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97篇 |
免费 | 2645篇 |
国内免费 | 41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73篇 |
大气科学 | 1596篇 |
地球物理 | 2441篇 |
地质学 | 7827篇 |
海洋学 | 2436篇 |
天文学 | 217篇 |
综合类 | 975篇 |
自然地理 | 15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402篇 |
2022年 | 709篇 |
2021年 | 890篇 |
2020年 | 782篇 |
2019年 | 856篇 |
2018年 | 769篇 |
2017年 | 716篇 |
2016年 | 793篇 |
2015年 | 780篇 |
2014年 | 788篇 |
2013年 | 943篇 |
2012年 | 1068篇 |
2011年 | 976篇 |
2010年 | 1001篇 |
2009年 | 876篇 |
2008年 | 976篇 |
2007年 | 798篇 |
2006年 | 752篇 |
2005年 | 593篇 |
2004年 | 526篇 |
2003年 | 455篇 |
2002年 | 557篇 |
2001年 | 459篇 |
2000年 | 329篇 |
1999年 | 215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9篇 |
1975年 | 4篇 |
1972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Occurrence and conceptual sedimentary model of Cambrian gypsum-bearing evaporites in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the Cambrian, gypsum-bearing evaporites formed in the Sichuan Basin, SW China. These rocks are important for oil and gas sealing, but details of their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are not well establishe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the gypsum-bearing evaporites us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rilling data from 34 wells, 5 measured cross-sections in the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 and 96 maps of area-survey data.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the gypsum-bearing evaporites occur mainly in the Lower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the Middle Cambrian Douposi Formation, and the Middle-Upper Cambrian Xixiangchi Group. Geographically, the rocks are found mainly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eposits shows an overall SW-NE tre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for evaporite formation were evaporative lagoon and inter-platform basin in a platform setting. Gypsum was generated by the underwater concentration of sea water in a strongly evaporative environment. Both an evaporative restricted platform and a mixeddeposition restricted platform model appear to be applic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ypsum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gypsum-bearing evaporites with the best sealing capacity are located mostly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These constraints can be applied directly to regional exploration,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al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climate. 相似文献
122.
我国建立了包含海量数据的高质量的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库,为矿产勘查、环境评价和地质调查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如何高效处理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并从中发掘和识别深层次信息一直是勘查地球化学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本文在系统调研国内外学者过去十年发表的论著基础上,对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对比,从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地球化学异常识别及其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概述了我国近十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分形与多重分形模型由于考虑了地球化学空间模式的复杂性和尺度不变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推广,我国学者引领了基于分形与多重分形的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2)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思维开始在该领域启蒙,并迅速得到关注,正在成为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我国学者率先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勘查地球化学大数据挖掘研究;(3)我国学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查地球化学数据缺失值处理以及成分数据闭合效应研究。今后该领域应进一步加强对弱缓地球化学异常识别、异常不确定性评价以及异常识别与其形成机理相结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3.
124.
125.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核心区屡次转移 ,与人口数额、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压力相关。由于西辽河流域南北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两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本文指出 ,虽然辽中期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核心的上京地区与以老哈河流域为核心的辽中京地区人口数额相近 ,但辽上京地区人口接近或达到这一地区人口容量的临界值 ,环境已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生存需求 ,最终以人口迁出形式求得人口与资源的暂时平衡 ;而辽中京地区 ,由于资源环境较优 ,整体上人口与资源禀赋保持平衡 ,仅局部地区存在资源不能持续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人们以二次移民形式完成新一阶段生存环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6.
冰雹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和丘陵地带。黔西南是典型的冰雹频繁发生的多灾地带,每年发生大小冰雹天气过程几十次,尤其是个别县的某些乡镇几乎在每一次的重大天气过程中都要遭受到冰雹的袭击,显示出冰雹天气发生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局地性。因此,用多普勒雷达的观测资料来分析冰雹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得出可能降雹的区域和地点,可以提高临近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冰雹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127.
云南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是中-晚三叠世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闭合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大型铜矿床。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但明显受层间破碎带和滑脱带控制。从流体包裹体研究入手,讨论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演化以及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与成矿的关系。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干夕卡岩阶段(Ⅰ)、湿夕卡岩磁铁矿阶段(Ⅱ)、石英硫化物阶段(Ⅲ)以及方解石硫化物阶段(Ⅳ)中发育多种类型的包裹体,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纯液相水包裹体次之,少见纯气相有机质包裹体。其中,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发育于Ⅰ阶段石榴石、Ⅱ阶段绿帘石,尤其是Ⅲ阶段石英中。Ⅰ、Ⅱ阶段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均一温度分别为413~593 ℃和336~498 ℃,盐度分别为19.1%~49.7% NaCleq和15.7%~53.3% NaCleq;Ⅲ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48~398 ℃,并具有低盐度(2.1%~9.6% NaCleq)与高盐度(35.5%~65.3% NaCleq)共存的特征;Ⅳ阶段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32~179 ℃)、低盐度(3.4%~10.4% NaCleq)特征。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微观特征并结合矿区的宏观地质特征,认为流体不混溶(沸腾)是导致本矿区金属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8.
胶东型金矿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成因机制,不同于国际已知金矿类型。为了深化认识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地质要素及成矿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半岛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构造活动和成矿特征及其构造背景,提出该区深部岩浆活动与地壳快速隆升及浅部变质核杂岩、张性断层、断陷盆地等伸展构造,共同控制了以Au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演化过程,谓之热隆-伸展成矿系统。阐明了晚中生代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元素变化规律,发现了金矿化蚀变带中的低Ba、Sr含量异常及早白垩世胶东地壳中金丰度的显著变化,揭示了壳幔物质混合和伟德山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贡献。认为这一成矿系统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后俯冲伸展环境,由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性质由富集向亏损转化,从而引起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地球化学元素重新调整,幔源含金流体与由重熔下地壳析出的壳源含金流体混合形成富金流体库,并产生贫金花岗岩。大规模岩浆活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上地壳伸展产生的断裂构造则为成矿元素聚集提供了良好空间。热隆-伸展成矿系统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重要的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29.
130.