. Different from the CMIP3 analysis, the EA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will increase by 4.4 %/°C. (3) The Asian monsoon domain over the land area will expand by about 10 %. (4)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leading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AM precipitation will not change appreciably but the ENSO-AAM relationship will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相似文献   
55.
胡大千  韩春元  马瑞  刘越  王静  高正虹 《岩石学报》2012,28(9):3042-3050
本文使用D/max-2500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伊利石的成因标志,讨论了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对变质温度的表征。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伊利石的标型特征为:伊利石结晶度分布于0.28~>0.77之间,平均值0.40;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以2M1型为主,2M1+1Md多型和1Md多型相对较少;伊利石(白云母)b0值变化于8.983~9.046之间,平均值9.019,指示其形成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具有示踪变质温度的作用,应用Barker and Pawlewiez(1986,1994)、Barker and Goldsteinl(1990)和Mullis et al.(2001)建立的镜质体反射率地质温度计,对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变质温度进行了估算,揭示古地温处于136~321℃之间,温度估算值主要分布在180~260℃之间,平均值为245℃,这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遭受了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程度属近变质带。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的Ro值主要分布在1.01%~3.67%之间,表明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泥质岩石具有生烃的能力,部分层位可能具有形成油气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56.
对不同有效群体大小(Ne=2、4、8、16、32、200)的蛤仔F1代生长和存活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期,各试验组幼虫壳长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Ne=200的存活率低于其他各实验组,并随着日龄的增长,差异越来越显著;稚贝期,各实验组的壳长和存活率的变化规律和浮游期基本一致。对壳长变异情况分析表明,浮游期,随着群体有效含量的增大,子代开始出现小型个体和大型个体,壳长分布变异逐渐明显;稚贝期,各试验组组内壳长变异进一步加剧,除Ne=2试验组稚贝壳长介于400μm和600μm之间外,其他各试验组均出现明显的小型和大型个体,表现为有效群体越大,组内稚贝壳长变异越为明显。  相似文献   
57.
李红明  韩纯强  王珂 《海洋工程》2012,30(3):105-111
由于腐蚀、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导致老龄化海洋平台在与船舶碰撞的事故作用下,桩腿变形加大,降低了承载性能。为减少碰撞对桩腿的损伤,提高其耐撞性能,提出了利用吸收能力较强的高弹模CFRP材料加固平台桩腿的方法。以某自升式海洋平台桩腿为例,利用有限元法建立简化的碰撞模型,通过在局部损伤部位粘贴高弹模CFRP材料来提高桩腿的耐撞性能,验证高弹模CFRP加固方法,提高其耐撞性能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相同的碰撞条件下,加固前碰撞力使桩腿产生了接近屈服强度的应力;粘贴2层CFRP布后,桩腿吸能下降56.3%,极值应力下降了14.7%;粘贴CFRP板后,桩腿吸能下降70.68%,桩腿的极值应力下降57.36%。  相似文献   
58.
基于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的植被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建  张占睦  李俊  过林 《海洋测绘》2013,33(1):29-31
在灰度共生矩阵的基础上融入梯度信息,提出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模型,再结合Laws纹理能量测度算法对植被进行提取,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可应用于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监测。  相似文献   
59.
作为国内中-新元古界的标准剖面,燕辽裂陷槽蓟县剖面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历史悠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蓟县剖面第一个准确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来自于陆松年和李惠民(1991)获得的大红峪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1625±6 Ma,TIMS),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地层年代研究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直到2007年,随着可作为关键测年对象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中凝灰岩(斑脱岩)夹层被逐渐识别出来,才开始迎来燕辽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及相关古生物、古环境、古地理研究的新热潮,主要进展包括:(1)常州沟组作为长城群的第一个组,其底界年龄~1650 Ma,比以往认识的1800 Ma要年轻150 Ma;(2)精确标定蓟县群(自下而上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时限1600~1400 Ma,与国际地层表的盖层系相对应;(3)下马岭组时限为1400~1320 Ma,而不是原来划归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1000~900 Ma).与此同时,仍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系"(1800~1600 Ma)年代地层序列的厘定及其标准剖面的建立,包括"长城系""、长城群"术语的取舍问题,因为存在年代地层术语"长城系"和岩石地层术语"长城群"重名的问题;(2)中元古代中晚期(1400~1000 Ma)"待建系"地层的确定,其纪级年代地层单位的建立和标准剖面的建立;(3)青白口系地层的厘定和标准剖面的建立,迄今为止华北克拉通仍未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龄约束青白口纪(1000~800 Ma)地层.  相似文献   
60.
裂隙型单斜介质中多方位地面三分量记录模拟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裂隙型储集层中更具代表性的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即在各向同性背景介质中含有两组斜交的垂直裂隙所构成的单斜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利用时间和空间上可达任意阶的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技术,对具有不同裂隙填充物性质的单斜介质中波的传播快照进行了模拟.结果证实各向异性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随传播方向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裂隙填充物的性质对于速度各向异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利用坐标旋转法,对水平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多方位地面三分量记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了方位各向异性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不仅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随观测方位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数值模拟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地面多方位地震属性进行各向异性参数的反演及裂隙参数的描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